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考察路径及其价值意蕴

2014-08-15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恩格斯生产力

高 帅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世界历史主要有两重意蕴,一是指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是从其具体的客观的历史事件中探究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问题,找寻其必然,并遵循必然以实现人之自由。二是指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立,打破狭隘的地区性的国家或民族隔绝状态,使世界性的交往普遍建立起来,“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①,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性与开放性的世界。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

(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具有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世界性交往的建立,世界性分工与合作逐步成熟与发展,使地域性的民族交往走向世界性联系的历史成为必然,“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资产阶级走向世界成为一种必要性,其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生产并销售其产品使之立足于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就曾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③也就是世界历史只有生产力和交往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发展这个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产品或者说是物质财富,而交往使物质产品或物质财富广泛流动,而广泛流动的同时,交往实际上也改变了物质产品或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这两个方面就直接奠定了其全球转化的物质前提。其二是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要求有其国际性合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所从事的都是某一种商品或某一种商品的某一部分的生产,同时也迫使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每一个生产者都不可能独自完成一件产品的全部工序,都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某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各个劳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三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交往革命,使人类物质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随着物质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相应地相关交往活动就跟进,如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是意识形态,这都可以且终将会在物质活动过程中被直接或间接跟进,这些要素世界性流动的时候,就使各民族、国家或地域文化间的共性增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文化现象,因此,这个生产力及其基础上之交往变革的发展,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终将转为必然。

(二)资产阶级在当下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资产阶级由于占有其大量资本,并利用其所占有的资本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是资产阶级攫取世界资源,并把生产的工业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建立世界市场,打破各个国家之间的隔绝于对立状态,使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④,“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⑤“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⑥二是资产阶级改变资源、人口的隔绝状态,并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本对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阶级进行压迫与剥削,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⑦三是资产阶级制定世界性交往规则。由于资产阶级,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尤其是其控制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在贸易与竞争等世界性规则的制定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四是资产阶级改变其世界精神生产状况,把资产阶级精神产品扩展到世界。世界历史的形成,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使每个民族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产阶级把自己的思想文化向世界范围内输送,来推行了扩张政策,把各个民族纳入其思想文化体系,使其各个民族思想文化世界化,即世界资本主义化。

由此可见,当下世界的思想文化与生产方式,是以处于优势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处于相对优势与先进的,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性必然。这也就是说,只要当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处于主体性地位,只要当下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性不被超越,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要社会主义在其物质生产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还未成熟,资产阶级在当下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就不会被超越。

(三)世界历史的未来趋势是全球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物质生产视角对社会历史进行了辩证性考察,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也进行了部分价值肯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性历史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有序性与生产力连续性的产物,从横向的角度,也就是从各个民族交往活动来看,是从狭隘走向的民族地域性走向世界开放性,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性历史,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扩大,跨出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这种世界历史或全球性历史,打破各个民族狭隘的地域界限,从这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的评价问题,这个评价是具有相对肯定意蕴的。从纵向来看,也即是从时间来看,是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无论是从纵向考察还是从横向的参考,都是其社会自身力量的发展过程,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无论是霸权还是消亡,它都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是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下资本主义时代环境境遇下的世界历史的主体,作为当下历史的主要推动者的资产阶级,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开辟的历史,当然它具有历史性贡献,创造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极大的物质产品,也解放了人的思想,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是由于它的历史阶段性,它具有的历史暂时性会被更高的社会所代替。也就是说,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随着交往的世界性建立于其资本主义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全球共产主义将成为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⑧“立即”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对革命关联性的一种表达,即“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⑨。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就世界历史的典型趋势有一个基本的预测,那就是,世界历史在当下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创造开创性文明的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的舞台的世界历史,但它终将会走向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及其条件,全球化的最终完全实现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极限,也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到尽头,取代它的必然是全球社会主义或全球共产主义,而不是全球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世界历史的最基本的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考察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当中所含有多重思想意蕴。必须承认,我们所经历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世界历史进程无论是在范围、内容或特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到今天,依然能为我们提供科学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世界历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世界历史的著作主要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起初马克思为自己规定的研究任务是研究《资本论》,完成以后再研究哲学辩证法,而在《资本论》研究的同时,马克思把自己的研究任务进行了调整,没有继续辩证法的研究,而转向《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因为这时的马克思不仅仅对西方资本主义历史进行了关注,东方社会,包括印度、中国、俄国等的历史都予以关注,所以马克思跨越了欧洲历史局限性研究,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进行了研究,才有可能,才能真正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解释问题,当然也适用于欧洲历史问题。目前我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与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它为我们发掘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历史观点,理解全球化历史,认识全球化历史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从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因考察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内在原因,也就是它的内在动力,其一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致使产品的剩余,国内市场的危机,要求其开拓世界市场,建立世界性的普遍性交往,同时获取原材料,并销售其产品与攫取最大的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有两个原因,也即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遍性交往的建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⑪这里的世界历史不仅是一种现象,又是一个学术概念,是一个历史客观现象或客观的历史现象,它也是人类的一段历史,那么就人类的一般意义而言,它仍然隐含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合作,政治合作和思想文化融合过程中。所以它内在的动力应该是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序列,源于经济上的必然,是资本无线增殖与扩张的本性。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意蕴当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起源和动力,我们从哲学的抽象层面来看,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性的交往。这里的交往对我们今天来讲,是交往的世界性或世界交往,是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这里是从抽象的层面看世界历史思想的动力,包括我们认识全球化思想的动力。那么全球化的根源从抽象的理论层面来讲,仍然还是这两个背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交往的世界性或世界性交往,从全球层面来讲,由于全球化的本质力量,就是资本无限增殖与扩张的本性,就是说资本的无限增殖的需要,资本的全球化流动,直接的流动。从抽象层面来看的,生产力和交往,是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共同根源,这是关于全球化的起源和动力。沿承这个逻辑可以揭示或探求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原因,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不是以某一国家为个别范例,它是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普遍性原因、矛盾、动力、规律进行研究,所以它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之所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就在于它是对全球化早期的关注与研究,它揭示了世界的一些问题,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揭示全球化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历史考察过程中,揭示世界历史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于普遍性的交往,那么这两个原因,我们就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全球化的问题。我们要透过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观点立场来分析世界历史主体力量及其本质进程,认识到当下世界历史正处于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有其固有的缺陷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就决定了当下全球资本主义是其全球化历史的一个暂时性阶段。

(二)从实现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考察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或全球化历史其主体在当前资本主义时代依然是资产阶级,也就是说从全球化形成与动力的主体性考察,主体力量依然是资产阶级,在当下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中还是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全球化历史,基于此,这就决定了当下的全球化时代特征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历史。我们也把其称作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但是资产阶级这个世界历史之主体,它仅仅具有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暂时性,这个主体不可能占据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

在这里关于世界历史主体,实际上它具有双重意蕴,一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其主体性,虽然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具有暂时性,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在发生着转换,但当下时代境遇下的世界历史主体是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在这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有其时代进步性;二是世界历史发生在变化过程中,这就是说这个世界历史主体会发生转换,即没有伴随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永恒的世界历史主体,历史上任何历史主体终将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超越。

对于世界历史的开创者,马克思恩格斯很有科学预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的开创力量是资产阶级,这个主体力量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主体力量的角色依然没有发生转换,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应该辩证看待资产阶级,它是推动世界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资产阶级当然有其存在的历史进步性,这种历史进步性体现的是普遍的双重辩证,既肯定其对世界历史的进步,也可以从当下全球化角度辩证评价。一方面在全球化历史形成的过程之中,资产阶级有其重要的进步意义。第一,它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量,“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随着其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巨大的进步,世界历史形成才有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在思想方面,退却了人的头脑中的封建思想观念,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开创性革命。第三,是科技巨大进步,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些都为人的世界性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了开创性环境或条件。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又有其先天性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的历史暂时性。第一,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阶级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较量中,随着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越来越多的人沦落为无产阶级并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成为推翻资产阶级的主体力量。在社会生产的有序性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至于这些资本都用来生产什么商品,怎样生产这种商品,生产多少商品,完全取决于资本家攫取最大利益之需求,完全取决于少数资本家意愿,而无视社会购买力与社会承受力,致使社会供需矛盾尖锐化。随着资产阶级交往的对外扩展,其内在矛盾也伴随其拓展到世界范围,最终将致使全世界资产阶级的灭亡。第二,在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种阻碍人类解放的一种异化状态,“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⑬而要消除这种资本主义的异化状态,彻底实现人的解放,就需要消灭这种异化状态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性根源,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全球社会主义或全球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但是要完全彻底实现这种历史转变,资产阶级是做不到的,而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也可以且应该担任其完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过程。

(三)从世界历史的实现途径考察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扩张,是其世界历史的基本形成途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其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市场发源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推行其生产技术,生产力高度发达下的大量的物质产品既要生产出来和其交换,还要有其消费,然后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生产,这样,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拓展,致使资产阶级开创了其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一是现代大工业凭借其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及其便利,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开创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所到之处,又促进了大工业生产方式的扩展,于是再此基础上,与现代大工业相对应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二是现代大工业实现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性流动,也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性普遍交往。三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促进了交通和通信技术不断完善和普遍变革,克服了人类交往空间上与时间上的阻隔,从而为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使民族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因为生产力在其当下所处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致使产品的丰富,国内剩余时代的到来,要求拓宽世界市场,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宽,世界地理的大发现,就出现其另一个客观现象,就是人的交往的扩大。也就是说,从经济根源的角度,资产阶级及其资本要追逐最大性利润的问题,在这同时,在国内,尤其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引起了经济危机,要求资产阶级及其资本到国外去寻找出路,同时也要求其转嫁危机,这样就产生了跨国界的资本流动,经济跨国界流动就要求有其政治开道,有其军事开道。所以,随着经济的需要及其经济的跨国界流动,然后政治军事需要跨出国界,文化也得以跟进,文化消费、意识形态都随其跟进。这就是说全球化不仅以物质产品开拓世界市场。实际上,这些要素跨国界流动的时候,是?民族历史,地域历史被冲破的时候,开始走向世界历史的时候,使各民族、国家或地域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呈现出一种文化同质化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这里的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历史世界化与全球化动态的一个早期的预见。

三、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世界历史路径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历史的过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其独特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而其在实践上更具有独特的实践性。思维范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在其价值层面是否具有科学性,在于其能不能在价值观上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价值导向。人文社会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科学性问题,所以价值观是人文社会科学家做理论研究的关键性因素。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研究展示了一个科学的价值观导向,所以我们主张认同与敬重他们的确定范式。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考察历史的价值视野

马克思恩格斯之伟大在于它研究分析世界历史不是仅仅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研究归宿,也并非只是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的解放与发展作为出发点,更不是为了其自身生活的殷实与富裕,其所从事的运动并非使自身阶级由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而压迫剥削其他阶级,实现由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的翻身,而是通过无产阶级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实现从一个阶级的解放到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实现的伟大超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⑭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研究启发我们做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就是超越民族或国家的狭隘立场,站在整个无产阶级或全人类的立场上,不仅要致力于民族的解放,而更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同时由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阶级使命,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是说要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跳出狭隘的地域与民族之立场,站在世界历史基点之上,站在人类之高峰,世界是其视野的全部,这给予我们研究以巨大启示,即要做真正科学范式层面的研究,必须实现这两个超越,第一个超越是地域界限的超越,第二个超越是民族的超越,只有真正实现两个超越,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范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考察历史的实践原则

考察世界历史的原则只有两个,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世界历史时,超越了传统欧洲正统哲学思想的束缚,在考察世界历史进程中,是从生产力或者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生产劳动来进行考察,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不仅超越了唯心主义,而且还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唯物主义,是新的唯物主义。之所以说新,是因为这是实践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世界历史的根源时,是从生产力与交往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的,所以,世界历史不仅仅是主观提出的学术术语,在学术术语背后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而这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源自马克思恩格斯所考察的生产力与交往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客观历史及其发展演进。这种学术范式是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思维范式,它不是对直接存在的逻辑推演,而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逻辑概括,这是他们研究历史最根本的逻辑立场。原则决定方法,有什么样的原则,就会基于这种原则采取其相应的实践方法。而生产与交往属于实践范式,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实践角度出发,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就为我们研究人类及其历史提供了最根本的方法。

(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考察历史的正确价值导向

研究历史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与分析问题,来选择价值导向。站在人类的历史高度,就会选择更为科学,更为崇高的视角,这样对待社会与历史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就会不仅仅是一个事实的判断,更是一个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要求我们要服从历史客观,遵循历史规律,这是研究历史所必须遵循的思想,即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当然达到这个层次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那么价值判断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人类历史的时候,必须要把人类的历史引向善和美。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历史的过程中,从其考察历史的价值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世界历史,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认识世界历史的变化,从生产力出发,去理解和认识世界历史,从生产关系出发进行价值判断。当下作为资本主义时代,作为生产关系的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分析两大主体力量,一是资产阶级,二是工人阶级,所以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关系,当然在创造民族伟大,在创造地域历史过程中,有其复杂性,有其具体性。但是从世界的主流来看,实际上就是这两大阶级的关系,因此应围绕着生产资料的占有,围绕着产品的生产及其分配与消费而产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作为价值判断来看,当下的世界历史的主体尽管是资产阶级,但是要超越当下的主体力量,就必须要依托生产关系中的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个历史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而且赋予无产阶级的这个使命是非常崇高的,不是仅仅解放自己,解放本阶级,而更是解放全人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独有的价值判断。进一步来说,马克思恩格斯价值所选择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从人类的角度进行思辨,不仅仅只是为无产阶级的发展而发展,无产阶级的发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这种价值选择是非常崇高的,既有价值的选择,还有价值实现的途径,找到了价值实现的主体力量。世界历史进程中,我们进行价值认识,也应该借助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判断,不仅应该借助其方法,而更应该借助其价值,这也为我们研究提供了一个价值观层面的思维范式。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8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8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6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6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1 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1 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7 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6 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6 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6 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0 页。

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7 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 页。

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83 页。

[1]何玲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倪志安. 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魏小萍.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恩格斯服兵役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