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民生问题中思考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
2014-08-15米广芳
米广芳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格局,归根结底就是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保障与改善民生,就要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而“以人为本”的提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后来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继承与创新,并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与时俱进,赋予了它新的血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的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的解放的追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学思想,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发展。
(一)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这一观点系统运用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了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毛泽东的民本思想可以阐述为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与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观点包括: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发动群众,把群众当做救世主,相信只有把群众联合起来,才能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现,脱离不了群众,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并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与时代的潮流进一步进行发展创新。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最高标准。因为发展生产力与增强综合国力,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邓小平还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有强大的物质资料做基础。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小康就无法迈进,那就更不要谈精神上的发展了。我们革命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就是空的。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含义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后的落脚点,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目标,生产力与先进文化是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两翼。古语有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执政党的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
“三个代表”明确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方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体化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人学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突破。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
21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针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怎样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怎样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问题。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着重强调要通过发展改善社会主义民生,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此来巩固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执政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进一步从理论上升到了实践的角度。
从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到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最后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党领导集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际,提出能够解决民生问题的人本思想,步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完美结合。既要在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指导,又可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的发展。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我国执政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时,同样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人学思想,赋予了它时代的内涵。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人本思想不断地有新的突破与内涵,由最初的解放人到实现人,发展人,人本思想的外延不断被扩大,更加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能够让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后来的“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的高度。
(二)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国防与科学技术,最终造福的还是人民。人的本质虽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社会也不能离开人,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了人的存在与社会实践,整个社会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光泽。社会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最终都脱离不了人。人们幸福的指数,很大程度离开不了物质的满足,物质上的短缺,会带来精神上的不幸福。在人们逐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呼之欲出。由此看来,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和谐以及全面的小康社会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所以,只有坚持人本思想,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够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代表人民的利益与意志,从而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与实践。
(三)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矛盾,利于社会的和谐,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收入、社保等民生问题进行了重点的阐述。只有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牢记心中,做到以人为本,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时刻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与观点,才能真正的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才能够达到解放人,实现人,发展人,最终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构建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进程表明,无论是谁执政,都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人民的意志,把人民群众放在当家做主的地位,以人为本,以人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长久的发展与社会繁荣,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侯智,党玲.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中国化过程[J].兰州学刊,2008(6).
[3]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5).
[4]陈东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3).
[5]林少红.马克思人本思想视野下的民生问题思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3).
[6]何建华.人本思想的呼唤与构建—兼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J].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10(9).
[7]赵志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人本思想[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林俊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本管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