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思考
2014-08-15李桂玲
李桂玲
(郑州市群众艺术馆,河南郑州450007)
一、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艺娱乐为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表现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教育、自我调节生活、自我掌握文化及自我创造文化艺术的基础活动。因此,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群众文化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因而,群众文化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在城乡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仅仅依靠政府配备的专业文化工作者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
近年来,在基层群众文化传播发展中,文化志愿者采取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以崇高的热情积极参与,不求回报,甘愿牺牲,积极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已逐渐成为联系群众文化和社会公众的重要纽带。文化志愿者作为新兴的生力军,是自觉为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付出时间和智慧的一支队伍。文化志愿者出于对文化事业的高度热爱,从事着文化志愿服务,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大大改变了基层文化传播单一、枯燥的格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构建了新型公益文化品牌,有效弥补了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严重不足,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类型
1.发展现状。文化志愿者的主要职能是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组织群众文艺团体参加各类展演、展览活动,协助各级文化部门做好各种文化活动的服务接待工作等。据《中国文化报》报道,目前全国文化志愿者团队有2000多支,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人数已突破30万。各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以来,都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例如,安徽省文化志愿者活动开展得较早,在每年的文化下乡活动中,众多文化志愿者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文化厅联合省文明办下发《关于开展安徽省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的通知》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报名十分踊跃,首批注册文化志愿者达万余人。2013年8月,在安徽省全省启动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工作,成立了全国首支省级群众文化辅导员大队,2000多名有专业技能和志愿精神的文化志愿者成为首批群众文化辅导员。厦门市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工作中的突破口和关键点,确立并完成“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创建示范区制度设计的课题研究,在全国创新性地形成了“政府引导、分层组织、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举办了文化志愿者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并开通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网站,初步构建了文化志愿者工作信息对接、交流与宣传的平台。目前,厦门市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总数已超过8000名,一支富有朝气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正活跃在厦门的各个文化阵地上,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郑州市在2011年就启动了文化志愿者活动,一直秉承着“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全市广大市民提供了舞蹈、戏剧、曲艺、声乐、器乐、模特、摄影、书画、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培训指导服务;积极宣传市委、市政府各类文化政策,踊跃参加县(市)区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活动中的各类服务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响应文化部“2013年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的号召,进一步规范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在充分调研酝酿的基础上,郑州市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暨县(市)区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并隆重地举行了挂牌仪式,办事机构和地点设在市群众艺术馆。两级服务中心的挂牌成立,对调动全市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弘扬志愿精神,倡导文明新风,提升公民素质,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为止,郑州市有文化志愿者团队60个,文化志愿者已达3万余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从事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为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
2.结构类型。按照当前社会公认的标准评定,文化志愿者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专家型志愿者,如文艺界名人、学者等,为公共文化提供高规格的指导与培训;二是专业型志愿者,如专业文艺院团的文艺工作者、群众文化机构的社会文化指导员,指导、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三是拥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如业余文艺团队骨干及文艺爱好者,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四是热爱文艺并愿为此项事业奉献能力、精力的志愿者,为公共文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按结构比例来分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性别比例,女性远远大于男性,其中女性约占70%以上;二是服务受众区域比例,县、区两级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受众区域兼顾着城乡社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级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服务受众区域则以农村基层为主;三是年龄层次比例,从最小的10多岁到最大的80岁,年龄主要阶段为30~60岁之间;四是人员结构比例,有各级文化、教育、新闻部门的从业人员,也有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民间艺人等社会各界人士,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退休干部与活跃在社区的热心人,他们在各种艺术门类方面具有一定特长,其中不乏各类大赛及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三、当前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情况
文化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力量,以“公益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为基本载体,依托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惠民工程、重要节日纪念日、关爱弱势群体等项目平台,在基层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艺术技能辅导、文艺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公益性文化设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节日、特殊群体扶持工作等方面展开。其中,各级公益性文化设施通过招募志愿者,激发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利用重要节日,组织志愿者举办文艺演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老年之家、中小学校、建设工地以及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场所,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文艺演出、文化辅导以及读书读报、讲解电影等服务。河南省文化厅坚持“繁荣、共享、普惠、均等”的文化服务理念,创新策划“情暖农民工”百团千场万人文化志愿者下基层演出活动,于2014年元旦春节期间深入乡镇、社区、厂矿、企业和部队驻地,为基层群众送去歌舞、地方戏、曲艺等优秀文艺节目。由于服务主题明确、活动特点突出,深受群众欢迎,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郑州市在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注重拓展文化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引导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和志愿者活跃在各个文化阵地,经常性地组织大量的文化志愿者投入到各种文艺活动中。在每年的文化惠民公益活动中,每逢节假日、民俗节日和重大赛会活动,在社区、农村、大中专院校等领域,在关注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活动中,都能看到文化志愿者的身影。第一,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展演、群众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群星奖大赛、节庆晚会、庆典展览等大型文艺活动,都有文化志愿者参与。第二,对基层文艺团体和文艺骨干及爱好者进行业务培训和辅导。两年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舞蹈、曲艺、声乐、模特、摄影、书画、手工艺、豫剧折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门类的培训班近百期,面对老年人开展的书法、戏曲等培训20余期。第三,图书馆依托资源优势,坚持送书到社区、农村、老干部活动中心,坚持科技下乡,开展趣味读书竞赛活动。第四,开展“送文化到基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社区、学校、部队、企业、农村、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已成为一个公益品牌。以文化志愿者李光森为首的舞影秀团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级的各项文艺活动,编创的节目先后获得第十四、十五、十六届文化部“群星奖”,实现了三连冠的好成绩,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达百余次。两年来,培训学员万人次,还涌现出一批像李小社、李帅、叶龙、张静等成绩斐然的优秀文化志愿者……这样的亮点数不胜数,每一个亮点的背后都渗透着文化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辛勤的劳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夕,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在福建厦门召开了2013年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交流会。郑州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全国仅有21个城市获此殊荣。文化志愿者们为公共文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务,用爱心传承文明、用真情奉献社会、用行动实现诺言,正不断地走向成熟。
四、做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建议
文化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文化素养,不以报酬为目的,自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公益性文艺服务,在深入生活、奉献爱心中实现着自身价值。文化志愿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具有商品属性,一般不进入文化市场,不受价值规律调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尤其是在各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基层文化队伍不足,特别是面向农村的文化辅导员缺乏,成为创建工作的突出瓶颈。当前文化志愿者队伍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志愿者底子不清,往往是有活动时临时抽调。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筛选机制,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三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多样化、常态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大大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而有序的文化志愿者活动在弘扬大众文化、传播文化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稳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成为群众文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关键环节。
1.构建文化志愿者管理新模式,营造志愿服务浓厚氛围。建立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是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第一,加强职能管理。文化部门作为文化志愿者的管理主体,要联合宣传、教育、旅游、工会、团委、妇联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县(区)要建立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和“文化志愿者之家”,镇(街)、村(居)要设有文化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第二,做好文化志愿者日常管理,做好文化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登记、活动开展情况登记、文化志愿者人员情况登记等工作,汇集信息资料,制作文化志愿者卡,实现对志愿者的有效服务和管理。第三,设立“文化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课题组,深度研究文化志愿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的方向,形成调研报告,有力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良好态势。第四,建立文化志愿者人才库。按照自愿的原则招募、吸收文化志愿者,引导各类有文艺专长的人士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主体多元化。注重发挥文化志愿服务中的骨干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进而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加入文化志愿服务行列。尤其要吸纳一些基层新近涌现出来的业余文化团队和有文艺特长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壮大社区、学校文化志愿者队伍。各类文艺团队的队员是文化志愿者的主体,要把具有一技之长、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的人纳入文化志愿者人才库。逐步建成数量充足、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为志愿服务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2.健全文化志愿者服务新机制,保障志愿服务顺利运行。完善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第一,设立志愿者活动专项基金,创建志愿者激励机制,与志愿者活动考核挂钩。运用多种形式,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第二,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沙龙活动,按地域分组或专业分组,开展特长展示、集体采风、交流言谈、文化娱乐、志愿者生日祝福、志愿者论坛等互动活动,为文化志愿者表达出亲切的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按照“财政拨一点,服务单位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集方法,为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打好坚实基础。鼓励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热心人士的捐助,通过活动冠名、产品支持、广告平台等途径,争取企业赞助,确保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开展。第四,树立典型引领志愿服务。大力表彰表现突出的文化志愿者工作先进团队和优秀文化志愿者,通过表彰,达到以典型带动全面的目标,形成人人争做文化志愿者的良好局面,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3.创立文化志愿者工作新氛围,确保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第一,突出工作重点。要积极适应免费开放后的新情况,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组织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文化下乡、慰问演出、文体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特色文化社区创建等活动载体,着力开发推广更多适应基层实际,利于普遍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增强服务效果。第二,拓宽服务范畴。在公共文化设施、社区、农村、大中专院校等各个领域,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外来新居民等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周到、更便捷的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公益文化有效全覆盖。第三,积极开展培训。把培训作为提升文化志愿者能力素质的“孵化器”,努力在培训内容、形式和效果上谋求创新和突破。坚持培训内容贴近实际。重点围绕志愿服务基本要求、基本职责和工作流程展开培训。定期举办专业知识培训,以座谈会、文化讲堂、文艺调演等多种形式,为文化志愿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提供平台。通过分级分类的培训,为文化志愿者搭建学习的平台,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
通过建章立制、宣传发动、招募培训、运行督导、评选表彰等多种多样的工作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有效地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向社会化发展、制度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目标迈进,继续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知名度,使更多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新成果,继而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成就,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