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产业链管理研究综述

2014-08-15石和芹俞素琴戴申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茶叶加工

石和芹,俞素琴,戴申

(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200;2.江西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婺源分校,江西婺源 333200)

茶叶产业链管理研究综述

石和芹1,俞素琴2,戴申1

(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200;2.江西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婺源分校,江西婺源 333200)

茶叶产业链是茶叶生产和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论述了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必要性,从组织链、信息链、物流链和价值链四个方面归纳了国内茶叶产业链管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业链管理的对策,期望对茶叶产业链管理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

茶叶产业链,组织链,信息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球约160个国家和地区有饮茶及消费茶产品的习惯,20多亿人热衷于饮茶[1]。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茶园总面积为258万公顷,干毛茶总量为189万吨,干毛茶总产值为1106亿元。茶叶产业是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列世界第三位。我国茶叶种类繁多,按制作工艺不同,可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另外还有以茶作为加工原料的食品和保健品,如茶饮料、速溶茶、茶多酚等。

目前国内对茶叶产业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但是针对茶叶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2-3]。

1 茶叶产业链管理思想的产生

茶叶产业链管理是农业产业链在茶叶管理上的应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化的完善,借鉴西方产业链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产业链、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链管理

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任何企业都不能在所有业务领域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必须精诚合作,优势互补。竞争从单个企业逐渐扩大至产业链之间[3]。

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穿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4]。

农业产业链管理(Agriculture Chain Management)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2]。农业产业链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链管理、信息链管理、物流管理、组织链管理。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社会化;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3]。

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市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和农业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重视和肯定,一致认为它是把农产品由生产推向市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国内长期以来注重的是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没有把产业链管理理论运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 Integration)与农业产业链管理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前者指明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目标,注重的是效益;后者研究使农业发展不偏离方向,主要强调的是手段,注重的是效率[3,5]。

1.2 茶叶产业链

茶叶产业链可定义为:从鲜叶原材料生产与供应到茶叶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的价值增值过程,其间存在大量的物流和信息流[6]。中国茶叶全产业链可以概括为研发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专业仓储、物流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7]。

2 加强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必要性

茶叶作为商品率高、生产区域性强、加工增值效益大的一个产业,基本形成了加工、生产、销售相联的产业链,这为茶叶产业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加强茶叶产业链管理有利于茶叶市场化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业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从而解决某一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与农民收入问题等[2]。通过对茶叶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化解茶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增加茶叶附加值,提高茶农收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消费者服务水平,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运作效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微观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农业产业链始终强调市场化为导向,有利于茶区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强调相关主体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结成战略同盟关系,达成多赢目标[8]。

3 茶叶产业链管理研究

3.1 茶叶产业链的组织链现状

目前我国茶叶产业链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农户自产自销,自己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是当前主要模式;二是公司+农户模式,公司统一提供良种苗木,提供技术,统一鲜叶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目前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采用这种模式;三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茶叶产地茶园连片集中,把茶农集中起来,形成专业茶叶生产基地,统一原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9-10]。其中,我国茶叶产业链组织模式主要以第一种为主。

茶叶产业链组织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茶农在产业链的上游,分散生产,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高,科技投入少,品种老化,工艺和产品质量都难以达标;公司规模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控制和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国从事茶产业的企业有7万多家,除大宗原料茶出口企业外,超亿元销售规模的企业仅10家左右,市场集中度极低[11]。

世界产茶大国印度,60个茶场的产量占到印度茶叶总产量的60%[10];日本的农业也是小规模农户经营,但其现代化水平却达到美国水平,这与其发达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资金支持有关,其产业链表现出强大的实力[12]。

茶农合作组织对于茶叶产业链组织结构很关键,目前在我国还不完善,通过茶叶专业合作社完成统一收购的情况较少,通过经纪人收购的现象也不多见[13]。

3.2 茶叶产业链的信息链现状

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信息流来带动产业链中的物流和价值流,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可以随着产业链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而实现[14]。

信息技术和交流沟通会影响产业链的运作绩效[15],Mohr等[16]认为合作能力和合作关系对产业链绩效具有显著影响。霍夫曼(Wout J.Hofman)认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CT)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戴姆(F.Van Dam)也是实施农业产业链信息管理改革和大力发展ICT的支持者[3]。

茶叶加工企业与上游茶农和下游批发零售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很低,彼此不关心整体利益最大化,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茶叶加工企业与上游茶农通常都是市场关系,签订的合同约束力不强,且仅有12%的茶农了解加工企业的总定单数量和数额、存货量,对于茶叶加工企业利润和亏损情况以及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得很小,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批发零售客户,只有20%是通过中长期合同进行联系,之间并未结成战略联盟关系。加工企业与下游客户的关系甚至比加工企业与上游农户的关系还要松散。另外企业本身信息化建设较落后,缺乏需求信息平台,第三方信息中心亟待构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支持与投入也不足[8]。

在农户和加工企业之间的鲜叶交易方面,斯里兰卡使用特殊的“内部化”制度,其鲜叶交易价格决定于科伦坡拍卖市场上个月成品茶拍卖平均价,均价的68%归农户所有,其余32%归茶叶加工企业。具体计算方法:按5千克鲜叶加工1千克成品茶计算,每千克鲜叶的价格=每千克成品茶价格÷5×68%,高于拍卖市场均价时,高出部分按50%分成。这种交易制度的优点是鲜叶生产者和茶叶加工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加工的成品茶有很好的卖价[17]。

3.3 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现状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个阶段,价值链的过程也就是产品不断增值的过程[18]。阿尔伯特·赫希曼认为产业链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价值链。寇伽特认为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只参加了某一环节,或是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内部价值增值(企业价值链),而寇伽特是通过市场交易关系而形成的新的价值链 (市场价值链),强调了单个企业与其他产业环节的相互协调关系,重视的是整体产业链的增值能力[19]。

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和服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所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利润。茶农、加工企业、批零销售企业的目的是使产品获得价值,并努力实现最大化,即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

目前中国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存在的问题是最富有增值潜力的加工环节能力有限,种植环节增值低下,营销环节的增值潜力尚未挖掘,产品研发创新的增值作用还没引起足够重视。茶农在产业链中的收益不高,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8]。值得注意的是,用做冲泡的茶叶,其加工环节增值潜力有限;以茶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其加工环节增值潜力却很大,如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的原料加工。我国生产的茶叶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而日本深加工产品约占1/3,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却非常发达,加工厂的装备和技术先进,而且非常重视茶叶新品种的开发[20]。

当前政府和茶叶企业都在着力发展研发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三个环节,并具一定规模,而在后面的专业仓储、物流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等环节投入发展不够。其实茶叶产业链的后四个环节是全产业链附加值最高、最有可能做大、做强的环节[7]。

3.4 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现状

茶叶物流是指茶叶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从而实现茶叶产品价值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由茶叶的种植(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茶叶产业链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成本就是物流成本。目前茶叶产业链的物流主要由产业链内部成员完成,企业自办仓储和物流,社会化物流服务还没形成,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主要表现为:(1)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物流成本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各产业链成员对物流作用的重视不够;(2)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收购、保存、运输皆有特殊的要求,如保鲜、防潮、防损耗等,目前茶叶物流多是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较难满足茶叶的特殊需求;(3)由于信息网络建设的相对落后,提高了物流成本;(4)缺少具有专业设备、知识、人才和场所的专业茶叶仓储。茶叶仓储应属于生产过程而不是消费过程,由厂家或商家完成而不是由消费者完成。中国的茶叶企业把茶叶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储存,并没形成完整的茶叶产业链[7-8]。

4 茶叶产业链管理对策研究

4.1 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扶持龙头企业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小规模生产与农业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以初级原料性产品为主,企业间低价竞争,同时品牌太多,又缺乏有实力的知名品牌,无法与国际品牌抗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必要的资产重组,组建集团公司或龙头企业,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9,21]。

政府应积极引导并联合茶叶企业及茶农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基地为基础,走出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之路[22]。随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经济带动型必将成为农业产业链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组织载体和发展类型。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是担当利益共同体最便捷的组织形式,它最能体现产业链组织的利益结构,普遍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合作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23]。

4.2 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链成员共享信息,能够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信息链是农业产业链中组织链、物流链、价值链的指示器,各产业链组织都应着力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24]。

龙头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龙头企业要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沟通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贮运及消费信息,使市场信息与生产相结合。在茶叶产业链发展的初期,一般的茶叶加工企业没有能力建设信息网络,建议由政府在信息网络的建设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构建第三方信息中心,向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信息服务,能有效地减少链中的信息扭曲和时滞,缩小“牛鞭效应”的影响,降低产业链的运作成本和市场风险,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产业链发展的成熟阶段,可以把信息流服务外包给专业的信息管理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13]。拉丁佛伊斯 (Paul H.W.M. Oude Luttighuis)认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CT)是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甚至是为整个农业部门服务的,因此单个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投资建设,合理的投资者将是政府[3]。

产业链各环节要摒弃保守的观念,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对不涉及经营机密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4.3 降低物流成本,建设茶叶专业市场

盘点我国主要产茶区和消费市场,基本上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或几个茶叶专业市场,还有一些在建或规划建设的茶叶市场。这些专业茶叶市场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融合了茶叶终端渠道,提高了茶叶市场的流通空间,方便了消费者集中采购、消费,降低了物流成本[25]。

茶产业要发展,应摒弃研发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这三个环节竞争激烈的“红海”,进入当前行业关注度低、整合竞争相对薄弱的专业仓储、物流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等环节。迅速构建大仓储、大物流、大渠道品牌,以及掌控终端,反向控制种植和生产加工企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跃[7]。

4.4 整合资本,发展电商,做大做强品牌

针对优秀企业品牌,外来资本对茶叶产业链的投资已崭露头角。如2010年,江西宁红集团与北京更香集团联姻,做大做强“宁红工夫”品牌。2011年,民生银行成立茶叶金融中心,深深宝向江西婺源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增资2.7亿元[20]。茅台集团在酒产业外,已着手布局茶业市场。依托国酒茅台专卖店,实现黔茶品牌抱团,黔茶专卖店与茅台专卖店实施名酒名茶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可望探索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26]。

电子商务时代,茶叶具有毛利高、物流成本较低、重复购买率高、线下购买不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合电子商务运作。电商平台在拉动产业发展、推动模式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有上万个茶叶品牌具备了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电商的发展也为茶叶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途径[27]。2011年,茶叶在淘宝网上的销售额高达20亿,茶叶类的产品在淘宝商城的营业额净增长高达260%[28]。

中国目前有近7万多家茶业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品牌混乱,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公地悲剧”在各地上演。一些地方政府或机构每年都要评选一批茶叶新的品牌、金牌,其实中国不是缺品牌而是缺名牌。据统计,2010中国传统中式茶叶品牌中,天福、大益和吴裕泰分别占据3.72%、3.61%和1.63%的国内市场份额,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君山、潇湘、湘益品牌的市场份额为2.38%,竹叶青、飘雪占1.95%,其他品牌占86.72%。缺乏占有市场份额很高的名牌,这样一种竞争态势让不少行业领先品牌可大开并购之门抢占市场先机。在世界140~150万吨的茶叶贸易量中,英国立顿就占有40%左右,在全球袋泡茶市场的占有率达60%,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29-30]。中国茶叶品牌同世界茶叶品牌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

4.5 发展茶园生态观光旅游,提高茶业综合效益

通过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把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茶产业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以旅游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2005年,去江西婺源观光旅游的200多万游客中,有三分之一的游客会到茶园、茶馆观光品茗[31]。2011年底,福建安溪投资16亿建设中国高鼎铁观音有机茶庄园,该庄园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征用山地面积666.7多公顷,计划建成一个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茶叶新庄园[11]。4.6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茶叶产品消费不仅可以作为饮品,还可以作为原料应用于食品、日用品、保健品生产等多个领域,如速溶茶、茶多酚、茶色素、茶粉、茶饮料等。发展茶叶深加工,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茶叶,尤其是大宗茶的利用率,提高茶叶产值,延长茶叶产业链,解决低档茶供过于求的矛盾[32]。

5 结束语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渐落实,茶园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改善产业链的组织结构,但哪种类型的组织链更为合适,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还有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而对产业链的组织形式、政府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较少[2-3]。目前国内对茶叶产业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茶叶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茶叶产业链的组织形式、政府在茶叶产业链管理中的作用将会是国内外学者今后研究的重点。

[1] 余文权.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1-8.

[2]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12,(1): 47-51.

[3]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1):71-76.

[4] 王国才.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46-48.

[5] 夏英,牛若峰.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6] 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等.安溪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164-171.

[7] 严秋如.全产业链竞争格局下江西茶叶发展思考[J].农业考古, 2012,(5):327-331.

[8] 王阳.名山茶叶产业链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6:20-22.

[9] 赵建东.安徽省茶叶产业链研究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5):345-346.

[10]许咏梅.嵊州茶农户类型及其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茶叶, 2008,34(4):233-236.

[11]孙虹.“中国茶都”福建安溪16亿投建大型有机茶庄园[N/OL].中国新闻网,2012-01-07[2014-01-05].http://www.chinanews. com/qxcz/2012/01-07/3587984.shtml.

[12]袁秀华.日本农业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6):131-133.

[13]王阳,漆雁斌.农业产业链管理在茶叶产业中的应用[J].茶叶, 2005,31(3):174-177.

[14]韦明,胡玉贞,何乃昌.海南农垦茶叶产业链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2):107-119.

[15]Gunnar S.Business-to-business data sharing:A source for integration ofsupply chain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5):135-146.

[16]Mohr J,Spekman R E.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 Partnership attribute,communication behavior,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15 (2):135-152.

[17]苏祝成,陆德彪.中、斯茶叶出口组织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6,(4):29-32.

[18]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and Competitors[M].New York City:Simon & Schuster Ltd,1998.

[19]李咏涛,刘学敏,王玉海,等.理顺价值链 提升茶产业[J].中国流通经济,2007,(5):53-56.

[20]杨现华.深深宝A变募投项目 发展茶产业 [N/OL].财经网, 2012-04-09[2014-01-05].http://stock.caijing.com.cn/2012-04-09/111805229.html.

[21]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247-250.

[22]李燕蓉,张华.农业产业链管理与农民增收—以峨眉山市仙芝竹尖茶叶产业链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15):234-235.

[23]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28-32.

[24]王凯.加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科技与经济, 2004,17(1):52-55.

[25]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2,(5):4-11.

[26]苏江元.贵州茅台进军茶产业[N/OL].中国在线,2012-09-27 [2014-01-05].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gz/bwzg/2012-09/27/content_15787304.htm.

[27]张悟移,马士华.云南茶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构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8-51.

[28]黄丽嫦.中粮发力做茶 斥资5亿并购和扩建[N/OL].新浪财经 ,2012-01-05 [2014-01-05].http://finance.sina.com.cn/ chanjing/gsnews/20120105/075911130432.shtml.

[29]丁俊之.中国茶品牌之道(一)—论提升中国茶品牌竞争力的紧迫性、可行性[J].广东茶业,2006,(3):2-3.

[30]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2,(5):12-17.

[31]余新祖,殷建军,程根明.发展生态观光茶园 提高茶业综合效益[J].蚕桑茶叶通讯,2006,(4):33-34.

[32]杨冰,于汉寿,孙国华,等.江苏省茶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98-300.

Review of Tea Industry Chain Management

SHI He-qin1,YU Su-qin2,DAI Shen1
(1.Jiangxi Biotech Vocational College,Nanchang 330200,China; 2.Wuyuan Branch of Shangrao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Wuyuan 333200,China)

Tea industry chain is a product of tea production and market development on a certain stag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for tea industry chain management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ea industr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from four aspects,namely organization chain, information chain,logistics chain and value chain,expect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ea industry chain management.

Tea industry chain,Organization chain,Chain of information,Logistics chain,Value chain, Management

F326.12;F426.82

A

2095-0306(2014)02-0005-06

中国茶叶加工 2014,(2):5~9,33

2014-01-22

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石和芹(1968-),女,江苏海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链茶叶加工
《茶叶通讯》简介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香喷喷的茶叶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