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山西植保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4-08-15郑晓东兰惊雷
郑晓东,兰惊雷
(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太原 030001)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信息技术。新时期,要加快推进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必须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增强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能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发展现状
经过十几年建设,山西省初步构建起了渠道畅通、反应迅速、发布及时、指导有力的植保工作信息系统,在推进政务公开、反映工作动态、提升办公效率、服务农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依托网站建设,促进交流与共享
2002 年,开通了山西植保网,设立植保新闻、病虫信息、防治信息、植物检疫、药械信息等栏目,初步实现了植保信息的网络交流与共享。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开通了子网站,开设了图片新闻、工作动态、通知通告、病虫信息、地市植保、政策法规等版块,扎实推进政务公开。通过网站建设,我们积极宣传自身工作,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和防控意见,积极推广无害化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2 依托技术手段,提高信息采集水平
结合区域测报站和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建设,配备了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等田间信息采集仪器,使测报和防治工作更加精准。各市及重点县植保部门配备了GPS定位仪,并邀请专家对蝗区、草地螟发生区的测报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结合GIS地理信息软件系统的运用,提高了植保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水平。
1.3 依托网络平台,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一是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了山西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病虫信息网络传输,使测报数据填报及时、汇总方便、发布直观。二是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一网络平台的应用,结束了植物检疫签证的人工手写时代,使上下交流更为方便迅速,有利于执法行为的规范管理。三是无纸化办公系统。依托山西省农业厅协同办公系统的运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1.4 依托多种媒体,多方位宣传工作
在加强专业网站和工作平台建设的同时,广泛运用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发布病虫信息,指导防控工作。新型传播方式也开始得到重视,忻州市植保部门启用微博传递信息。2013年,全省共制作播放电视预报346期,手机短信发布预报388万条次,短信覆盖用户达到23万户,预报准确率达92%以上。
1.5 依托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为了加强网络管理,设立了专门的计算机管理员,负责网站安全管理、软件正版化和信息审核工作,确保植保网络安全运行,确保使用的操作系统、办公系统和杀毒软件都是正版的,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从2012年起,省、市、县三级植保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员,组建了即时沟通的网络工作群,做到了随收随发,解决了过去信息发布不及时、网页更新慢的问题。为了抓好信息上报工作,制定了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定期公布信息排行榜,并将排行情况作为年底考核的参考指标。
2 存在问题
2.1 网站点击率偏低
近几年,网站的网页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成倍增长,点击率也有所提升,但并没有相应地成倍增长。根本原因是定位不清,没有把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群众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植保业务相关的数据库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受众能够从中搜索到的有用资料不多。在网页内容上,宣传性的多,服务性的少;工作性的多,技术性的少,面孔生冷,缺少互动,吸引不了更多的网民。
2.2 先进技术应用滞后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日新月异,但在植保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展得比较少,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推广速度不快。
2.3 传播方式比较陈旧
一些颇受大众关注的新型传播方式应用还比较少。网页以文字、图片为主,形式单调,视频很少,不够生动。
2.4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植保系统配备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但由于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缺乏,特别是一些农民测报员对电脑和网络还不够熟悉,实际运用得并不好,甚至出现了闲置不用的现象。
3 改进措施
3.1 增强网站服务功能
网站建设应克服 “官本位”思想,确立面向社会公众、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定位,兼顾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术组织、植保企业和专业化组织。植保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专家与公众开展在线互动,逐步建立和完善植物病虫图谱、病虫防治指导、检疫防控知识等数据库,跟踪业界最新动态和技术成果,及时更新数据,尽可能使网民能够通过网站查阅到最新颖、最实用的资料。
3.2 加快技术应用步伐
根据植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围绕智能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开展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和产品研发,加快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
3.3 采用新型传播方式
紧跟时代发展,推进电信、有线、互联网络的融合,关注新型媒体的开发与应用,尽可能采用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大的传播方式,为植物保护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植保部门应当在这些平台的运用上积极探索。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信息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人,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对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应当加强操作技能培训,确保装备到位,技术到位。结合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建设,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基层站点聘用的农民测报员文化程度较低,既要加强业务培训也要加强电脑培训,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4 几点思考
山西省植保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顾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4.1 对于热点问题,应当回应还是回避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 “舌尖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报告,在种植业方面,农药残留超标与滥用问题依然是高热舆情爆发口,关注范围已从果蔬扩展到中药材。 “毒豇豆”、 “毒生姜”、 “滥用高毒农药”等事件相继曝光,引发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这些事件拷问的是生产环节从业人员的良心,考验的是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由于这些事件高度敏感,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为了避免深陷其中,置身事外,相关部门大多不愿意深入探讨。实际上,这种态度更容易激起公众的不满情绪,再经过发酵和炒作,就可能上升为严重的公众事件。所以,对于这类事件,回避不如回应。职能部门都要担起责任,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违规情况,立即予以查处,不要等媒体曝光以后再疲于应付。植保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不在规定作物上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切实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由于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敏感,有些所谓的 “事件”只是由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解,如果不及时予以解释,也会被炒作成热点问题。对于这类事件更要积极回应,现场调查,主动请权威专家出面解释,用事实说话,消除公众误解,把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4.2 对于新型媒体,采用还是弃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如果能善用媒体,就能够发挥很重要的正面作用,成为工作的放大器、倍增器;如果不会善用媒体,就可能给工作带来很多压力和麻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植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关注;另一方面,植物保护专业性较强,公众对于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多数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植保工作宣传尺度的把握就显得成为重要。既想通过宣传来赢得社会支持,又害怕成为社会焦点被过分关注,这种两难思维就使得植保部门在新型媒体面前既想用,又怕用。微博是一种个性化媒体,也是目前传播速度最快、最受公众欢迎的传播方式之一,但选用这一平台的植保部门并不多。作为政府部门,在媒体选择面前的谨慎是必要的。但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政府部门也陆续开通了微博,增强与网民的互动,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我们植保部门也应当善用这一媒体,积极宣传植保工作,与网民实时沟通,吸取他们的呼声,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在选用新型媒体时,应当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对于公众不了解的事情多解释,有歧义的问题要慎重发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往往是由于不了解,公众了解多一点,误解就会少一点。这应当是选用新型媒体时候应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