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及创新发展

2014-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张 琦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的建设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也理应从生态视阈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一些探索,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思想的觉醒与尝试

早在革命战争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1、“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思想。1944年,在延安大学的讲话中,针对当时黄土高原破坏严重,植被缺乏,泥沙流失过度,毛泽东指出,我们要种树,“搞它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党的其他领导人如周恩来、朱德等都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并成为全国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指导思想。针对绿化这一问题,毛泽东强调要统筹发展和规划,南北方,各省市,凡是能种树的地方都要种,要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

2、正确处理开荒和水患的关系,重视水利建设。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开荒和水患的关系,在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时,毛泽东就要求“必须注意不要因开荒引起水患,不要因争地引起人民不满。”②并警示大家“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③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农业十七条”和“农业四十条”,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要求“兴修水利,保持水土”,不要造成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

3、做好环保工作,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对环境问题的忽视,我国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这一问题才又引起了一些领导人的重视。周恩来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工业污染的原因,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公害,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生产的无政府和追逐更大利润。”并强调“我们要注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证不使土地、河流、空气遭到污染……如果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把这个优越性表现出来,那么我们算什么社会主义国家?”④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我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是我国环境工作的一大突破。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思想的探索与深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并进一步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不断丰富。

1、将环保工作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领导人就看到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我国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生态环境问题当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重大问题来抓。邓小平指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⑤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指标,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盲目的追求高增长无疑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就此,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⑥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⑦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统一。

3、把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作为生态可持续的支撑点。解决环境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⑧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⑨通过教育来发展科技,不断推动环保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有效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生态方面的法制建设,指出:“加强环境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得有一套管理制度。国家有环境保护法,还有专门的单项法规。各个省、市可以根据国家的基本法,制定地方的保护环境法规、条例、细则,做出具体的规定,使我们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⑩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多个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対生态理论的开拓与革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生态危机日趋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国际化的形势,立足我国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1、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江泽民的带领下,在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⑪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把生态良好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了前两步的目标,初步实现了小康生活,但这种小康水平仍然有待深化。针对这一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⑫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党在建设中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关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关系,强调“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⑬

4、从多角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从科技、法制、国际等多种维度寻找推进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强调现代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注重生态法制建设,主张加强生态立法,突出执法;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集合全世界的力量解决“全球问题”;反复强调环境保护工作务必要坚持防治与保护并重,加强规划。

(四)党的生态理论的发展与飞跃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丰富了我国的生态理论。

1、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胡锦涛明确强调,生态建设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⑭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国正处在转型阶段的攻坚克难时期,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对此,党中央提出要全方位地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⑮

3、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强调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完善生态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国土资源的保护机制,并深化相关税费改革,加强监管。就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⑯,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加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找准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定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第一,政府要解决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摆正位置,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切实把发展经济和生态建设统筹协调起来。如果再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造成各项政策、制度等在落实时遭到一些部门或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使国家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生态建设成为空谈。因此,政府应当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进一步加强提供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方面来,创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培养现代市场要素,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第二,必须继续在政府机构改革上面做文章,转变政府职能,并健全政绩考核体系,转变以往将经济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统一的考评制度。第三,中央各部门、各省市及地方各部门要合理划分职权,理清职责,同心协力,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落实到实处。

2、从市场入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第一,要不断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在财政上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环保行为,培育一批环保企业或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的企业,不断推动环保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第二,要加强市场监管,实行资源能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源能源有偿使用的价格改革,建立科学的生态产权制度,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污染企业进行处罚和关停。第三,要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利用其杠杆作用,实施能够推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源的税收和政策,积极引导市场行为和发展方向,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着力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在生态法治建设上下大功夫,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生态立法,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第二,进一步加强执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使其能够运用法治的思维或是法治的方式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第四,要把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做法上升为具体的法律条文,使其产生法律效力,规范、激励、约束主体的行为,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4、鼓励公众参与,改善生态治理结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打破政府绝对领导的单一模式,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第二,要健全信息透明公开的相关机制,为公众参与相关环境问题的决策、监督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使公众能够广泛的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上来,把公众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可靠力量。第三,要进一步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②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46 页

④转引自刘东:《周恩来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与实践》,《北京党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⑤⑧⑩《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4、27页。

⑥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375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⑫《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页。

⑬《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⑭《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2-853页。

⑮⑯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政党政治思想探析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