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提高藏书利用率策略研究

2014-08-15赵民志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书库藏书馆藏

●赵民志

(武警学院训练部,河北廊坊 065000)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刘彦超)

一、引言

藏书是指图书馆经过选择、加工与组织的,提供读者利用的图书资源。藏书利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外借和阅览藏书册次数同馆藏书刊总数之比。[1]一般情况下藏书利用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座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仓库和人文培养基地,是高校发展和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保证。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图书馆藏书建设,藏书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然而,在藏书数量增长的同时,利用率却逐年下降,这是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藏书利用率下降原因分析

(一)文献量激增导致藏书空间不足

目前,“书满为患”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一个危机。图书馆书库的空间是有限的,而藏书的增长则是相对无限的,无论条件多么优越的图书馆,书库面积的增长幅度永远也赶不上藏书的增长幅度。[2]另一方面,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图书馆对采购研究得多,而对“剔旧”等研究得少。据知网数据统计,近十年研究馆藏“剔旧”的文献年均50多篇,而研究“馆藏”的总文献多达7 578篇。可见,人们普遍重视藏书数量研究,而不愿意维护馆藏有机生长。这导致藏书“只进不出”,造成藏书空间不足,压缩了阅览空间,给读者利用和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藏书结构松散,业务流程僵化

图书馆馆藏结构一般始于建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研究方向的变化,出现了藏书布局松散、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再加之图书馆以文献和业务建设为第一要务,忽视了对读者的研究,往往只依照业务流程办事,单调脱节。这违背了大流通、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影响了读者的有效使用,致使藏书的利用效率降低。

(三)泛在式电子馆藏的冲击

网络的普及、电子化资源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读者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料,通过数字化图书馆阅读电子文献,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减少了到馆学习的次数。随着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手机、电子书等多功能阅读设备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相应地挤占了读者到馆学习的时间。

三、提高藏书利用率的主要策略

(一)制定符合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馆藏发展规划

馆藏发展政策,是一座图书馆以书面形式系统地确定本馆文献资源的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规范的纲领性文件。[3]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的顶层设计,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图书馆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实际,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制定馆藏建设长远规划。在实际操作中,规划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只有在高校发展方向发生巨大变化时才能进行适当调整。

围绕长远规划,图书馆要在调研本校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了解所设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科馆员建设,联系各教学院系,以教学为龙头,制定灵活、高效、互动、协调的藏书采购计划,从源头上保证所采购的图书用得上,用得多,杜绝出现突击采购现象。在采购品种上,图书馆要在保证服务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人文素质和能力教育,兼顾高校读者阅读习惯和倾向,采购部分喜闻乐见、学生乐于阅读、符合图书馆整体定位的图书资源。采购计划是导向,是传统文献资源的切入点,馆藏规划的体现。它直接影响藏书质量与借阅、利用效果。只有建立起适应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优化的馆藏规划,图书馆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藏书的利用率。

(二)优化馆藏架构,合理布置“大开放”式阅览格局

馆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图书馆传统资源既要丰富,又不能臃肿,既要能满足读者需求,又不能浪费读者时间和图书馆空间,而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对馆藏资源、读者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馆藏布局,优化藏书结构,合理布局“大开放”前提下的藏借阅一体化的格局,使藏书达到“精、简、新”的要求。“精”就是馆藏图书资源精炼,符合高校规模和图书资源的定位;“简”就是馆藏资源简单不复杂,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不经培训可自行索取;“新”就是藏书资源新颖不陈旧,是有机的生长体,符合事物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

1.根据文献流通规律,建立一线流通库和其他辅助库区

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日益丰富,许多馆采购图书资源多,而剔除下架的少。这就造成馆藏空间趋于饱和,图书资源拥挤,部分新进图书无法上架,即便勉强上架也必须进行图书倒架。读者在挑选图书时也比较茫然,同系列同种类的图书太多,要在众多图书中挑选一本自己心仪的图书实在不易。这就会使一些读者放弃到馆查找借阅图书,转而光顾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图书馆藏书的目的就是服务读者,促进读者利用。因此,藏书必须以方便读者为根本,一方面要建设好一线流通库,减少读者寻书和等待时间,另一方面要完善其他辅助存储库区,保障读者特殊需求。高校图书馆要结合专业设置、读者阅读习惯,认真分析流通规律和形势,根据馆藏拥挤情况和藏书利用率,精简一线流通库,使藏书密度适中,便于读者使用;建立利用率次高的二线书库和利用率不高的三线储存库,既满足读者的特殊文献需求,又保障文献的历史价值。图书馆实行三线制后,其一线藏书的主要特征是推荐性、现实性和情报性,二线藏书的主要特征是参考性,三线藏书的主要特征是保存性或专用性。[1]对于二、三线书库不能满足的藏书需求,要建立储藏书库,在本馆或馆外储存流通极低的图书资源,也可以与其他馆建立共享存储库,节约存储空间。同时,图书馆要根据规划对馆藏进行适当剔旧处理,通过各种手段促使馆藏合理有序。

2.调整优化馆藏布局,加强馆藏图书业务流程再造

高校图书馆要针对藏书的实际,依据统筹法的原理,对馆藏进行优化调整。图书馆应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去布置书库和阅览区,“藏、借、查、阅”都要遵循方便快捷的“最省力法则”,要以需要求牵引,而不要以“文献”为出发点,避免单纯以图书馆专业人员的角度布设格局。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对馆藏的布局通盘考虑,相关专业图书相对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存放,不分散,避免出现多个库区同时存在同类图书的交叉现象;图书位置要相对固定,不能随意调整;开放库区之间应该少障碍,多联通,避免人为划分多个库区,隔断库区。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强化业务流程再造,简化流程,让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让藏书简洁有序、明了清晰,符合时代要求。

在馆藏的调整布设过程中,图书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开设新书库(区),增设经典书架和新书架,避免经典图书和新进图书淹没在庞大的书库中。新书经过加工后及时投放到新书库(区),管理人员依据读者的借阅需求量来组织新书库中书架的布局。当新书库区因新书过多而满架时,根据各类图书的使用情况,把利用率低的图书替换下来,放入各库区的新书架。经典图书和流通率极高的各类图书要布设在门口、大厅等显眼位置,方便读者拿取借阅。(2)在书库内设立常用书专架和读者预留书架。图书馆应在每个书库内设立一架或几架常用书专架,用于摆放库区内流通速度快和借阅率高的图书,如最新考研辅导、四六级考试、司法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用书等。对于经常到馆阅读的读者用书预留书架,进行专架管理。专架管理既解决了部分读者经常使用某类图书的实际问题,节省了读者时间,也是对于个别读者留书占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图书馆可在一些阅览桌上、库区边角设置部分小书架,让读者自由选择预留图书的存放地点,在学期结束或是图书摆放过于散乱时,工作人员予以整理。

3.提高藏书导航和检索服务的效率

在一个浩瀚的图书海洋里,读者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去寻找所需图书资源,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读者判断更准确,减少盲目寻找和来回奔波之苦,图书馆要在馆内明显部位、关键地段制作藏书指示标识,标明图书阅览区类别和图书种类、区间以及楼层、方位,使读者一目了然;在书架的两侧都要设置醒目的架位标识,标明图书类别、起止索书号,以指引读者能迅速查找所需图书。图书馆标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图书阅览区标识和架标建设不能一劳永逸,要随着藏书的变化不断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更换。此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各种检索设备的建设,在各楼层、走廊、库区,最显眼、最方便的地方设置足够数量的检索设备,辅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源。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开通手机图书导航服务,读者到达图书馆后,WiFi热点自动推送,自动导航,让读者充分体验到图书馆服务的便捷和高效。实践证明,检索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藏书的利用率。

(三)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突破藏书服务瓶颈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技术的使用使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图书馆应积极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空间,延长服务时间。自助式服务是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完成图书查询、借阅、文献检索及复印等行为的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模式突出了读者的主体地位,突破了传统文献借阅必须到图书馆专门的部门、有时间约束的瓶颈,有利于激发读者潜在的需求和热情,使读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开展自助服务的同时,图书馆还要完善网络服务,让读者能在网络上办理续借、预约等手续,还可以开设电话外借服务,弥补网络服务的不足。新技术环境下,采取多种方式办理借还服务,有利于突破文献借阅的瓶颈,促进借阅效率的提高。

(四)加大宣传力度,吸引读者利用藏书

图书馆要在新书入库等时段及时进行资源宣传,让读者知晓本馆的资源情况,努力提升图书馆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了解读者的动机、需求、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读书热情。一是建立借阅奖励机制。图书馆要对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借阅量的读者,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促使读者养成主动读书的习惯。二是举办图书导读、图书推介、图书排行活动。图书馆要注重发挥图书导读的宣传作用,将好书、畅销书等及时介绍给读者,引导广大师生读好书。三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用书、参考用书,由任课教师、管理人员通过布置读书笔记、心得、交流等方式进行检查。四是组织读者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读书节、读书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让读者亲近图书,感悟书香,促进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五是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需求和阅读倾向,加强沟通,采取相应措施,激发读者的读书热情。

(五)改变藏书服务理念,开创融入校园的服务模式

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贯坚持的服务原则。服务不是坐等读者上门,而是要主动出击。正如Karen G.Schneider所言:“去读者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去你希望他们的所在。”[4]因此,图书馆要坚持“开门办馆”,不仅仅开门迎进来,而要开门走出去,开展图书资源推送服务,把服务送到读者身边,把图书资源送到读者手边。

1.开展图书延伸服务,让书“融汇”到校园的角落

延伸服务就是让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围墙内,而是要分布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图书馆要在学生宿舍区、教室、食堂等场所设立服务点,推荐新书、好书,办理借还等各种手续,可以常设,也可定时设立,既可以出动图书服务车,又可固定地点固定场所。这样,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建筑概念,而是真正融入校园。

服务点的场地由高校的房管部门或各部系提供,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情况,图书馆负责相应图书的配置、人员的培训;工作人员由志愿者或学生义务担任,图书馆主要负责指导,建立必要的服务规则和轮换制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解决了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2.坚持送书上门服务,设立集体外借服务项目

部分读者岗位特殊、工作繁忙,不能到馆或到服务点接受服务。图书馆应根据其研究方向和爱好,适时推送适当的藏书目录,经其挑选后,送书上门。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送书上门服务机构,制定相关的服务制度,对于读者电话、短信的送书要求要尽量满足,送书上门。图书馆还应突破对个人读者服务的理念,对于小组、班、专业开展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建模设计等,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健全相关制度和办法,以活动团体为单位建立便捷的团体外借服务,满足集体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以部系、教研室、学生专业班为单位进行专题外借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处理好各种服务的关系,不顾此失彼,不因小失大。在搞好馆藏建设、流通服务的同时,图书馆要结合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想方设法开展延伸服务、推送服务,以宣传和推介为先导,不断提高藏书的利用率。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理念,但服务方式是图书馆不可穷尽的追求。改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和手段,让图书馆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存在的最佳方式,才是提高藏书利用率的根本途径。

[1]吴晞.藏书组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沈继武,萧希明.文献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3]高红,朱硕峰,张玮.世界各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精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

[4]图书馆2.0工作室.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书库藏书馆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人梯书库”丛书
探析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库中库:书库分层管理模式探究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