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普洱市墨江县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

2014-08-15张晓文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3期
关键词:墨江绿色农业

张晓文

(云南省墨江县新安镇农业工作站,墨江 654803)

当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已被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的各个国家所接受。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各国专家学者们正孜孜不倦、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绿色农业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1 绿色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1.1 绿色农业的概念

什么是绿色农业?各国专家学者给出的概念并不尽相同,一般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1.2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基于各种类型农业发展困境的前提,抛弃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

1.2.1 绿色农业倡导和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化的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进行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1.2.2 绿色农业倡导和贯彻 “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

提供营养合理、安全卫生、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量应用,符合我国安全战略。

1.2.3 绿色农业倡导和贯彻农业生产一体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理念

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全、产中、产后全程控制,同时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推进休闲农、观光等农业的发展。

1.3 绿色农业的特征

绿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深刻变革,是人类农耕方式质的提升和飞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新型农业模式。相对于各类型农业而言,有其自身特征:

1.3.1 生物的多样性

绿色农业坚持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强调生物生态因子的多样性、协调性和和谐统一性,并通过有机投入、生物措施等基本手段,丰富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因子,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品性,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优化共赢。

1.3.2 标准的规范性

绿色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一体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控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准则,使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即:生产有技术规程,投入有使用准则,产品有专用标识,经营有认证许可,出了问题可直接追溯到产地。这些标准、规范和准则能够确保一定时期内的市场需要和产品优质、安全、低耗、高效。

1.3.3 技术的包容性

从时间长度上看,绿色农业既采用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也采用现代农业的良种培育和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是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从空间格局上看,绿色农业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成果 (包括生物生命工程技术、机械化设施技术、信息化技术等等),依靠科技进步、物质投入等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在保证农产品卫生、安全的同时,注重农产品品质的提升,让人们在满足农产品数量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

1.3.4 产出的高效性

绿色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人类为持续获取自身优质、足够数量的物质需要而综合利用传统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强调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活动产物—绿色农产品具有绿色、营养、健康、安全、无污染的品质特性,是人们最求之不得的理想食品,代表着未来农产品的发展方向,其高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1.3.5 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色农业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重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生物技术替代高毒剧毒农药,合理配置农业投入品,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 发展绿色农业意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以 “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当前,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情势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也是我国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符合我国国情实际,又是我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的根本保障。

2.1 发展绿色农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认识成果,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 《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做出相应承诺并率先制定了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压力大、底子薄,加之不适当的开发经营,农业的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了今天基础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困难局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草原和牧场荒漠化、土壤退化碱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形势日益严峻,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2012年11月1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倡导和贯彻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更加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注重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了新路子,为推进现农业代化建设带来了新希望。

2.2 发展绿色农业是解决 “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也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些“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推进 “三农”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设计”, “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从一定意义上讲,小康不小康,关键在 ‘老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可见,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谈不上建设成全国人民的小康。

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好 “三农”问题,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是在总结世界农业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公认的 “五大特性”,代表着当今及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无疑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3 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强农业安全,确保人民健康生活的需要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要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中,最重要的是植物和动物性食物,人类从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有机体中,吸取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这些动、植物食品的最初生产,是由农业部门的种植业和动物饲养业进行的。农业生产利用光合作用吸取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无机物质,来合成碳水化合物等营养要素的功能,从古至今,是任何其他生产部门都不能代替的。当今的食品工业所生产的食品,只能改变这些营养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却不能生产这些营养要素。可见,没有农业部门生产这些营养要素,人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社会再生产也就不能进行。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5页)。十八大报告也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所以,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农业的安全以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生存、生活的基础性重要产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安全,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三项基本内容。粮食安全强调的是数量丰足,食品安全强调的是食物品质无害性,生态安全则追求的是人类的永续发展。综观古今中外农业发展史,要切实做到农业安全,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生活富裕、永续发展,唯有绿色农业的推行才能实现。

3 墨江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云南省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是普洱市的九县一区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北部,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县域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好,工业排放量基本为零,发展绿色农业前景广阔。

3.1 优势

3.1.1 自然条件优越

墨江县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1′~23° 59′之间,总面积5312km2,山区面积占99.98%。海拔在478.5~2279m之间,年均日照时数2161.2小时,年均气温17.8℃,年均降水量1338mm,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物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积累。土壤以赤红壤、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59~6.95%之间,pH值在5.5左右,土层厚度约为20~80cm不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全县森林覆盖率43.9%,山清水秀,工业排放量几乎为零,空气清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出农产品,内含物丰富,品质超群。全县总耕地面积10万hm2,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3.1.2 区位优势明显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北部,县城距省会城市昆明和普洱市府驻地仅273km、163km,国道213线、0538线和 “昆—曼”国际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并交汇于县城,扼守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乃至东南亚贸易往来交通要道,素有 “思普门户”之称,世界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就坐落于此,被誉为 “太阳转身的地方”,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3.1.3 发展机遇难得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云南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该省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工作的重点战略部署;市第三次党代会也相应提出了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县第十一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上,县委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大县的工作思路,要求按照“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具有墨江特色的绿色产业集群。这些是各级党委政府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和把握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着眼于全球而做出的科学决策,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3.2 制约因素

3.2.1 农业基础脆弱

墨江山区面积99.98%,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县,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2012年末,全县有效灌溉率21.34%。

3.2.2 经济基础薄弱

据统计: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 (GDP)34.5576亿元,人均GDP为9523元 (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8354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5.32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2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3万元 (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2.4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1元 (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917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墨江经济基础还很薄弱。

3.2.3 农业劳者文化教育程度不高

根据2010年墨江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36.05万人,其中乡村居住人口27.53万人,占总人口的76.37%。在各种受教育人口中,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91%;具有高中 (含中专)文化程度的6.2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4.6%;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8.07%。15岁以上不识字人口占10.2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全县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偏低,加之76.37%的人口分布在乡村,从全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是普遍偏低的。

3.2.4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滞后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多来,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就是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与今天追求的规模化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2.5 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墨江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有长足进步。以农产品交换为核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15个乡 (镇)为基点的农产品集散市场。但随着经济会的快速发展,也随之暴露出了这种简单市场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规模小、交易产地混乱、设施落后、手段单一、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导致农产品流通反复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

4 墨江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绿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得到社会的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方式,深入开展绿色农业的宣传教育,加大对 “什么是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是什么?”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各界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启发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们重视和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把发展绿色农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用抓工业的方式来发展农业,明确目标,细化方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4.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抓住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契机,根据全县气候资源、生产条件、产业结构等特点,围绕我县的粮食、畜禽、茶叶、竹业、核桃、橡胶、咖啡、烟草、蚕桑、生物药、淡水渔业、蔬菜、紫米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农业发展方案,落实措施,稳步推进墨江绿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4.3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绿色农业生产 “土”是基础, “水”是命脉, “环境”是根本。如何能让土和水发挥更大的效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因此,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抓好农田水利设施、高稳产农田地、机耕道路、畜禽圈舍、病虫害防治、环境监测、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绿色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4.4 完善政策,增强活力

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调研力度,紧密结合墨江实际,抓紧完善、制定一批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活力。要着重完善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资源管理政策、科技发展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等,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让绿色农业在一系政策框架下 “如沐春风”、 “如鱼得水”,又好又快发展。

4.5 培育实体,搭建平台

绿色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及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技术开发机构牵头带动。要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农业,必须重视龙头企业建设,在资金、技术上给龙头企业以必要的扶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绿色有机农业开发;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社和农户通过土地租赁、服务和资产联结等形式,结成 “利益共同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4.6 强化科技,突破难点

绿色生态农业限用或不用化肥、农药,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应当集中力量在以下5种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一是在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上实现突破。重点抓好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和人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的转化利用。二是在生物防治技术上实现突破。大力开发生物防病杀虫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减少和替代高毒残留化学农药。三是在良种培育技术上实现突破。保护地方特有品种,加强对现有野生资源的驯化和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开发出新的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种苗。四是在特色产品加工技术上实现突破。传承民间特色产品加工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有力拓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市场空间和农民就业空间。五是在运行方式上实现突破。要依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的绿色生态产品,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的运作模式。

4.7 综合治理,减少污染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对化肥、农药以及饲料、食品添加剂等化学投入品进行环保安全认证,未经核准不得进入市场;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地膜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投入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实现资源无害化、产品优质化、效益多元化。

总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原则,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注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富民强县”原财,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把富民与强县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 “县域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品牌化”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创新运作、延长链条、提质增效,构建既是切合我县实际,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提升该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墨江绿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