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 悬在全球头上的一柄利剑
2014-08-15夕月
夕月
由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撰写的《世界资源报告: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粮食未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三届农业、食品与营养安全和气候变化全球大会上正式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那时的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多出70%。报告指出,填补这一缺口是可能的,但不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报告认为,在现存农耕用地上提高作物和家畜的生产力对于挽救森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但仅仅通过增加产量还不足以填补粮食缺口。
全面平衡兼顾三大需求
到2050年,如何能在推动经济发展并减少环境压力的同时,为90多亿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这是世界在今后40年内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报告中新的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蒂尔博士说:“在未来的几十年,全球将站在粮食安全、发展和环境的重大挑战和机遇的十字路口。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人口的粮食需求,我们必须弥补70%的粮食差距。但是,在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我们需要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机会、限制森林砍伐和减少农业的温室其他排放。”
报告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掌握高超的平衡技巧,同时满足三大需求:
必须缩小目前粮食数量与2050年所需粮食数量之间的缺口。世界资源研究所最新分析表明,如果全球需求继续按现有速度增长,2050年所需卡路里当量的粮食将比2006年高出60%左右。联合国预计,2012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将从70亿增加到96亿。到2030年,全球将至少新增30亿中产阶级人口,从而拉动对肉类和植物油等资源密集型食品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目前全世界仍有约8.7亿最贫困人口营养不良。
农业必须对包容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全球农业就业人口超过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8%以上。世界银行认为,相比其他领域的增长,农业增长更能有效减少贫困。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实现减少贫困、减少饥饿、创造收入和就业、增强妇女权益等目标的强大的农业。
减少农业生产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例如,2010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4%,对气候变化造成了影响。同时,农业是热带森林毁林的主要原因,并占淡水(河流、湖泊和地下)取水量的70%左右。
当然,也可通过一些方法单独满足上述需求。例如,为缩小2050年粮食需求缺口,可将剩余的大片森林转变为耕地和牧场,但这会进一步恶化农业对气候、生态系统和长远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达到全面平衡兼顾的效果,必须同时满足上述需求。
此外,由于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支持农民弥补实际的和潜在的农作物产量差距将会是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说:“关注每一个农民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妇女生产60%80%的粮食。这种方法应该首先缩小农业生产的性别差距,从而保持贫困和饥饿的周期。”
“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全新理念
在前两届全球农业、粮食、营养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的基础上,本届会议继续探讨“气候智能型农业”在全球的推广问题,并提出“从今天开始一起智能种植”的口号。
根据本次会议的资料,目前全球有超过8亿人口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到2050年,粮食需求量将比现在多出近70%。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也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构成了新挑战。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25%的土地已经或正在高度退化,而气候变化往往对最贫穷国家的农业生产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35年来的最低水平,中短期内全球粮食价格不可能下降,估计消费者还要经历至少10年的昂贵食品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0年提出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念。
“气候智能型农业”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世界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增加生产力和抵抗力、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发展目标的生产体系”。简而言之,气候智能型农业就是利用成熟的技术和措施来取得粮食安全、气候适应和减少排放的“三赢”。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率、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降低农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等。南非农业研究协会主席沙德瑞克·莫夫利解释说,如果在种植水稻时减少肥料的使用,既减少了水资源污染,又提升了农作物生产率,那便达到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想要的效果。
据了解,“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经在华沙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上谈到,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创造可持续性未来的一种方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也需要因地制宜。它应该以特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为基础,具有本地化的色彩。比如,虽然全球普遍存在过量使用肥料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但非洲目前的情况却是,很多国家的土地中肥料使用量还是非常少,所以非洲国家当前需要的是适当增加化肥使用量,以提高粮食生产率。
重视粮食可持续安全与发展
作为新“绿色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粮食系统为目前的粮食系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可帮助确保农业和渔业的生态基础。
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表示,全球粮食生产受到越来越多不利因素的制约,首当其冲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全球生活在极度缺水地区的人口数量约为12亿,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8亿,而水资源短缺将会对农业和能源两大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另外,气候变化也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将造成粮食减产。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温上升3摄氏度,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会下降15%35%。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分配也出现明显不均。目前全球营养过剩的超重人口数量达到12亿,但还有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1亿儿童营养不良。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使粮食分配更加合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鞍钢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拓展,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拓展,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拓展。核心是处理好四个矛盾: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全球、政府与市场、安全与效率。”
巴布纳说,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食物供给能力、购买能力、安全营养和价格稳定。他认为提高全球食物生产、解决营养不良和减少贫困人口是食物安全的核心问题,这需要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在政治上做出更高的承诺并在实际中得到实现。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他强调要适应食物消费及结构变化,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要正视我国农产品供需短缺已进入新时期和资源禀赋的现实,把粮食安全聚焦到口粮安全后,从国内外市场综合解决我国的食物安全;要始终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以保障口粮安全和总体食物安全的最主要措施。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以中国为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其中长期粮食安全总目标是充分满足十四亿全体人口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对谷物的基本自给、对口粮的绝对安全、对食品的高质量需求,建立健全更加完善、高效的现代粮食安全体系。到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的阶段目标是粮食安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粮食安全提高到新的水平,基本建成我国现代粮食安全体系。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之下的粮食安全目标,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全球发展能力,促进粮食流通环节、储备环节、加工环节的转型。
确保粮食可持续安全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粮食生产系统、贸易供给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保障系统、人口经济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协调统一。此外,还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开拓“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高品质”的农业粮食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
纵观全球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现状,受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发展、自然资源枯竭、城镇化发展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等新形势影响,世界粮食与农业发展形势变得十分不容乐观,粮食价格上涨、食品安全及跨界动植物疾病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目标,每一个国家都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合作伙伴,各国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也要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我们坚信每一个地球公民都有能力有信心共同努力把全球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实现和谐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