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诊治
2014-08-15杨国亮黄决算刘远亮
杨国亮,黄决算,刘远亮
(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杨泗潭兽医院,431708)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小鸭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宿主只有5周龄以下的鸭才患病,特别是3周龄易感染。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敏感度逐渐降低。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症状表现角弓反张,病变为肝炎,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冬春季节较流行。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差别大,有些小于1周龄的雏鸭死亡率90%,7日龄左右的鸭死亡率为20%~60%不等,4~5周龄中鸭死亡率较低。
1 症状
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潜伏期I型病毒为1~2天,II型病毒为3~4天,III型病毒为2~4天,雏鸭初发病时精神萎靡,缩颈、翅下垂,不愿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下,眼半闭、厌食。发病半日至1日即呈现全身抽搐、病鸭多侧卧、头扭向后背呈背脖状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后有的十几分钟即死亡,有的持续5小时死亡,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在死前排黄色和绿色稀粪。
2 剖检病变
肉眼可见肝脏肿大,质度脆弱,色暗淡或发黄,在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许多病例肾脏肿大色灰红,血管明显暗紫色树枝状。
有些日龄较大的小鸭,除有明显的肝脏出血性变化外,还有细菌性败血症继发感染的病变,如传染性浆膜炎,鸭沙门氏菌等。但有些病例却无任何肉眼可见的病变,所以如怀疑本病时,须剖检10~20只,以便观察其典型病变。
镜检:在显微镜下见组织有明显的炎症变化,肝细胞呈弥漫性坏死,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出血区可见坏死的肝细胞间有大量红细胞。小叶间静脉中央静脉和窦状隙内充满血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增生;脾呈退行性变化坏死;肾的个别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多数毛细血管和静脉腔内充满红细胞。
3 诊断
3.1 根据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伴有角弓反张症状及病理剖检有肝炎和出血斑点变化可作初步诊断。
3.2 用死鸭的肝、脾、肺组织触片染色镜检,细菌学检查阴性,用病死鸭的肝脏组织接种普通琼胎培养基未出现病菌生长。
3.3 动物接种:取1~7日健康雏鸭数只,经过皮下和肌肉注射5%~10%的待检鸭肝乳剂,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典型病状。
3.4 鸡胚接种:取病死鸭的肝磨后,用1:5的生理盐水稀释成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和链霉素1000单位,在37℃、30分钟后3000转/分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接种10日龄鸡胚,每胚0.2ml,同时设对照组。接种3~5天后试验组出现死胚,空白组仍健活。
3.5 有条件可用免疫荧光、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试验来检查本病,效果很好。
4 防治
4.1 中草药抗毒护肝汤:鱼腥草300g、板蓝根300g、龙胆草 100g、茵陈 100g、黄柏 150g、黄芪100g、白芍 100g、甘草 50g、栀子 100g、马鞭草100g。水浸过药面煮沸30分钟,滤液给雏鸭每只每次服用5ml,日服2次。药渣次日复煎再饮服一日,此方为100只鸭的剂量。用此方试治10万余病鸭,一剂显效,二剂治愈。
4.2 发现病鸭要及时隔离,尽快确诊。
4.3 可使用鸡胚化弱毒疫苗免疫母鸭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具体方法是给母鸭胸肌注射2次疫苗,间隔2周每次1ml,经免疫的母鸭其抗体至少维持一年至一年半。
4.4 对病鸭群可用高免血清紧急注射,每只雏鸭注射0.5~1ml,能制止此病的流行。如果没有高免血清,选耐过此病的康复鸭,用灭菌后烧瓶采血,同时加入枸橼酸钠和青霉素、链霉素以后,振摇均匀即可使用,每只雏鸭肌注1ml,效果也很好。
5 讨论
5.1 抗毒护肝汤作为天然产物,不但具有保肝护肝的作用,还有很强的抑菌、杀菌和抗病毒作用,而且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为动物诱生剂,能诱导机能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作用畜主的细胞基因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既可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也影响病毒的组装和释放,从而使病毒不能复制。抗毒护肝而可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使白细胞及多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百分率及吞噬数量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故对鸭肝炎病毒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同时此方对传染性肝炎、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服用抗毒护肝汤一剂见效,二剂治愈。
5.2 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是预防接种及抗体疗法,购进雏鸭后及时做好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的接种工作,使雏鸭获得主动免疫。上述中草药虽能控制病情,但康复的雏鸭仍带有病毒性肝炎病毒,可以不断从粪便排毒,再次污染场地、饲料、水面,加之消毒不严,使没有免疫力的鸭再度发病而发生死亡。因此,只有认真做好预防接种才能彻底防治鸭病毒性肝炎,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