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
2014-08-15聂启元
张 建,聂启元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22)
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充分表明,我们党有着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因此,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制度自信的深厚基础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设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促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有充分理由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制度自信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长期实践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依法治国,实现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准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任何把三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想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都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和破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则和重要优势,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制度自信的经济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社会经济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方式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经济”[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计划、财税、金融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主体活力极大迸发,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最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是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彰显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4.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是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坚定制度自信的最深厚根源在于对制度发展的成功实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实践发展的信心”[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政治文明不断提升,基层民主有序推进,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社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勃勃生机。这一切都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从设计到安排、从建立到落实,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其制度优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和接受,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二、深刻理解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
“制度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4]。自信是意志坚定和行为自觉的前提,“人无自信,无以自进;国无自信,无以自强”。制度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本国制度的充分肯定,对本国制度发展进程和未来的准确把握,对本国制度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制度自信,是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即坚信这一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坚信这一制度选择的合理性,坚信这一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和依据自身国情相结合的结果,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等组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总体自信。
1.制度自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组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文化传统的承接,历经磨练而愈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政治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有利于保证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活跃国家政治生活,维护国家政局稳定,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从而实现统一领导与广泛民主、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我国60多年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政治制度最大限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制度自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为支柱、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组成的有机整体”[5]。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我国必须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公有制主体地位作为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客观上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适应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更加说明这一制度具有自身的内在优势。
3.制度自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我国法制建设开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和统领的法律体系。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2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0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6]。这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经过60年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固的法制基础。“法律是制度的文本形式和对制度的规范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化建设初步完成”[7]。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成果的制度化确认,使得制度更具有稳定性、权威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4.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具体体制机制的自信。我国具体体制机制是指,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体制是制度的实现形式,机制是体制的运行方式。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由具体体制机制构成,具体体制机制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和实现方式。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具体体制机制则需要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具体体制机制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相适应,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探寻坚定制度自信的路径
坚定制度自信,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探寻坚定制度自信的路径。
1.高举特色旗帜是坚定制度自信的核心。坚定制度自信需要以正确方向为核心,这一方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制度自信的发展方向,为我们党更好地带领人民强化制度建设提供了方向保证。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确立,没有对这面旗帜的坚定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方向。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赋予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必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境界提升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
2.拓展道路实践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先导。坚定制度自信需要以鲜活的实践为先导,这一实践就是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制度是实践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是中华民族复兴、人民群众幸福的必由之路。道路的鲜活实践为制度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着新鲜的素材,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先导。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没有对这条道路的坚定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前提。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延伸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
3.强化理论引领是坚定制度自信的灵魂。坚定制度自信需要以理论引领为灵魂,这一引领就是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我们形成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标志”[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支撑,是坚定制度自信的灵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没有对这一理论的坚定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灵魂。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说一些新话,必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
4.彰显制度优势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坚定制度自信需要以制度优势为基础,这一优势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整合资源办要事、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挑战办难事,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优势的发挥,没有对这一优势的激活,制度自信就失去了基础。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既坚持根本制度,又完善具体体制,必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
5.全面深化改革是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坚定制度自信需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这一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还存在诸多未被认识的领域和问题。这都需要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萌生于、形成于改革过程中,也必将在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化改革,没有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制度自信就失去了根本。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既坚持根本制度又完善具体体制,必将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
6.加强党的领导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保障。坚定制度自信需要以党的领导为保障,这一领导就是党要在制度建设中驾驭得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各项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和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完善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党加强领导、驾驭得当分不开的。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没有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没有党的领导的加强,制度自信就失去了保障。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又方向正确、驾驭得当,必将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过程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始终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向前进,既是回眸近代以来民族历史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思想共识,更是展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得出的坚定结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然从根本上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1]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30.
[2]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
[3]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J].新视野,2013,(5).
[4]田克勤,张泽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3,(3上).
[5]张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6]毛磊,杜尚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道路”——人大代表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N].人民日报,2012-03-07.
[7]肖贵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8.
[8]程恩富,侯为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N].河北日报,201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