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突破藩篱 再启征程

2014-08-15杨虎林

中国军转民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企业

■ 杨虎林 武 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字字珠玑,落地有声,透露着改革锐气,蕴涵着改革新意,凝聚着改革力量,为启动新一轮由政府主导的国企改革奏响了号角,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层面管理国企的新论述,意味着国有企业将进入分类分层改革与监管的新时期。

一、深刻认识国有企业在保障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发展民生、履行责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始终坚持“三色公司”的职责和使命,即致力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保障国家国防安全、人民幸福安康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创新、保护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走向世界的“蓝色”公司。

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军事战备提供了重要支撑,取得了以“两弹一星”、洲际导弹、核潜艇、航母建造、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中航工业等陆续跨进国有企业千亿俱乐部,跻身世界500强。在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等民生方面,国有企业勇担责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保证市场供应。如2003 年以来,电煤价格长期倒挂,外资、私营火电企业或退出或停产,国有火电企业在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保障了电力供应。在经济发展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挥了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如中海油2010 年荣膺普氏全球能源大奖最高奖项“年度最佳能源企业”,5 年累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90%,桶油成本在国际同行业具有竞争优势,7 年成功再造了4 个中海油。国有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 公里高速动车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以及兵器工业360“极端制造”工程等重大建设中,国有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深刻认识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从低谷中艰难复苏,经历了困惑期和阵痛期,实现了集体崛起,沧桑巨变,并迅速走上国际经济舞台。以曾经严重亏损的军工企业为例,从1982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以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突破口,对军工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走过了从七个机械工业部到五个专业部委,再到六大军工总公司的嬗变。新成立的总公司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实行权利、责任、利益三统一,并把工业同贸易、军品同民品、科研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军工企业的民品规模取得重大突破,军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逐步增强,扭亏为盈取得重大突破。

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军工企业中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将军工总公司一分为二,形成了十大军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通过改革、改组和体制、机制变革,使军工企业从2002 年起,彻底扭转了连续8 年亏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持续盈利的发展之路。数十家军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社会资本,成功改制上市,成为中国股市中亮丽的板块。特别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新武器装备、大飞机、大运载等重大科技工程所带来的“名利双收”,使得人民军工在世界工业舞台实现了“浴火重生”和“华丽转身”。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则表现为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博弈。所以说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而企业强的根本是国企强、央企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大型并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我们欣喜地看到,进入新世纪,中国企业集体崛起,进入世界500 强的企业数大幅增加,打破了长期由欧美日跨国公司垄断世界经济的格局。其中,国有企业承担着“领头羊”的角色。

纵观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基本上沿着“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企业自身制度的建设—国有企业与外部主体、外部市场的关系”这样的路径走来,经历了扩权让利、与行政体制脱钩、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外部关系、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等环节。可以说,国有企业环环相扣的递进式改革,没有走绕路,没有走弯路,更没有走错路。

但是,近几年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上对国企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也出现了争议。国有企业的一些问题及其所引发的广泛讨论、争议,均与近年来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等问题有关。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推动和深化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勇于履行核心使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再启征程

如果说35 年前的改革破冰,是向人性、向常识、向利益的回归,思想解放的刀锋所向,处处都能打开一片新天地,那么今天的纵深推进,则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事实上,近些年来,发自国有企业自身需要的改革并未停止。在军工企业,无论是兵器工业专业化重组,还是中航工业板块式整合,都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核心使命,但也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冲击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首先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这是在最高层面首次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按功能对国企分类是国企改革的基础问题,牵涉到国企改革的性质、标准、途径和社会资源分配以及效益目标。因此,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对于下一步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厘清监管部门、市场以及企业主体的关系,进一步监管好国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国企领导人管理制度,也是要从“集中统一管理”向“分层分类管理”转变,进一步推动国企领导人由官员身份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身份的转型。

第三是在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决定》将其予以完善,着力点在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六个方面。为此,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实现由政府任命高管向市场地位决定高管的转变。

第四是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必然会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所以,在涉及利益再分配方面,我们要以壮士断腕、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积极参与分配制度改革。同时,随着利益“蛋糕”越做越大,重新分切“蛋糕”的难度也会逐渐减少,包括员工、管理者、政府、监管者、市场、社会大众等国有企业利益相关方都会成为改革纵深推进的赢家,最终实现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