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汉石桥湿地
2014-08-15邵文杰
邵文杰
长期居住在北京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可能从不会将湿地和北京联系在一起。毕竟,举目四望,除了公园和硬化河道中的“死水”,在北京想找到大片水域都是奢侈,更何况动辄几千平方公里的湿地。
然而历史上的北京并不缺乏湿地,甚至可以说,最早的北京城就是建立在湿地之上的。为了贴切的描述北京过去的多水环境,很多人都喜欢用“水乡北京”来形容水网纵横,湖泊、湿地相连的老北京。一位叫王同祯的作家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水乡北京》。在这本书中,他描写了“河湖纵横,万泉四溢,芦苇飘摇,舢舻蔽水”的北京,让人向往无比。
但眼下,我们再怎么回望过去,也只能通过“海淀”、“南沙滩”、“南海子”、“南沟泥河”这样因水而生的地名去追忆昔日的水乡影子。
时间到了今日,像“南海子”那样大面积的湿地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北京所谓的湿地其实都是人工水库的衍生物。比如著名的野鸭湖只不过是废弃的官厅水库的一个角落;被北京人津津乐道的最像湿地的汉石桥,很久之前也是水库。
如果有人非要在北京现有的湿地里,去寻觅湿地之美,去感触沧海桑田之变,那我推荐汉石桥湿地。
京东有片大水洼
想象你是一只鸟,炎炎夏季,出现在北京上空。你俯瞰着大地,寻找歇息之地;你飞过钢筋水泥的森林,精疲力竭;你从城西飞到城东寻觅一汪碧水,却只有臭水渠。突然,你来到了顺义,在那里发现另一片天地。只见绵延几千亩的大地上,水网纵横、芦苇茂密,凉爽之气扑面而来。你迫不及待地降落,仿佛置身水乡北京,仿佛重回荒野自然。
这片大水洼就是有“京东大芦荡”之美誉的汉石桥湿地。它出现在干旱的北京平原之上,显得格外珍贵。
话说很久之前,汉石桥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洼地”,潮白河发洪水的时候,这里会汪洋一片,后来为了灌溉之便,修建了汉石桥水库。后来潮白河改道,农业采用喷灌后,这里就慢慢“野化”了。之所以有现在的面貌,是自然和人工的合力造就。
尽管汉石桥湿地非天然湿地,但多年的野化,也让其具备了足够的“野性”,湿地众多的鸟类和植物就是证明,而且它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对于居住在北京的人来说,其更现实意义恐怕是,作为距离北京城区最近的湿地,只要你愿意,只需花上一天时间就可亲密接触这片湿地,拜访湿地的主人,尽情感受湿地“之美”。
为了让“寻美之旅”更有价值,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下汉石桥湿地主人们。汉石桥湿地有植物近300种,鸟类150种。
芦苇是主角
湿地是芦苇的故乡。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但凡有湿地的地方一般都会有芦苇,但凡有大面积芦苇的地方都是湿地。湿地和芦苇就是这样关系密切。
汉石桥湿地就是北京芦苇最大的家,也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京东大芦荡”。
每年春季,汉石桥湿地开始苏醒,芦苇就从湿地的核心区冒了出来。它们迅速的生长,连成一片,然后在夏秋之交,开出呈“圆锥花序”的小穗,每个小穗含4—7朵小花。大多数芦苇长花,少数芦苇长棒,棒呈黄褐色,棒面毛茸茸,约一元硬币粗细,十多厘米长,棒刚摘下来是硬的,然后越来越软,点燃的芦苇棒会有烟,有驱蚊的功效。
汉石桥湿地的核心区几乎全是芦苇的地盘,而纵横交错的水网也在芦苇荡里穿梭,经常可以看到水鸟在芦苇荡里戏水,经常能听到芦苇荡里传出各种鸟的叫声,那里是他们的乐园。
盛夏来到汉石桥湿地,望如绿色海洋般的芦苇荡,偶尔风吹过,波浪如闪电般从湿地的东头滚到湿地的西头,打扰了野鸭子的清梦。每年端午节前,当地村民还会采摘苇叶回去包粽子。如果是秋天,芦苇荡就更有味道了,金黄色的芦苇随风摇曳,散发出浓烈的野趣。让人很容易想起于亚飞的那首《咏芦苇》:“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荇菜是最美的点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诗经中对芦苇的描述。但芦苇再有野趣,如果形单影只,未免太单调了。好在,诗经还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有趣的是,荇菜也是汉石桥的一大亮点,他们紧挨着芦苇,一簇簇的,安静的浮在水面上,开出金黄的小花,十分惹人怜爱。而当它们连成一片出现时,会带给人一种“喧闹”感,当然这喧闹来自于花的色彩。
如果你在盛夏,走进汉石桥湿地公园的植物园,便能轻松发现它们的身影。
荇菜,也叫“菜”,龙胆科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荇菜的叶子跟睡莲一样,呈圆形,漂浮在水面上。只是要比睡莲叶子小,也没有明显的缺裂。
荇菜最惹人的地方就是花了,颜色一般是金黄色,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花冠里居然隐藏着一个五角星,五角星中心呈环状均匀分布着五枚雄蕊,十分美丽。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你大可以在走入汉石桥湿地之后,找一片绿荫,静静的坐下来,细致的观察荇菜,你会发现,荇菜怎么看都不厌,而且你会觉得,这种植物也和你一样喜爱安静。
偏安一隅的睡莲
和荇菜一样,睡莲也数得上汉石桥湿地里的“美人”,但它们似乎更加低调,经常只待在湿地的角落里静静的开放,但偶然间露出绰约的身姿却足以“醉人”。
汉石桥湿地的睡莲家族很小,我只在湿地植物园的一个角落里看见过,而且多年来,势力范围并未扩张。
睡莲比起荇菜,有着更加美丽的花,花朵大而艳丽。花朵花瓣重叠,极富美感,色彩或由红色渐变为白色,或由黄色渐变为白色,或由蓝色渐变为白色,十分丰富。而在花瓣锦簇的中央,众多的雄蕊和雌蕊享受着花瓣们“众星捧月”般的爱恋。
睡莲的叶子有两种,浮水叶和沉水叶,它们和睡莲肥大的根茎一起支撑着睡莲的生长,也净化着水质。
湿地里还有很多种有意思的植物,比如俗称“满江红”的浮萍,本是水中很重要的水生植物,却在水体受到伤害之后疯狂生长,直至用绿色的躯体“锁住”水面,让水体缺氧,鱼虾死亡。这样末日般的景象在汉石桥经常能看到,但只要水质好转,浮萍会立马消失,水又充满了活力。
传说中的白鹤
汉石桥湿地鸟多,这里主要说的是种类。据说汉石桥湿地总共记录到超过150种鸟类,这几乎占到北京鸟类名录的一半。
湿地自古就是鸟儿的乐园,而在北京,汉石桥湿地格外得到鸟儿的青睐。汉石桥湿地是北京最早开展公众观鸟的地方,几年前,那里还有白鹤。
白鹤是大型涉禽,常在湿地出没。但它对环境要求很高,稍有干扰,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几年前,汉石桥湿地尚未被旅游开发的时候,居住在周围的村民漫步其中,偶尔会与白鹤相遇,它们一米多高的身体格外引人注目。但随着汉石桥旅游逐年火热,白鹤早已不知踪影。
白鹭和苍鹭
汉石桥湿地生态微妙的变化,白鹤感受到了,离开了。但是这里依然是白鹭、苍鹭等大型鸟类的家园。
观赏白鹭和苍鹭,最好是早晨和傍晚。你可以拿着望远镜,走进湿地的深处,静静的等待。觅食的时候到了,鹭类会集体出动,扬起翅膀翱翔在芦苇荡上空,偶尔在空中嬉闹,偶尔落在浅滩处,闲适的吃东西。白鹭身姿优美,起落停留,从容不迫,气度非凡,是湿地之美的代名词。
快速飞翔中的白鹭,脖子缩起,双腿和长嘴在一条直线上,极具力量之美。白鹭的羽毛十分美丽,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被称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颈基部的蓑羽则垂至下胸,就像丝线一样,风一吹,飘逸极了。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还可能在路边看到停留的苍鹭。苍鹭个头比白鹭要大,他经常一动不动长时间的站在水边等候过往鱼群,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
调皮的小
小是湿地常见的水鸟。走在汉石桥湿地边,你要留意水面和芦苇荡相接的地方,这些小家伙经常在那里出没。
小外形看着像野鸭子,其实并不是,它们独属一目。小是潜水高手,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不断的潜水、浮水,偶尔还会贴着水面飞过,偶尔会跑到芦苇荡里。它们一般在靠近水边的芦苇里筑巢,繁殖的时候,通常生两个蛋,孵出的小鸟有时候背在父母背上,十分有爱。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汉石桥,看到像鸭子,但比鸭子个头小,在水面上各种玩耍的小家伙,就是小了。
自信的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翠鸟。
虽然翠鸟是湿地常见鸟类,但如果不善于观察,还是很难发现。你需要十分有耐心的靠近芦苇,安静的观察,说不定,就在隐藏的芦苇丛后面,它正静静的观望着远方。长而尖的嘴配上锐利的眼睛,一种鸟的自信扑面而来。假如你善于学习,你会从中学到什么是冷静。
汉石桥的鸟还有很多,比如野鸭子就有许多种,各种小型的鸟类就更多了。这些精灵时刻都在等着你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也等着你去保护。
我和汉石桥有个约会
汉石桥湿地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对于这一点,居住在汉石桥湿地边上的小汉和小石夫妇最有体会。
汉石桥湿地从最初的荒野到现在游人如织,发生了不少变化。鸟儿越来越少了,水质越来越差,之前常见的青蛙、蛇也越来越少了,大片的野草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游乐场,是露营地,是汹涌的人群。这并不是小汉和小石希望看到的,面对汉石桥湿地的变化,他们心急如焚。
虽然湿地的保护也在加强,比如在核心区周围安装了栅栏,阻止游客进入。但显然湿地生态大大不如之前。汉石桥湿地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关爱。
希望,每一个人和汉石桥湿地的约会,无关破坏,只存美丽。
(责编:张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