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浅析

2014-08-15郭恩棉

科技视界 2014年18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创新教育高校

郭恩棉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机制、创新教育活动基本规律、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现状及改革建议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考核评价改革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我国高校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考核评价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

1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考核评价改革研究现状

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探讨

李才俊认为:人脑是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的身心基础,环境是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动力系统,激活智力是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手段[1]。赵卿敏提出了五个创新能力培养原则:①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本义;②培养创新能力,要着力于内化;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营造宽松、开放、安全的育人环境;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讲究教学艺术,提升教育的境界,教师要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⑤培养创新能力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时、因地、因校制宜,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2]。

1.2 以创新活动为研究起点,探索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

李世海以探索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将教育放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选择了我国创新教育学科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创新教育解读、创新人才特征、创新意识视野、创新技巧方法、创新能力要素、创新情商通道、创新条件环境、创新教育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同时他把教育的重心从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与知识教育为中心转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上来[3]。赵家骥认为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从本质上讲,创造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是三者的总和,成功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应该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和动手的能力,三是发展个性特长,四是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五是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并介绍了缺点列举法(挑剔创造法)、特点分析法、希望点列举法、类比发明法、联想发明法、组合创造法、分解创造法、移植创造法、模仿创造法、检核创造法、智力激励法、综摄创造法、形态分析法、分合法、自由联想法、创意十二诀和废物利用法等17种“创造发明技法”[4]。

1.3 我国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现状和存在的误区

刘继红指出,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目的认识有偏差,考试方法单一、记分方式不合理,考试划范围、定重点、局限于教材等几个方面,在端正考试目的、公开教学大纲、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记分方式等方面对考试改革提出了建议[5]。孙士杰认为学业成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所获得的成果,具体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个性诸方面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纠正了将学业成就仅仅局限为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的功利主义思想[6]。

1.4 用系统论的方法对高校考试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改革建议

胡敏慧提出了多项对我国高校考试与评价的系统化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的建议,包括建立考试中心、培养和建设高素质考试管理队伍、实施考教分离、考试方式多样化、重视平时考试、实行全程管理等 [7]。王宙指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是选拔社会精英,而是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创新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单一的以鉴定分等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评价观的需要,以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学生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就学生评价领域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如课堂评估、档案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清单等进行了分析[8]。

2 我国高校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型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范围狭窄

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是任课老师出题,且以口试、笔试、实验性操作及论文写作等为主要形式,其中闭卷考试是采用最多,而且是按上课的教材、内容出题,很多时候教师还会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使学生只需考前背笔记就能应付考试,无法考核学生的真才实学,也必定会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误导。

2.2 课程成绩记录不够完善

现行考试多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而期末考试多采用书面闭卷形式,所占比例比较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多以课堂出勤、小测验、作业等形式评定,流于形式的较多,缺少客观性。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忽视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无法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催生了临时抱佛脚的行为[9-10]。

2.3 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是以考试分数论优劣,同时考试成绩也常和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等等挂钩,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及片面的评价体系导致部分大学生重功利而轻道德准则,为取得好成绩而甘冒作弊之险。

因此,仍需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学业水平考试、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如何通过加速推进考试改革,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估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对高校来说,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刘继红.以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28-29.

[6]孙士杰,张国荣,冯喜英.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现状及改革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06-109.

[7]胡敏慧.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8]王宙.普通高校形成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8:107.

[10]马慧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4:54.

[责任编辑:刘帅]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创新教育高校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