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8-15朱勇
朱 勇
(阜阳师范学院 附属中学,安徽 阜阳 23604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来谈谈这方面的一点经验。
1 高中地理教学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学生除了听课就是做题,就像机器一样每天不停地转动,真正的思考非常少。
2)教学方法滞后,教师成了一个帮学生解题的工具。
3)重理论,轻实践。素质教育的实践不到位,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2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2.1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和动力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的问题性表现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掌握知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2.2 激发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营造一个允许想象和鼓励创新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地理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3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突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学手段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突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适当运用挂图、投影、标本及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创设地理情境,增加课堂密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因材施教。
2.5 要积极培育融洽的师生关系
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对创新教育而言,师生关系的平等就意味着学生获得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疑问的机会和解决疑问的可能。正如心理学研究个体进行创造的心理条件揭示的那样,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相反,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师生的对立必然压抑学生积极思维的愿望,学生必然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总的来看,适宜于创造力生长的环境应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造。
2.6 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量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进行考察,通过观察、考察,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3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突出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点
在地理教材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的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3.1 指导学生读图,要注意地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
其步骤主要是:(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符号;(2)从地图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这是训练读图的基本功,是读图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3.2 关注学生基础,充分利用读图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畏惧地理或者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结果对读图也没有什么兴趣。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任务是消除学生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
如果教材中的地图,涉及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尽量地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读图,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再通过文字资料的阅读来印证和加强对读图结果的认识,使学生理解读图的重要性和地图包含信息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简洁性。
对于反复出现的某些类型的重要地图,读图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贯穿整个学期或学年,例如曲线图,在必修2人文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中出现了世界人口增长的曲线图,人口自然增长曲线图,后面第三章第三节还出现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等等,虽然表示内容不同,结论不同,但读图和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基本是相同的,这就要在第一次出现时讲解清楚读这类图示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读图名、读图例、读曲线的总体变化趋势、读曲线的转折点和不同阶段的特点。学会一般读图的步骤和方法之后,对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进行识读和分析,之后在第二节课时让学生对这个方法进行应用,分析人口自然增长曲线图并归纳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同时还可以使用稍微复杂一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强化学生对曲线图的认识和理解。
3.3 循序渐进是培养读图能力
有些学生考试卷上读图题总是空白,问其原因,多半是因为觉得难而惧怕了读图题,所以,培养读图能力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考的考察重点之一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训练学生“把图读透”的能力,所以在读图的难度上我给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会看图、会用图、会画图。从看图到用图到画图,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由易而难的进行练习,对读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不管是从它的学科特点,还是从它的思维方式上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过程,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