APP下载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4-08-15黑龙江徐彬赵金平李忠龙张维丽

职业技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实训

黑龙江 徐彬 赵金平 李忠龙 张维丽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土木水利类和机电技术应用类专业技能型人才,2010年以来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围绕铁道施工与养护、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创新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土木水利类专业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四段三结合”的“3122”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机电技术应用类专业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四段三结合”的“2121”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了工学结合教材、精品课、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2011级四个专业中实施和持续改进,成效显著。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土木水利类和机电技术应用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校企合作重新确定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改变原有“3+1”和“2+1”单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土木水利类专业“312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121”“四段三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段三结合”的“3122”、“21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四段”是指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项实训为主,强化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以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为顶岗实习夯实理论基础;第四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四个阶段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参照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以研究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了体现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特色的“四段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订,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各专业的四项核心能力,使课程体系更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形成了“两段式岗位能力渐进”的实训体系。

3.完成配套的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为手段进行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开展了考核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建设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开发完成了专业教材,实现了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建设核心课与精品课程,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先决条件;加大课件开发力度,为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从而完成了与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配套的课程内容改革。

4.全面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质量为核心,推行体现职教特色的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理论学习、校内实践、顶岗实习、多元评价、能力生成”的教学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实现了教材、教具、课件、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5.构建过程评价、多元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学校设计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组织的实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为确保评价模式的顺利实施与运行,学校制订了《齐铁工程学校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作业文件。经过四年的运作实践,构建了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条件保障

1.加强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正确方向提供保障

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专业研讨会;定期召开道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会议,为形成科学的“3122”、“2121”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而保驾护航。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实现,学校全面加强了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提供在资金和其他各项条件方面全力支持,全面提升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改革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改革的落实提供实训条件保障

学校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学校自筹、企业捐赠等途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利用国家发改委资金1000万元,支持学校实训楼项目建设。与中铁二十三局合作建设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实训基地;新建了土木工程施工综合实训基地、土木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目前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已达11个,实训室已达36个,新增实训面积7800平方米。此外我校与中铁二十三局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个。充分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为“3122”、“2121”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训条件保障。

4.加强领导和监督,为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组建了以学校领导班子和主要部门负责人为主的建设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成立了专家顾问咨询组,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专业建设项目执行小组。所有这些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5.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机制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出台了《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

1.校企合作建立改革团队

学校建立以专业教研室牵头,外聘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参与的改革小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改革中所制定的主要方案必须要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校企合作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为充分满足铁路、公路、建筑、机电类等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和相关院校进行学习调研,并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定位,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3.科学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和工作任务

根据确定的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对完成岗位规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等方面的职业行动领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参照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新构建了与“3122”、“2121”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并在校企合作的专家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5.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框架内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共同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核心课与精品课建设;进行课件开发、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评价模式改革,使改革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确保了改革按时到位。

6.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对初步形成的在“3122”、“21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用人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意见,并走访征求优秀毕业生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再次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优化和完善。

7.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学生及教师由学校单一管理、评价、考核的制度,建立了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创新与成效

1.建立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四年的创新与实践,已形成我校四个专业特色的“四段三结合”的“3122”、“2121”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我四个专业2011级的实施表明效果良好。

2.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改革完成

通过四年的建设,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标准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出版配套教材;制定了标准详细的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精品课、核心课建设完毕,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课件;形成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系列实施细则;制定了评价模式实施标准,完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3.教师队伍素质普遍提高

通过“3122”、“2121”培养模式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教师资源软实力建设效果显著。

4.学生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大幅度增强。

5.用人单位给予好评

“3122”、“2121”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真正能在实施“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运行操作,学生始终保持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学习成长。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较好地完成了“学生—员工”的过渡,能够很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习学生的表现受到中铁九局、中铁二十三局等企业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取得的成果颇丰

在改革中主持或参加的相关课题共计21项,部分已经结题;完成《铁路轨道》等8门省级精品课,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桥梁工程》等16门校级精品课,并顺利通过学校验收;编写《公路勘测设计》等教材16部,并已出版;教师参加各项技能大赛获国家或省级一、二、三等奖共计38人次,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获得国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举办的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共计73人次,教师和学生获奖人次和级别在黑龙江省中职院校中也名列前茅;在改革中四个专业的教师在《职业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专业相关论文《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等39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现阶段中职教育现状,我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我校特色的土木水利类“3122”、“212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3]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示范校建设相关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