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与终端融合
2014-08-15金梦玉周家旺李丽波
文|金梦玉 周家旺 李丽波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形成了终端移动性、终端多样化、互动的即时性、基于位置服务(LBS)的特点;移动终端可分为功能型移动终端和智能型移动终端,多样性终端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主要移动终端呈现出智能化与融合化趋势。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视听应用可分为内容型和服务型两大类应用类别。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呈现出融合发展的契机,形成“内容+终端”的新型发展模式;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具有多路径选择。传统广电应主动拥抱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
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1.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为一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可被视为是针对移动设备提供的一组新服务。从用户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对移动通信的采用过程正再次获得动力,并且也因新服务而发生着改变。”移动互联网并非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简单相加,它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即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计算机和桌面互联网,在短短五年之内,已实现了后者十余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达到15亿,在起步的5年内用户扩散速度是桌面互联网同阶段的2倍;移动应用整体数量在三年内超过了140万,App Store在6个月内新增1亿活跃用户(Facebook耗时4年才实现这一目标);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占到互联网流量的13%,印度等部分区域甚至已经超过后者;典型互联网业务移动化趋势尤为突出,Facebook近30%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Twitter移动流量占比超过50%,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出想象。
1.2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扬二者之所长,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终端移动性。这是移动互联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产品大多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能够满足使用者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需求。从某种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移动性进一步解放了地域对人们信息交流的限制。
终端多样化。相较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机电视、智能导航仪等众多载体。
业务使用的私密性。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有更为紧密的个人归属性,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此外,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移动性特点允许用户在更自由的场合和时间使用业务,也是其私密性的重要表现。
互动的即时性。只要携带移动终端,在网络信号正常覆盖的范围内,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收发邮件、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等人际互动。当一些用户的移动终端长时间甚至全天24小时连接着移动网络时,这种互动的即时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捷程度。
基于位置服务(LBS)。移动互联网能够通过基站定位、GPS定位或者混合定位,来获取使用者的位置,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位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细化和个人化,LBS正在成为又一项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2. 多样性终端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系
2.1 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又称移动通信终端,指在移动通信设备中,终止来自或送至网络的无线传输,并将终端设备的能力适配到无线传输的部分,是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移动终端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移动上网成为其重要功能。
多样化的终端,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在个人化方面的发展。近年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这些数据毋庸置疑地说明了拥有多样性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对中国互联网整体格局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2.2 移动终端的类型与发展
移动终端作为一种能够搭载应用服务,连接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功能型移动终端和智能型移动终端。
(1)功能型终端。功能型终端是指具有相对固定单一的应用,对于运行环境的要求较低。它的软硬件系统较为简单,更多地使用嵌入式芯片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因此其成本、功耗、体积都能得到更精细的控制,也能更多地在多种简单任务场景下使用。目前在远程信息录入、交通管理、工业控制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功能型移动终端专注于完成一种或几种功能,对系统的要求没有智能型终端那么高,如当前的无线POS机、低端手机和物联网终端等。
(2)智能型终端。智能型终端是指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采用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平台式架构,能够灵活的安装、运行和卸载各种应用程序和数字内容,具有可扩展性。移动智能终端的形态主要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但随着架构的变化以及无线接入能力的添加,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车载导航仪、掌上电脑、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也加入到移动智能终端的范畴之中。不过,目前移动终端显示屏幕的主体是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这三种终端设备是移动网络视听应用竞相争夺的领域。
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具有高性能、大屏幕、快速的键盘鼠标输入、便携移动的优点。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市场火爆,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中国网民中使用笔记本上网的人数的比例为44.1%,相较2012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
手机自发明以来,在过去的10年里经过了四代演变:与掌机融合以增加手机游戏体验、在手机上提供视频服务等;最终由苹果带领到了大屏幕、高配置、触摸屏、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智能手机方向上。智能手机兴起只有短短几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使得智能手机从硬件到软件到系统都取得了极大的创新发展,普及率及渗透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随着3G技术和4G网络的兴起,功能型手机正快速地向智能手机发展。据网络营销调查公司eMarketer分析预测,2014年,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将至少每月都会使用智能手机,全球移动手机用户中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将接近50%。智能手机是当之无愧的移动网络终端的主流。
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是一种小型,便于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平板电脑最初是作为书籍与记事本的替代品,早期因为技术不成熟造成价格高昂不易使用。直到2010年,苹果公司的IPAD出现,才带动平板电脑市场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尽管目前手机网民规模庞大,超过了PC端网民成为互联网终端中最大的一个用户群体。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手机屏是未来移动网单一的发展形态。根据NPD DisplaySearch最新统计,2013年全球平板电脑(Tablet PC)的总出货量预计达到2亿4,970万台,2014年预计将增至3亿1,460万台,市场全体增幅达26% 。并且在2013年,平板电脑的全球销量就已经赶超了笔记本,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二大终端阵营。
2.3 移动终端的特点
移动便携。移动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移动终端所具有的便携移动性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移动终端摆脱了时空的束缚,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传播,较小的体积便于携带,可以随时转移使用场所,具有灵活性。
功能强大。移动终端在软硬件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基本上具备了PC的功能。在硬件方面,移动终端已具有了和PC类似的处理器芯片,可加载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移动计算平台。软件方面,现在的移动终端,可灵活下载安装需要的应用软件,而不是传统集成式的架构,用户可通过应用商店自行选用下载所需软件。基本这些功能都与PC没有区别了。
形态多样。移动终端的形态多种多样,满足人们各种信息诉求。随着架构的变化以及无线接入能力的添加,4G网络的不断发展,柔性显示、锂离子电池以及人机交互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终端的产品更新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的移动终端形态得以涌现。
3. 主要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与融合化趋势
2007年iPhone的问世,促使传统的功能型终端开始走向智能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智能化的热潮。现代的移动终端,是继收音机、电视和个人计算机之后,人类历史上第四个被广泛应用的终端产品,其普及迅速,影响深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移动终端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内置WIFI,3G或4G等通信模块,具备移动告诉分组数据无线接入的能力;(2)拥有开放的OS平台,可以灵活的安装、运行和卸载各种应用程序或数字内容;(3)扩展性强,具有PDA强大功能;(4)与移动应用商店结合,形成一个应用、内容的传播平台,使用户可以方便的搜索、购买、下载到所需的应用产品。
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发展,使得移动终端的形态类别日益多样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它的多样化的形态变化体现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特点。我们将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终端甚至可以更精密地与人体的听觉、视觉神经相联系,必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能终端的融合化发展,出现了跨产业融合的模式,新型的智能移动终端综合了各类传感器后,取代了电子书、学习机、MP3等电子产品。智能终端和PC在硬件构成,软件应用方面不断趋同,也产生了取代PC的趋势。平板电脑这一时下热门的智能终端对笔记本电脑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否会就此取代笔记本呢?而在智能终端内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手机和平板电脑也开始变化,外形和性能不断趋同。
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各有侧重:
平板电脑便携、轻巧,具有很高的视频、音频的收听收看效果及处理功能,更倾向于休闲娱乐;笔记本满足喜欢真实键盘用户的需要,可同时执行多项操作,工作与娱乐不分家,实用性强,更适用于商务办公。二者相互补充,和平共处。所以同时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是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融合:
手机和平板电脑分属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两大阵营,二者之间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社交化软件通信功能的发展,如微信腾讯的语音聊天和信息发送功能,减少了一部分人使用手机的通信业务的频率;平板电脑厂家也在积极地将通信功能技术添加到平板电脑产品中,目前市场上已有70余款平板电脑具备通信功能。三大主流的操作系统IOS、Andriod、window phone都大力推行跨终端系统应用,同一版本的操作系统在手机、平板甚至电视上都可以无缝过渡。随着三星GALAXY系列大屏幕手机的横空出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区别越来越小,呈现出终端内部明显的融合趋势。
移动互联网“整合”三代网的视听应用
1.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视听应用的基本形态
视听应用指的是提供视听内容与应用服务技术。高清网络电视、广播电台在线收听、在线音乐等视听内容是互联网视听应用的主要形式,简单说来解决了一个在线收看电视和听广播的问题。视听应用十分广泛,综合可视化解决的各种应用,包括显示演示、音频系统、系统集成、会议系统、数字告示等视听应用的技术及市场经营。
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不能仅仅看作是对通过移动终端看电视、听广播的简单理解;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以营销为导向,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1)内容型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类别
以内容为核心,是内容型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的特点。这类视听应用强调“内容为王”,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新闻资讯类。主要是各种专业媒体或者非专业的自媒体制作的视听内容,以传播新闻资讯为目的。这其中既有对传统广播电视内容的吸收,也有移动互联网自身独创的视听内容。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媒体都将节目内容以适当的形式移入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此外,优酷、土豆、PPS、腾讯视频等商业网站除了传播传统广电媒体的视听内容外,还有一些网络原创自制的新闻视听节目,如腾讯网2011年7月推出的原创新闻纪实视频栏目《记录》,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2009年底推出的原创新闻评论栏目《小六砖头铺》等。
休闲娱乐类。主要是综艺娱乐节目和音乐动漫等音视频内容,内容涵盖的范围较为丰富多样,轻松欢乐的内容和形式也使得这些视听内容广受欢迎,拥有较多的受众。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广播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网络传播,一是网络原创自制的娱乐综艺内容,如搜狐网2007年1月开播的自制网络综艺娱乐节目《大鹏吧》等。
影视剧类。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微电影、新媒体剧、手机电视节目等内容。除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外,其他内容都更多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网特色:微电影的兴起得益于Youtube、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崛起为UGC提供了畅通表达渠道;新媒体剧是“传统电视剧在网络视频、手机视频和移动电视平台上播出的‘变种’。其时间短的特性,成为新媒体剧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的显要特征”;手机电视节目则是视听终端“手机电视”上的特有内容。
(2)服务型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类别
以服务为核心,是服务型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的特点。这类视听应用坚持“服务至上”,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工具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人际交流类。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流的视听应用,如微信、Skype网络电话等即时通讯应用中的视频聊天功能。这类应用对通信网络情况要求较高,在目前的3G网络中发展受一定限制,但随着4G的普及可能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
生活消费类。这一类视听应用涵盖范围较广,涉及银行、水电煤、教育、医疗、旅游等诸多领域,主要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便利生活和消费。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应用更注重文字和图片,在音视频的运用上还有所欠缺,如一些旅游类APP可以通过生动、详细的音视频对旅游线路及景点进行介绍,一些电影票APP除了选座购票外,还可以提供预告片或相关视频的预览。
移动游戏类。这也是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这一类视听应用往往对使用者具有较高的粘度。伴随着移动网络和终端性能的双重提升,移动游戏的设计和操作越来越精细,用户的移动游戏体验也越来越好,像“我叫MT Online”“神庙逃亡”等移动游戏都广受欢迎。同时,在移动游戏中引入社交化因素成为移动游戏的一大特点,如风靡一时的“打飞机”游戏中既有好友排名,又可以相互邀请和赠送。
营销宣传类。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潜力,出现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视听应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具有灵活性、互动性、目标受众准确的特点。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即形象宣传片,与营销不同之处在于不具有营利性,主要是为了展示某些组织、机构的形象,如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等。
2. 移动互联网“整合”三代网的视听应用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是继广播电视网之后,在互联网固网的基础之上,配合卫星、地面基站等传播路径,形成的功能叠加和优势;那么,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必然也整合了从广播电视网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三代网络的特点。
(1)整合广播电视网时代的专业化视听内容和传播规则。
广播和电视的先后发明,为人们的视听世界打开了一扇异常精彩的窗户。广播电视视听内容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以广播电视节目的形式,体现着大众传播的特点。广告也成为这一时期广播电视视听内容的重要内容。移动互联网整合广播电视网的专业化视听内容、传播规则、节目形式。
(2)嫁接互联网时代的音视频平台、互动与创新基因、UGC生产方式。
互联网视听应用主要是网络音视频,互联网作为其平台而存在,广播电视节目也被吸收成为互联网的视听内容之一。互联网时代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互动”和“UGC”成为这一时期视听应用有别于广播电视时代的最重要特点。人们不仅欣赏音视频的视听内容,还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技术对视听内容进行及时的评价、互动;便捷的传播渠道大大促进了用户自制内容(UGC)的生产,极大丰富了互联网视听应用的内容和形式,“微电影”等新的视听应用应运而生。
(3)形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化、移动化、视觉化特征与优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音视频的收听收看,成为人们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内容;反之,受众对视听应用的喜爱,亦不断促使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在内容和载体上的显著变化和发展。移动互联网整合了三代视听网络的特点,嫁接互联网的音视频平台、互动与创新基因、UGC生产方式,在社交化基础上,强化移动性、视觉化特征与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个人、公司作为主体参与视听应用的制作和传播。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都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个人化色彩。尤其是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诞生和发展,将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与人体融合,挖掘、释放着人体的数据信息,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视听应用与终端融合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必然和丰富多样的视听应用的内容与服务形式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极大发展。这里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情况,谈若干相关的问题,澄清一些基本问题。
1. 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发展的契机
(1)三网融合的现实推动。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三网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第二阶段共计4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网融合正在逐步打通整个网络平台,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极佳契机,也为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与终端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网络和技术环境。
(2)三大运营商4G商用的促进。2014年3月18日,中国联通在“2014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了其4G发展战略。随着联通的加盟,三大运营商已悉数开启4G商用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兴起,适应了移动多媒体的业务发展需求,也将会刺激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与终端的双重变革,而在变革中实现二者更好的融合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事情。
(3)云视频技术的巨大空间。
云视频技术是云计算思想的一种具体应用模式,其理念是让现在的各种终端用户在享用视频体验的时候回归到像打开电视一样那么简单。对于云视频的用户来说,其收听收看的视听应用全部来自云端。而云视频可通过独有的视频动态格式转换技术完全对用户终端的自动适配,也就彻底解放了不同终端的限制性。视听内容从云端到用户的移动终端,其透明性和时空无限性以及存储介质的“轻化”为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与终端融合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 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将带来的变化
移动终端拥有着可以直接联系用户的重要优势,移动互联网随着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移动视听应用与终端不断融合,形成“内容+终端”的新型发展模式。两者融合将带来很大变化:
第一,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融合拓宽了视听内容的生存空间。内容提供商可以直接与终端合作,不但避开了网络运营上的控制,还能更直观的了解受众的意见信息,更好的改善自身内容。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也使视听内容走向多渠道,多方向化。为了适应不同端特性,视听内容提供商在生产内容会根据适用终端的不同做一下区分,有的是格式的不同,有的是甚至是同一内容在不同端上呈现不同的面貌。
第二,对于终端厂商来说,融合使终端成为了集成平台。视听内容提供者越过网络运营商和终端直接对话,向终端提供视频应用服务,在终端生产之时就将视听应用集成到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终端逐渐成为一个可以控制用户信息接触的平台供应商。如苹果、微软等终端生产厂家早已开始自己集成内容,由此也改变了内容的产业链条。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融合带来更优质的顾客体验。内容与终端的融合,都是以顾客的个人体验为核心,无论视听应用多么庞杂,智能终端形态怎么变化,都是在向着更满足用户需要的方向发展。
3. 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的路径选择
(1)跨屏跨网,多屏合一。三网融合奠定了跨网的基础,云计算则为跨屏提供技术支撑。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自由特性,要求各种类型的视听内容能够与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无缝结合。同一个用户,可能通过不同的终端收听收看同一内容,必须保证其观赏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在不同终端都能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音视频服务。
(2)立足终端,强调服务。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使其超越了原来的传播工具定位,一跃成为多媒体信息的智能综合平台,并在用户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因此,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必须立足于终端的发展,并将终端引入提供服务的新模式之中。例如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和谷歌的安卓应用市场(Google Play),通过提供良好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更丰富更高级的娱乐和使用需求,增加新的赢利点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忠诚用户。
(3)融入“社交化”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的重要功能除了视听应用之外,社交应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交媒体中往往又可以对视听应用做一个整合,并逐步培养起用户“社会化收视”习惯的形成。一方面社交应用需要丰富生动的音视频充实其内容,另一方面视听应用也需要巨大的社交平台扩大传播网络。因此,在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与终端融合的过程中,将“社交化”传播纳入融合思考的范围中就十分必要。
(4)刺激“多维度”感官。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的智能水平和承载能力也逐步提高。移动互联网的视听应用的设计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不断完善的性能,不仅超越单纯的文字、图片,更要超越其本身的音频和视频形式,全方位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通过人工智能、体感等各种人机交互技术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
(5)善用移动新科技。移动新科技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应该成为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与终端融合过程的不懈动力。例如二维码技术可以为移动终端使用视听应用提供便捷的入口,而Google glass等穿戴式智能设备则对视听应用的呈现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总之,善用移动新科技将能够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得到创新。
4. 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中的基本要求
(1)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开始涌现,而不同类型的终端对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结构特点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规范。因此,要想给移动互联网的视听用户带来更良好的使用体验,不仅要考虑内容与载体的兼容性,更要力争让视听内容以更完美的形式在不同终端上呈现出来。
(2)一般情况下,互联网服务更强调“内容为王”的理念。但是不断升级换代的移动终端,凭借其与用户更直接的联系和更亲密的接触,变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信息的交流平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工具,并且反过来对其传播内容尤其是视听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
(3)此外,个性化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点,要想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必然要求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与终端之间的更好融合。
传统广播电视如何应对
1. 是挑战也是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28亿,较上年底增加5637万人。智能移动终端的特性和功能对于传统广播电视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从传播方式上,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形成“播什么,看什么”的受众被动接收信息的传播方式面临巨大挑战,智能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节目内容,这种方式更符合受众的需求;从传播内容来看,受众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观看各类内容,不受时空地点的限制,可以是本地的节目,也可以是外地的甚至是外国的节目。可以看网络视频,也可以看电视直播。在这个问题上,传统广电受到了地域性和技术性的制约,使用户无法自由选择;从用户习惯来看,当今受众越来越热衷于移动化的生活方式,移动终端的便携移动性正好满足了受众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们开始善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运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视频、休闲娱乐。这大大分流了传统广电的用户资源。
然而,视听应用与终端的融合发展,激烈的竞争对于传统广电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首先,促使广播电视产业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广播电视的产业格局将由传统的以节目、广告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快速发展到以新型视听终端为主导。智能电视,平台型网络电视台将很快建设发展起来。其次,扩大广播电视宣传阵地。受众一旦习惯使用智能化终端的使用习惯,将形成依赖作用。这也增加了智能电视、广播等的潜在受众。同时,受众习惯于智能终端上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将带给付费电视、付费点播等良好的发展机遇。最后,智能移动终端的多功能性,使其成为多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记录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并发送到互联网络中去,移动终端就形成了一个自媒体平台。这些用户记录的内容对于传统广电媒体来说,可以作为制作节目珍贵的线索和资料。
2. 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局限性
移动互联网在整合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扬其所长的同时,反过来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就网络而言,信号的覆盖范围、强度都严重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就终端而言,移动互联网终端屏幕小、处理器弱、电池容量有限等,有待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改进。“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网络速度慢,数据流量资费偏高,是移动互联网3G时代不可否认的现实,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和挑战。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TD-LTE牌照(即4G牌照),标志着我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与3G相比,4G具有上网速度更快、业务应用更多、流量价格更低等特点,目前4G手机最高下载速度超过每秒100M。如果说3G是一个开始,那么4G则真正实现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让人们对真正高速无线上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充满期待。
3. 应对策略
如果大家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看视频了,传统的广播电视该怎么办?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各终端的快速融合发展,智能终端来势汹汹,受众转移趋势明显。如何在这严峻的形势中,抓住机遇,保持并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是一个难题。
(1)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拓展新业务
传统广播电视应大力拓展移动网视听应用的服务延伸性,包括视频教育、安防监控、远程医疗、信息咨询等类型。这一类型的视听应用服务范围广,虽然单次消费少,但是消费频率高,它所具有的“长尾效应”能够显著的推动信息消费。并且该类应用也适用于家庭生活。可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广播电视可提升自身内容丰富度服务类视听应用,获得市场的同时拉动信息消费。移动网络电视服务也是一项十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它由传播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内容应用,又满足了用户对空间位移便利性的追求。但是目前由于“三网融合”中行业利益之争,标准不统一,传统电视媒体的移动终端电视业务发展缓慢。传统电视媒体应该积极与电视行业合作,制定统一标准,与网络提供商战略合作互利共赢。只有越加满足消费者的应用体验,才能获得消费者,抢占市场制高点。
(2)内容整合,跨媒体合作
移动网与互联网络共享网络视频资源的,它在视频数量上具有极大优势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相比的。但是网络视频也有自身劣势,传播内容和节目质量不高、缺乏原创性是它们的硬伤。这正是传统广电大有作为的地方。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高素质制作团队,权威品牌认知度等优势,借助网络视频渠道宣传自身,扩大自身内容品牌的影响力,且还能通过视听内容中的广告植入获得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实施跨媒体合作,将网络视频网站中质量优良的作品采纳使用,搭建起一条垂直整合视听节目的产业链,使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视频网站一种深度的良性互动合作模式。
(3)技术创新,全方位改造升级
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推动终端接入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参与设计相关的标准体系。此外,加大投入,推动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掌握视听终端发展主动权。尤其是将有线数字广电网络接入、高标清数字电视以及屏蔽互联网站软硬件等技术和标准纳入到视听终端技术和标准体系中去。 全面提升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真正把电视打造成多媒体终端。从传统的“看电视”发展到“用电视”,不断增加人机互动能力,最终实现“玩电视”。
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与终端的融合对于传统广电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电媒体只有不断的发展自身,主动拥抱新技术,拥抱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才能适应新形势,在媒体格局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