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的研究

2014-08-15刘思铖师兴旺马施杰

科技视界 2014年31期
关键词:国际化价值观政治

刘思铖 师兴旺 马施杰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1 国际化对大学生思想提出的新挑战

1.1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正遭受巨大冲击和空前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组合,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经济全球化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缤纷多样的经济现实,不少大学生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很多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思想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1.2 市场化提出的新挑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迅猛增长,同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需求明显提高。中国经济已经牢牢地融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带来新的机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大潮中,人们的主人意识正在逐步地觉醒和增强,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不如对宗教上帝的信仰。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个人失落感强烈,常常表现出看破世态炎凉的老气横秋的心态,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1.3 文化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战

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交往的跨国流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一个重要趋势,对各种不同文化,要根据本国发展建设的任务作具体分析,决定取舍。对美国消费文化和强大媒体的冲击,应保持清醒头脑。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希望在21 世纪人类能做到各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之与共”,以便按照求同存异原则,建立一套大家愿共同实行的价值观。

进入21 世纪,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本不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混乱。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也给大学生的道德带来严峻的挑战,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大学生失去精神支柱,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2.1 经济依赖,但思想意识独立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喜好言论自由,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他们思想上具有独立意识,但大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在经济和生活上仍存在较强的依附性。他们习惯于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认识、感知事物发展过程,然后再选择性地接纳前人的实践结论并加以改正,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经验。

2.2 价值取向更加务实

当代大学生具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当下,使否有利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成功”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事物评判的重要标准。在他们身上非功利价值观与功利价值观互为交叉共存,社会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他们更加务实,把价值取向投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仅关注抽象的哲学。大学生目标定位明确,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2.3 关注自我价值与财富

在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实现自我是个体存在的最大价值,这已成为他们的主流价值观,相应的自我实现的个体需求,也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个体需求。他们成才已不局限于单一和固定的模式,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往往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聪明才智的就业平台,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成才捷径。

2.4 现实行为与虚拟行为相交融

大学生个体行为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中有双重表现。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有鲜明的网络特征,网络让他们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技能,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趋向多元化,获得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开阔了视野,发展了心智才学。互联网的便利和快捷,让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心理空虚感。网络还使大学生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网络中的虚拟人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

3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这些要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3.1 理想与现实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而求真务实,憧憬未来又喜标新立异,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思想意识上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他们很难把现实和理想等同起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怀疑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迷惘。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疏导和解决,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通过自我认知、不断实践,调适理想,缩小个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通过努力实现理想。

3.2 道德与心理频繁互动

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成熟和发展,他们的心理也在同步成长和发展。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除了受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熏陶外,也更多来自于大学生个体道德与心理互动的内趋动力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坚持正面教育,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驾齐驱、双管齐下,两者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主客体适应性规律

大学生思想变化具有双向维度,一是大学生与教师主客体适应性规律是否兼容、匹配、共振与和谐。大学生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二是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对立。这些差异和对立主要表现为,教师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与大学生的实际现状水平存在着差异性的矛盾;教师的总体素质和教育能力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因此研究主客体适应性规律,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3.4 依赖媒介

媒介是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载体,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育媒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媒介,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教育媒介,可以把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途径、手段、方法传递给大学生。离开了教育媒介,大学生无法掌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更不用说吸收、内化为自觉的思想意识。教育媒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与教育内容相契合,保持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4 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的应对措施

4.1 多元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特殊性与社会价值观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应让大学生感知美好,体味成功,欣赏快乐,体验崇高。在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坚持主导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点子上,切实提升有效性。

4.2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虚拟生存空间,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现实生存空间,虚拟到现实的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建设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引导大学生就关注的热点展开讨论和辩论,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免疫力。积极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信息垃圾和精神污染。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发挥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和人际文化等软管理的作用,因势利导,让大学生在积极向上,发奋好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中,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把创新意识与民族精神统一起来,帮助当代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宜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4.3 国际化意识与民族化意识相统一

首先,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要打破不同性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触、交流的思想障碍,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借鉴、吸收别人的有益的东西发展自己;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敢于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在比较中推动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维护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其次,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处理好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民族化是基础,国际化必须依赖民族化,而民族化必须借助国际化发展,使得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很好的统一。

4.4 建设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

国际化背景下,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浓厚的民族意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只有这样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学派、思潮时,才能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好的鉴别力、选择吸收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理念和方式方法,在比较中发展自己,在竞争中完善自己,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国际社会有着长足的发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4.5 优化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不断以开放性的视野优化内容结构,更新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大学生思想变化同行。首先,内容体系要优化,我们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增加全球化意识系列教育内容。如根据国际化背景,增加全球化意识、生命意识、国际意识、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4.6 变革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我们要不断变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国际化背景下,我们需要重视发挥新载体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多媒体教学、红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包括:单向灌输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区别的个性化教育方法等等。

[1]杨德广.大学德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2001(2).

[2]邵月花.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3]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

[4]王学俭,朱大鹏.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与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5]王青耀,廉永杰.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6(06).

[6]朱振玉.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发展趋势[J].求实,2005(09).

[7]闫鹏,王娟,郭绍辉.开展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

[8]刘武成.如何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猜你喜欢

国际化价值观政治
聚焦港口国际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