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雏鹅病毒性肝炎病
2014-08-15刘建国刘眀莉
刘建国,刘眀莉 ,李 格
(1.河南省上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3800;2.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3000;3.河南省上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463800)
雏鹅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以侵害7~20日龄雏鹅为其主要特点,成鹅不容易感染,但可带毒,成为传染源。病鹅或带毒鹅从粪便中排毒,污染环境、饲料和饮水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由种蛋垂直传播。饲养条件不善,管理粗放,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雏鹅舍潮湿、拥挤、空气流通不畅,均可诱发本病发生。由于本病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育雏阶段最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给鹅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上蔡县崇礼乡肉鹅养殖户王某于2013年3月10日购进1日龄肉鹅2000只,24日即15日龄时,雏鹅群突然发生异常,鹅群先是数只鹅不表现任何发病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然后在几个小时内全群发病。发病后当天死亡20只,立即在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但未见好转;次日又死亡30只,第三天又死亡70只。户主带病鹅4只,死亡鹅4只到上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初步诊断为雏鹅病毒性肝炎。建议王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六天后,电话回访,该户鸭群逐渐恢复正常,没有再发生死亡。
2 临床症状 雏鹅发病较急,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或仅只是痉挛、抽搐、很快死亡。多数病鹅表现精神精神委顿,闭目呆滞,缩头拱背,集堆或离群独处,食欲废绝,两腿无力,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排黄绿色粪便稀薄。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两腿痉挛性踢动,倒向一侧,头向后弯曲至背部,呼吸困难,多数死亡后呈角弓反张姿势。
3 主要剖检变化 眼眶下陷,气管出血;肝脏肿大,质脆,表现为土黄色,表面呈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胀大,胆汁充盈而稀薄;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胰脏也有不同程度出血或出血斑,肾脏肿大充血,出血。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取病鹅肝脏典型病灶5g,加入15ml灭菌生理盐水研磨,加入1000国际单位双抗,离心沉淀,取上清液3ml,接种9日龄鸡胚10枚,72h全部死亡。接种健康雏鹅10只,48h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肾脏、肠道与死亡病雏鹅的病理变化一致。
5 治疗 该养殖户立即对鹅场进行了以下的治疗措施:
5.1 病鹅用百毒杀消毒液(按1:2000比例) 喷雾消毒,彻底对料槽、水槽清刷消毒。
5.2 肌肉注射高免蛋黄液,剂量按0.5ml/只。
5.3 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病毒灵,1kg料中10片,研细拌料,连喂3-5d。
5.4 使用清肝热解毒的中草药,配方如下:板蓝根、茵陈各100g,银花、连翘、龙胆草、栀子、柴胡、甘草各60g,田基黄50g(以上为100羽雏鹅用量),水煎后加150g葡萄糖饮服,病重者用滴管滴服,每只10-12滴,每日2次,连用3-5天。
该场采取了以上的相应措施,经过3-5天的治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6 分析与讨论
6.1 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这是因为:第一,肌肉注射高免蛋黄液和西药病毒灵对病毒有强烈的抑制其复制的作用,故对消除本病的病因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二,板蓝根、银花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热解毒的作用;连翘、栀子利三焦,通大便,泻火;茵陈、田基黄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龙胆草、柴胡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甘草调和诸药,配合使用可达到清热解毒,保肝利胆,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中药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不仅对病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健康鹅有预防作用。
6.2 防治本病时,必须严格消毒,改善鹅舍内条件,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每天清除粪便和垃圾,清洗饲槽、水槽,保持舍内的清洁干燥等,有助于鹅群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