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2014-08-15吴碧荔梁杏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脂肪组织液化抗生素

吴碧荔 梁杏玲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产科,广东佛山 528211

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及人们对分娩方式的观念不断更新,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切口愈合不良作为其常见并发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阐述目前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1 诊断

切口愈合不良包括切口感染与脂肪液化。切口感染涉及皮肤、皮下组织、深层筋膜及肌肉,临床诊断为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病原诊断为细菌培养阳性。切口脂肪液化主要为皮下组织的脂肪层,常无自觉症状,见敷料有黄色渗液或血性分泌物,切口内有游离坏死组织及脂肪滴。

2 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2.1 免疫

妊娠相当于同种异体的移植,有其特殊的免疫机制。孕期存在免疫抑制状态,这有助于避免胚胎被母体排斥。孕期白细胞升高,但细胞学发现,淋巴细胞形态出现改变,活性及转化率降低,这可能是剖宫产切口较其他切口易于感染的一个免疫因素。附件与子宫通过阴道与外界想通,正常阴道内寄生有大量细菌,但阴道有其自净作用,且与细菌保持着生态平衡。

2.2 细菌

产程中的专科操作如反复肛查、阴查、灌肠等,可致菌落失调,定值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胎膜早破、人工破膜中,细菌进入宫腔导致上行性感染,剖宫产术中可引起切口感染。外科感染指导(1999 版)指出,外科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为主要的病原菌。随抗生素广泛应用、不合理应用,术口感染的菌谱目前变成多重耐药菌、厌氧菌、真菌等条件致病菌。临床上常见明显细菌感染切口却细菌培养阴性。探究其原因可能为:①取材不规范,送标本不及时、不规范,或送检力度不够,甚至为避免医疗纠纷而不送检标本。②临床常规进行需氧菌培养,很多实验室未能进行厌氧菌培养。或临床医师未进行厌氧菌规范取材。细菌培养阴性被认为无菌性炎症,错把部分切口感染归类为脂肪液化。③抗生素的围手术期应用,影响细菌的检测。研究认为外科感染多为混合性感染,包括厌氧菌与需氧菌[1],混合性感染的切口难于鉴别致病菌与非致病菌[2]。对于不同的菌种,切口愈合的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仍未见研究。但无疑,混合性感染的切口更难于愈合,因细菌间存在相互作用。

2.3 无菌操作

手卫生一直是院内感染非常关心的核心话题。医务人员手因为频繁接触患者,收成为了医院感染的重要媒介。研究发现,在外源性感染中,经手引起大感染占居首位[3]。剖宫产常为急诊手术,如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大出血、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等,为抢救母婴往往在身体各器官状态未能纠正即进行手术,产妇对于手术耐受性低。仓促备手术,刷手未能达到外科洗手标准、刷手时间不足、术野消毒不充分等,以及不规范的手卫生,在术中随着时间推移,术者因出汗,皮肤深部的细菌会移行到表皮,手套中潮湿环境又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若术者手套破裂,细菌将直接污染切口致感染。

2.3 院感相关预防措施

术前备皮应避免损伤皮肤,保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围手术期非急诊手术孕妇,应进行整体生理状态的准备,提高免疫力;做好病房、换药室、手术室的空气监测、清洁消毒,控制无关人员的进出次数,孕产妇术前术后所经过的地方,均可成为感染的来源[4]。

3 脂肪液化影响因素

3.1 肥胖

为脂肪液化的首要因素。随人们对于孕期保健的重视,伴随而来的是肥胖的孕妇数量也不断增加。1997年美国妇产科学会及儿科学会签署孕期体重标准:即孕前BMI<19.0,19.8~26,26~29,30 对应孕期体重增加适宜范围为12.5~18kg;11.5~16kg;7~11.5kg;6~7kg[5]。临床发现,很多孕期体重明显超过此标准。成年的肥胖主要为脂肪细胞的增大而非脂肪细胞的增加,但血流量却不成正比的增多。这使脂肪组织供氧差,抗损伤能力低。剖宫产术中切断交叉血管,致使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减少,使切口易于液化;若切口存在致病菌,血供进一步减少的脂肪组织中,吞噬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下降,更易于感染。血液是组织抗感染细胞、物质及氧供的来源,研究显示,通过对围产期孕妇进行吸氧,可降低肥胖孕妇的切口感染风险[6]。但报道不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3.2 手术操作

肥厚的脂肪组织会影响术口的暴露,延长手术时间;同时,手术时间长会导致脂肪组织水肿,影响愈合。缝合时,缝合过松,容易留有死腔让细菌繁殖;缝合过紧,缝线切割脂肪组织导致损伤、液化[7]。有学者通过对比脂肪组织单层间断缝合、全层缝合及立“8”缝合发现,单层缝合因脂肪组织肥厚,缝扎松紧不易掌握,宜采用全层组或立“8”字缝合[8]。

目前部分医院开腹仍使用电刀。电刀电切电凝时,局部温度可达到200~300℃。遇到肥厚的脂肪组织,可引起脂肪细胞变性、坏死、液化等。据报道,切口切开时利用氩气束电凝、高频电凝、高频电切电凝,其切口脂肪液化率分别为1.72%、5.88%、16.22%,高频电切电凝是造成脂肪组织坏死液化的重要原因[9]。鉴于此,大部分医院已取消在剖宫产术中使用电刀。

切口方向的选择。纵切口较横切口脂肪层要厚,切口张力更大,缝线密度更大。横切口方向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张力小,只为纵切口1/3,脂肪层一般只缝合3 针,不需切断肌肉。临床上应根据孕妇实际选择恰当的切口。

鉴于某些社会因素存在,剖宫产切口异于其他切口的一个特点是重复性,多者可达到3~4 次。纵切口再次剖宫产者解剖结构较清晰,粘连较轻,开腹至胎儿娩出时间较短;横切口因初次术中分离腹直肌时致纤维损伤,再次手术时腹直肌前鞘、后鞘与腹直肌、腹膜粘连一起,甚至膀胱、肠管粘连,解剖层次不清晰,开腹至胎儿娩出时间较长[10]。重复剖宫产术口疤痕明显,血供差,较初次切口难愈合。

3.2 整体支持

局部切口的愈合需要整体支持。营养不良的孕妇,其免疫功能会下降,致其抗感染能力低下,切口容易感染、液化。应重视对此人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重度贫血孕妇,血红蛋白明显低下,使组织缺氧,引起无氧酵解,组织中多量酸性物质产生,影响愈合。成纤维细胞在切口愈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低蛋白血症可减慢成纤维细胞的成熟速度,使其数量减少,引起胶原蛋白合成障碍,胶原纤维合成减少,组织难于愈合。维生素C 缺乏同样可引起胶原纤维成熟障碍,使间质细胞增生受阻,进一步影响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生成。

4 围手术期监测及处理

4.1 抗生素应用

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往往其中一项措施为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一方面因为细菌培养时间长,用药多为经验性用药;另一方面为产后同时存在产褥感染、涨奶等产后特有的状态,升高的体温、白细胞、C 反应蛋白难于鉴别为异常升高或生理性应激;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掩盖其升高。我院发现切口愈合不良者,取材送细菌培养的同时送检分泌物涂片,当显微镜下见大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者,可结合切口临床诊断为切口感染;若见大量脂肪滴、脂肪细胞而极少炎症细胞,可结合临床鉴定为脂肪液化,指导抗生素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影响切口愈合时间,即使无药敏结果,只为经验用药,也应该根据抗菌谱合理选用抗生素。但基于严格的无菌原则的执行,国外很多医院已经摒弃围产期抗生素的使用。但国内,仍为绝大部分医生应用。研究发现,术前30 分钟至术后一小时单次应用抗生素与术后多次应用抗生素无差异[11]。

4.2 C 反应蛋白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被广泛用作为术后并发症监测的指标。临床发现切口愈合不良产妇术前C 反应蛋白较甲级愈合者升高[12]。这可能提示该孕妇术前存在潜在的感染性疾病。C 反应蛋白一般于术后4~12 h 开始升高,24~72 h 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这与白细胞的变化同步[13]。但孕妇可能存在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不能单从C 反应蛋白数值来判断预后;脂肪液化者缺乏特异性体征及症状,C 反应蛋白往往无明显升高。

4.3 伤口处理

应把清创引流放在首位。最早期脂肪液化者可使用微波理疗、红外线照射、95%酒精湿敷、利凡诺湿敷等措施。当出现明显渗液、红、肿、热、痛等应拆除缝线,减少异物刺激;清除死腔;正确取材送检,并清除坏死组织。当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应2~3 d 换药一次,减少反复刺激,避免引起过度增生引起瘢痕增生。可使用高渗糖促进伤口愈合,高渗糖具有渗透作用,可使细菌脱水,发生蛋白变性,细菌停止生长死亡。高渗糖还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使其粘合。针对切口张力大,可使用胶布粘合或二期缝合。部分严重感染伴全身中毒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防治切口愈合不良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措施,做好围产期保健、控制剖宫产率、严格手术操作、增强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切实提高医疗质量。

[1]RoTSTEIN OD,Pruett TL,Simmons RL.Mechanisms of microbial synergy in polymicrobial surgical infection[J]1Rev Infect Dis,1985,7:151-170.

[2]Armstrong DG,Liswood PJ,Todd WF.Prevalence of mixed infections in the diabetic pedal wound.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12 infections [J].J Am Podiatr Med Asoc,1995,85:533-537.

[3]唐艳琴,邢镝,陈润芳.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临床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28-4029.

[4]林蓉金,狄韵漫,郭兵.目标性监测在产科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9069-9070.

[5]杨业洲,陈廉.孕妇体重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5):268-269.

[6]魏凌云,温济英,李正梅,等.围术期氧对剖宫产肥胖产妇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7):848-850.

[7]黄慧.5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12,40(3):401-402.

[8]陈玲,妇科手术腹部纵切口不同缝合方法预防脂肪液化的效果[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Z1).

[9]万洁,蔡伟伟.剖宫产切口感染高危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61-162.

[10]张巧仙,蒋琳珊.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影响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

[11]李春梅,曾蔚越,陈 义.剖宫产术后预防性应用不同抗生素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5.

[12]曹伟,肖立,围术期C-反应蛋白与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关系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96-98,101.

[13]MRKSIC M,CABAFI Z,FEHER I,et al.Surgical trauma in laparoscopic and classical cholecystectomy[J].Med Pregl,2001,54(7-8):327-331.

猜你喜欢

脂肪组织液化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HYSYS软件的天然气液化和调压工艺模拟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抗生素的故事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