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结构
2014-08-15张磊
张 磊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机电处,河南 义马 472300)
0 引言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新型模式,也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就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全面辨识煤矿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杜绝一级非伤亡事故,实现事故为零”的风险管理目标。
1 风险预控管理术语定义
危险源:直接的或间接的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和状态。
根源危险源:指能够引发危险、事故的载体,比如本单位所有的岗位、机器设备、环境、管理。
状态危险源:指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缺陷,状态危险源总是依附于根源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风险预控: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事故树:指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地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用逻辑图把这些原因及其逻辑关系表示出来的树形图。
2 体系结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
2.1 文件、记录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建设手册》、《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岗位风险提示卡》、《岗位风险手册》。
2.2 风险预控管理
辨识煤矿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分类、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并对危险源监测预警,实现危险源的闭环管理,进而消除或控制煤矿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
2.3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通过对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分析,制定、落实相关的控制程序与制度,从而减少矿井各类人因事故的发生。
2.4 保障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晰的机构职责、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同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实现员工安全的自我管理和团队互助,达到人—机—环—管协调统一。
2.5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对各生产系统要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制定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与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使各生产要素时刻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2.6 综合管理
通过对安全生产其他环节的精细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3 煤矿实施风险预控管理的意义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监测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煤矿企业控制生产经营风险,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杜绝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