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循环:废钢铁产业发展的核心哲学理念
2014-08-15闫启平
文/ 闫启平
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加、消费的提高和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导致地球资源开采的无序扩张,原生资源迅速衰竭,自然资源的危机日益严重。为了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对资源的获取,逐步由原生资源转向再生资源,由“地下”转向“地上”。因此,再生资源正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未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废钢铁在我国再生资源中占有50% 的比重,可见,开发废钢资源的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废钢铁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正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攀升,逐步达到产业链发展的高端——实现钢铁循环。而这正是我国乃至全球钢铁工业、废钢铁产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解读钢铁循环的哲学理念
所谓钢铁循环,是指由“废钢→炼钢→制品→废钢”构成的钢铁全生命周期循环体系。在这个闭路循环系统里,通过金属铁的无限循环使用和生命的延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其附加值,提高钢铁的潜能;节约能耗,减少“三废”排放;减少原生铁矿的开采,逐步形成钢铁生态工业体系,以促进钢铁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废钢铁回收利用产业的核心价值观和钢铁循环的哲学思维理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近几年,在企业界盛行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称:“思考就是哲学”,即“如何立足于宇宙的本源及人心的本源,正确地开展经营活动”。在这里所提及的钢铁循环哲学理念,就是如何立足地球与人类的本源,如何实现钢铁循环,从而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深层思考。
如何推进我国钢铁循环体系的建立?如何加快我国废钢铁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如何保证废钢铁产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决策者、企业领袖、科技人员和广大从业者该树立什么样的废钢铁发展哲学理念(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意识决定视界,理念决定高度,只有以科学的哲学理念做指导,才能产生科学的规划、科学的技术路线,从而达到科学的预期,实现钢铁循环的中国梦。
钢铁循环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王国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第一消费大国。在世界钢铁产业中,占有46% 左右的比例,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这一核心地位难以被撼动。试想,当中国未来的粗钢产量达到峰值、稳定在年产10亿吨左右;当废钢铁资源供给渐渐充足,废钢铁消耗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全球平均废钢利用比为36.8%),进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土耳其废钢利用比为90%),那么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每年将消耗废钢铁达3 亿~8 亿吨,可节约成品矿(含铁66%)5 亿~12 亿吨左右,减少原生矿开采12 亿~30 亿吨。如果能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势必将加速推进我国钢铁循环的进程,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将大大提升在超越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外的人类文明,对我国、对世界,乃至对人类,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当我国钢铁产量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供需平衡阶段、废钢铁产出量达到峰值,并与粗钢产量保持相对稳定时,以废钢铁为重要原料、以铁矿石为补充资源的钢铁循环生态工业体系将逐渐建立并趋于完善,废钢铁工业的发展自然步入良性循环、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由此可见,“钢铁循环”事业是我国和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王国。
生态文明是钢铁循环哲学理念的核心
中国是世界第一废钢铁消耗大国。2013年,全国废钢铁的消耗总量超过1 亿吨(包括非钢铁行业)。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赋予中国在全球废钢铁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并承担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社会责任和义务。
当全球逐步进入钢铁循环周期,废钢铁资源、原生铁矿资源、能源和环保资源将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科学的配置和合理的利用。“绿色钢铁”生产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钢铁原料的供给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生态协调,人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绿色经济的生态文明发展期。打造“绿色钢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工业体系,是钢铁循环哲学理念的核心要义。
理念决定成败
进入21 世纪以来,笔者认为,造成我国钢铁工业废钢比低下的主要原因,除了废钢铁资源供应不足、电力资源不足、废钢铁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和政策激励机制不力外,主要还是科学经营理念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一是对废钢铁回收利用所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直接或间接的),节能成本、环保成本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科学研究和合理的测算,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形成定律、达成共识;二是社会(包括决策者)对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理念陈旧,对废钢铁回收利用的综合价值认识肤浅。尤其是对废钢铁利用所带来的节能减排、减少开采、低碳效应和人类生存环境等潜在效应缺乏基本的认知;三是对原生铁矿资源的危机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警示,尤其是对废钢铁的资源储备及在未来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比如,“多吃废钢、少吃矿石”的钢铁产业政策还没有真正成为各钢厂资源配置、组织生产的经营理念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从发展战略上看,最终决定我国废钢铁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推行什么样的技术工艺,而取决于要树立什么样的产业发展理念,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共识至关重要。
钢铁循环是一个伟大的生态系统工程,钢铁循环的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对钢铁原料资源配置的科学思考;是对钢铁产业发展历程的重新审视;是对再生资源应用价值的新的认识,是对全球工业化、人类生存质量和地球保护的制约与发展新的哲学理念。钢铁循环是我国和全球共同经营的一项伟大的生态系统工程,是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潮流。
2013年,中国的年粗钢产量达到7.8 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16.1 亿吨的48.4%,铁矿石消耗占全球铁矿石开采量的67%。因此,我国在全球钢铁循环生态工程的建设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世界的担当,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把理念转变成生产力,形成世界文明的进步动力,需要科技的带动、政策的引导、法律的保护、社会的认同和全民的行动,需要从业者的辛勤劳动、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有理念就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
废钢铁是钢铁循环全生命周期中最具潜质的生命段,尤其是在低碳经济时期,将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受益于社会。中国废钢铁回收利用行业必将在我国钢铁循环系统工程的进程中实现持续而快速的发展,将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中发挥强有力地推动作用,在推进我国和全球工业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坚信,中国废钢铁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