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二维理性探析
2014-08-15张华
张 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政部,黑龙江大庆163319)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思想支撑,必须跟随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确立,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方式到理念,都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传统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现代化,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增强其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二维理性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提出人类理性的两个维度,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指人类对“非自我利益”和终极目标的理性构建和自觉追求,是主体活动的精神主旨和价值基础。它重要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关心行动的终极目的,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工具理性是指人类对“自我利益”和事物功效的关注和评估,追求主体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功利主义是其重要表现。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以引导人和教化人为目的,理应遵循人类理性的二维特征,适应人追求价值目标和现实利益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指其实施的隐性价值和终极价值,表现为以服务于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解决人对生存意义和终极关怀的追问和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的工具理性,指其实施的显性价值和实施手段,表现为服务阶级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追求社会管理的实效性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作用。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价值理性作为精神家园的追求,具有精神导向作用,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依托和精神动力,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关怀。工具理性作为手段,为价值理性的实现和升华提供现实支撑,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片面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理性,无法解决人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和解答人的现实困惑,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空洞化”;片面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工具理性会丧失人文关怀,造成人性的扭曲,违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初衷。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要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把先进性要求与现实性需要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实现二维理性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的稳步推进,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苑囿于传统范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们的心理需要产生错位和冲突,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理念的跃迁与创新,达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实现二维理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以科技理性为依托,以追逐利益为目的,承认主体利益需求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工具理性无孔不入,使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打上了深深的工具性烙印,增强了主体行为的功利色彩和实用色彩。同时市场经济中蕴含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从理念到方式,仍然延续革命时期与计划时代的思维定势,保留着极强的政治意味和国家主义色彩,在价值导向上仍然追求社会本位和国家本位,强调集体主义意识,无视人的主体地位、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需求相悖。由于脱离社会现实土壤,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的哲学理念和价值原则失去主体认同,被“束之高阁”,难以内化为工作对象的价值指导和行为规范,导致其工作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第二,新时期人们价值观的新变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实现二维理性的主体要求。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改革开放,在社会发展轨迹上中国由封闭管制不断走向自由开放,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相对改革开放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人的主体性得到释放和发挥,人不再是政治的符号和社会的附属,加之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和现代传媒传播方式的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强,传统价值观不再一统天下,价值观念的主体差异性日益明显,开始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二是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当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尊重和维护,价值取向的个体本位倾向不断加强。三是由理想主义向实利主义偏移。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经济理性和务实精神不断强化,开始弱化政治,强调经济,注重利益和实效,主体活动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新时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承认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尊重个人利益的现实性,体现了人追求个体价值的心理需求,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指导人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互协调,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益的相互关系。
第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畸变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实现二维理性的直接原因。人类理性的二维性及其相互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二维理性。但目前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价值层面还是在工具层面严重违背人类的理性要求,出现严重的畸变,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一是价值理性的畸变,这主要表现为工作理念的“物本化”和工作内容的片面化。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教化性行为,思想政治工作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宗旨。但在现实中,思想政治工作片面强调阶级性、政治性和社会性功能,把工作对象当作被动的客体,当作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灌输的“容器”。无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只讲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不讲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不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慰藉,从而将人物化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二是工具理性的缺位与虚位。许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采取一刀切式的说教性和灌输性宣传手段,主要采取报告、讲座、会议等公开化、泛泛化的传播模式,缺少主体体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缺乏实现价值转化的手段,欠缺易评估、易操作的载体和平台,导致其影响空虚化和断层化,无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此外,工作作风中的形式主义做法导致工具理性虚位。由于缺乏整体性视野和刚性约束,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大多将工作重点放在其表现形式上,常常以形式代替内容,以手段代替目的,不重视实际内容和实际效果,工作表面化、过场化现象严重。有时工作只是体现在文件和口头上,并没有付诸实践,更有甚者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时的应景,不惜弄虚作假。这样的形式主义做法,使工具理性形同虚设,并严重侵犯和隐蔽了价值理性。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方面的畸变,导致其手段与目的之间出现严重背离和冲突,使其理想和目标流于形式。
三、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实现二维理性有机统一的策略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理性的二维向度的新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必须具备整体性视野,实现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一种合乎规律、合乎人性的社会教化行为。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独立,将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人的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的自主性,增强民主化和平等化特点。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不仅是政治统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人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需要。它在帮助人们理顺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的同时,也为人更顺利地实现社会化和个体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人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是具有自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的主体,而并非消极被动的客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居高临下,想当然地单向施动,而应尊重和体现工作对象的平等地位和主体需求,学会换位思考,追求双向互动、情感沟通和心灵共鸣。另一方面,尊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启发式和激励性色彩。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说教性、训导性色彩较浓,对工作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乏关注。新时期随着人的现代化程度的加深,人的主体理性不断增强,个性成长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外部信息不再被动接受,也不会人云亦云,而开始注重对信息的筛选、改造,甚至是重构,因而常常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主体性意见和建议。人们这种处理信息的心理特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给予工作对象充分的自我思考、自我发挥和自我教育的空间,启发他们思考,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充分的主体选择和主体参与中消化吸收思想政治工作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价值和内化作用。
第二,强化工作内容的动态特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从哲学角度讲,人处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其主体活动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只注重其社会规范作用,片面强调用特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及发展规律对主体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塑造,导致工作内容现实性和先导性不强,难以适应和满足人们现实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窠臼于现成的模式化内容,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前瞻意识,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动态。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的理性的发展,影响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实现内容的现代化和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变其过去宏大叙事下的说教式和训导化的“本本”状态,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人的生存实际,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合理内核基础上,从价值观念和情感认知方面有效解决人们在个性培养、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和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知现实、认清自我,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作用和精神指导功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价值,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的现有生存,还要关注其未来发展,发挥前瞻性作用和先导性功能。
第三,积极探索渗透性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感情可以决定思考的方向和结果。如果人对接触的教化行为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不仅不能将其内化为思想指导,更不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因此,要切实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化教育功能,就必须积极探索渗透性工作方法,增强对象的主体体验和情感认同。一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弱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隔阂感,加强其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自我感知、体验和思考,并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教育和改造,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以情感人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文化熏陶功能,以社会文化建设来实施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可以选择相应文化资源包括依托物质形态的文化设施建立教育基地,或利用声、光、电等现代传媒方式将精神形态的文化资源具象化为教育素材,进行辅助教育,这样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增强其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