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4-08-15丁璞孙嫒谢超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融合

丁璞孙嫒谢超

(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医药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合并及扩建已经成为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各个校区在进行文化统一之前,在教学理念和制度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合并后的多校区大学,要想获得文化整合的成功,就必须高度重视合并后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1]多校区高校经过不断的融合,在教学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理想的成效。而且,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从表层转向了深层融合阶段。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多校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很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统一管理的困境;活动组织的难度;校区间原有文化的冲突;师生的归属认同感;校园文化的诉求差异以及资源共享的不足等。[2]这些问题将阻碍多校区高校高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如何深度挖掘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扬长避短,并将其很好地融合,建设具有自身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多校区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多校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因校园内的硬件指标可形象地量化,所以在多校区高校建设中更能引起重视,相反校园文化建设却容易因其量化指标不明显而被忽视,再加上各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分散,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多校区的形成对我们传统的校园文化造成了较大冲击。

(一)新校区学术氛围的缺失

新校区学术氛围缺失现象是由各校区的空间距离所造成的。学术氛围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种学术报告、讲座上,更多的是在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教风、学风建设上。例如扩建型的多校区学校,将新生和老生分开安排在新老校区,这使得新生向师兄师姐学习的机会变少,无法继承老生优良的学风。[3]另外,还有一些高校是按专业来安排校区的,学生结构过于单一。这会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专业学科接触,难以实现跨学科的渗透,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另外,对于新校区建在离市区较远的高校来说,老师一般上完课就走了,除了课堂教学,教师的大部分工作与科研都和学生脱离,不仅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而且会使学生缺少与教师研讨学术的氛围。当学生感觉到在学校缺乏人文关怀时,就难以构建浓厚的学术氛围,给校园文化的建设竖起了另一道屏障。

(二)三风建设的缺损

三风指的是学风、教风、校风。新校区直接照搬照抄老校区的文化,会导致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缺乏内涵,学生很难感受到原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新校区地理位置的原因,短时间内也很难承继老校区优秀的精神文化。并且,优良的校园文化必须是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纯粹而死板地搬抄很难适应全部校区的发展,因此也致使校园文化无法在短期内很好地融合并形成新的内涵。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学风、教风、校风教育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4]

(三)完整性和系统性遭到破坏

校园文化一般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种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建设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整体。[5]不同的校区有其各自的教学和建设特色,优良的校园文化必须是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区别于其他高校,有其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但是,多校区的建设对校园文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那些各校区距离较远的多校区高校来说,交流不方便会使校园文化继承有一定难度。新校区缺少老校区的文化底蕴。可能出现校园文化断层,校园文化不统一等问题,这严重破坏了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校园文化融合困难

首先,因多数的多校区高校各校区距离较远,较分散,不仅在管理上增加了难度,也给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带来了一定难度。[6]多校区学校的建成也意味着新的教育条件及环境的形成,然而当环境变得陌生,学生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强烈的怀旧情绪和抵触情绪,这将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

其次,在多校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合时,将会出现文化冲击。[3-6]在对校园文化进行传承或者摈弃的过程中,师生们需面对各种校园文化的筛选,这是最难的问题。这一难题往往反复出现在选择的过程中,所以文化融合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导致校园文化融合成为难题最重要的原因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多校区学校各校区都是拥有多年发展历史的,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校区都有着适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及校园文化,而且学校历史越长其校园文化也越平衡。在新校区建成之初各校区之间还缺少了解,师生们对新校区缺乏归属感,要使校园文化真正融合所需时间也越长。

二、多校区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表层,轻融合

目前,许多多校区高校注重表层实物的合并,但对校园文化实质性的融合还不够到位,仍然存在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很多多校区高校的各个校区距离较远,对这类学校来说,要使多个校区真正成为同一所大学,这种融合并非只是校名、牌子的统一。要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其核心是在于办学理念以及校园文化的整合与创新。[7]

(二)重主区,轻分区

很多高校在合并或者扩建之后,分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并没有得到和主校区一样的重视。然而,大学文化的重建关系到合并高校的深度融合,新形成的分校区要想形成自身合适的校园文化,需要更长的时间,应该得到更大的关注及重视。

(三)重传承,轻创新

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各学校尽管已考虑到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多校区高校形成初期,大部分学校都努力使学校的历史文化得到沉淀与发展,却忽视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此外,由于校区之间的距离问题,文化传承上会出现断层[7],新校区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就不利于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四)重形式,轻文化

多校区高校在形成初期,学校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合并或扩建。但是,众所周知,两个或多个校区必然存在着明显的校园文化差异,而文化在传播和彼此接触过程中存在着对抗性,即文化冲突[8-9]。较明显的文化冲突会加剧合并后情况的复杂性,这在那些办学历史、办学性质差距较大的高校之间表现更为突出。这种由于高校自身特色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对多校区大学的实质性融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三、建设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措施

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将几种不同的文化拼在一起,或者刻板地直接复制原来的校园文化,而是应该对原有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适应多校区发展的积极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精炼,建立多校区校园统一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思想文化的过程[10]。只有在几种文化间进行选择继而融合,才能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长期生活、工作、学习所形成的,所以师生一般有强烈的归宿感、认同感及荣誉感,要想改变原有思想、继而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在感情上是很难割舍和承受的。但为了实现多校区管理上的协调统一,使它们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就必须克服有碍于改革的思想观念,促进多校区学校各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一)合并或扩建初期

在学校合并或扩建初期,重在培养各校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扩建初期的新校区由于文化底蕴缺乏、所建地区离原校区远等原因,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是校园文化传承的薄弱环节,所以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适当移植老校区的雕塑或标志性建筑,并向学生积极地宣传它们的意义和事迹,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可与好感,增强所有学生对校园文化趋向的认同。[8-11]高校应向学生介绍校绩、校史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学校,并能感受到其悠久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外层体现的校训、校规,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需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各校区学生参与到其他校区的活动中,例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个校区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文化交流,这些方式能使学校的魅力与感染力在师生心中大大提升,增加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及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二)合并或扩建完成期

在完成合并或扩建后,重在强化文化的一体和融合。因此,各校区需找到能促进各校区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多校区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吸引师生的跨校区文艺、体育、学术等多方面的活动,增加各校区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鼓励各校区学生成立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学术、学习及娱乐文艺等活动。各校区也应采众家所长,发现不同校园文化的优劣,了解其校园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根源,能使不同校园文化的融合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营造更为积极丰富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另外,我们可以采用网络途径来传递校园文化,网络使各校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师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尽快了解到各个校区的最新信息,还可以用邮件的方式和老师进行交流,使彼此更加熟悉和了解。还可以开辟学校聊天室,教师或管理者可随时参与到学生交流之中,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新校区低年级学生,此外,可开设网上课堂,学生有疑问可在网上请教,不只是学习上还有生活方面的问题,可以加强师生相处的交流,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12]

(三)合并或扩建转型期

多校区高校的各校区都是高校的一部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是指根据各个校区的不同定位,建设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氛围。[13]在合并或扩建进入转型期后,我们需重在强化提高和创新校园文化,创建个性鲜明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厦门大学,其漳州校区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优势兴建高尔夫球场,并将具有特色的高尔夫球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就区别于其他校区,体现了不同校区的特色校园文化。此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学生们在意识到珠海红树林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后,主动大力展开调研活动,宣传红树林的重要性并提倡进行环保活动,此校园文化深入人心。[14]各校区在建设校园文化上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考虑各校区环境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在继承主校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同时,要与所在地区文化相适应。在借鉴吸取其他校区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校区不同情况下建设的不同要求,勇于创新,建设出特色鲜明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1]John H.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Oxford:Clareudon Press,1976:108-112.

[2]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6):64-71.

[3]王雪桦.拓宽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何军,方振聪.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导刊,2005(5):11-12.

[5]吴丹.浅议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园,2010(17):27-29.

[6]童志勇.多校区大学文化融合的难点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142-143.

[7]张丹.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3):160-161.

[8]史元瑛.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3(1):28-29.

[9]魏海苓.合并后多校区大学的文化融合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3,167(2):74-76.

[10]王志浩.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6):23-24.

[11]潘崎峰.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37-39.

[1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200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8-61.

[13]王永杰.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7-03-28(1).

[14]倪辉.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的重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8(2):130-134.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融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