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帮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2014-08-15董风雪
董风雪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齐齐哈尔 161006)
引言
早在2003年,黑龙江省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推行了科技帮扶工作,据帮扶县 (市)区的农业生产统计数据显示,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均有较大的提高。2005年,黑龙江省再次提出了一项科技帮扶计划,有25名科技人员被派往省内对口市县挂职副县长,实行为期3年的科技帮扶工程。这是黑龙江省最早的两期科技帮扶项目,这两次科技帮扶对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科技帮扶的产生与发展
昔日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黑龙江省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年生产能力在千亿斤以上。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990.5万hm2,土质肥沃,不足之处是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特别是21世纪初期,科技推广的速度十分缓慢。
现在是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科技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于一个农业大省,以较为原始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不仅在农作物的收益上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业相关科研成果不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更没有将科技的力量发挥到最大,不但造成科研成果的浪费,而且使得黑龙江省与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严重脱轨。因此,2003年黑龙江省政府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签订院县共建协议,首次以 “十弱”县为试点开展公开选拔科研人员挂职科技副县长工作,500多名专家与当地农技推广人员联合开展品种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经过多方位示范,多技术试验,受帮扶的 “十弱”县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通过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模式,改变了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根据项目区单产增幅测算,2004年,省农科院科技帮扶使 “十弱”县粮食增产4000万kg,农民增加纯收入5 000多万元。截止2006年底, “十弱”县适用农业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达到95%以上,粮食增产2.4亿kg,农民收入增加2.89亿元。科技帮扶 “十弱”县的模式被农业部概括为 “1+1”致富奔小康模式。只用了3年的引导便使得 “十弱”县出现这样的成果,这可以肯定科技帮扶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与贡献是巨大的。
2003年黑龙江省第一批对农业的科技帮扶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5年启动了第二批帮扶项目。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是科技帮扶工作的主要力量,仅其中的齐齐哈尔分院就相继在泰来、讷河、富裕、甘南等县区开展科技宣传、专题讲座、技术咨询并发放科技资料,建立起了专家大院,实施致富项目,并亲自到田间指导生产,建立起了示范园区,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把田间地头变成了传播科技知识的大课堂。科技帮扶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与科技相结合,把农民单纯的 “靠投入、靠政策、靠老天”种地的观念转变到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上来,同时也成为促进农民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这也是科技帮扶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
2 科技帮扶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1 实施科技帮扶是农业大省发展的必然趋势
黑龙江是个农业大省,地广人稀,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大是发展农业的优势,但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农民受文化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选择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用什么肥,施多少;选什么农药,什么时候使用最合理,每家都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缺乏科学引导,无论多么优质的资源都体现不出优越性,因此科技兴农刻不容缓。要体现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就得通过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相比较,从观念上让农民接受科学种田才是致富的硬道理。黑龙江发展大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帮扶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把先进的技术和农机具通过种示范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农民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从而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2.2 科技帮扶对农业发展的引导性
对于一些科技较为落后的县区,交通和信息网络都不是很流畅,无形中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推进科技帮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农业发展方案,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试验示范,让农民看到农业发展的希望,自觉自愿改变原有生产方式,从而起到引导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作用。
黑龙江省的东宁县是我国主要的黑木耳产地之一。在第二批科技扶持工作中,黑龙江大学把提高黑木耳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作为致富项目来进行技术指导和扶持,引进小孔栽培、免颈制菌等技术,宣传和引导农户规模种植秋耳、小孔耳等。2008年,东宁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6.45亿袋,总产量2.56万t,总产值达11.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黑木耳纯收入567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2/3以上,巩固了 “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优势地位。
2.3 科技帮扶极大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进步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了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并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必须与世界接轨。为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食品安全标准也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愈趋严格,只有按照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高质量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的应用,结合生物技术、分子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种植收益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科技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民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降低了,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出很高的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1]靳拥军.重庆市农村科技扶贫模式创新研究.西南大学,2011
[2]张德华.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3
[3]袁玉萍.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发展水平预测及对粮食产量贡献的研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