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离体快繁方案
2014-08-15杨晓娜
杨晓娜
(保山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1 生姜离体快繁的意义
生姜(Zingiber offwinale Rose)为姜科属的多年生宿根植物,是一年生蔬菜作物,生姜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1-2],需求量很大,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药食兼用型植物,原产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由于生姜不开花结实,不能利用有性繁殖进行育种,生产上长期以成熟根状茎为种源进行无性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容易造成姜体内多种病毒及青枯假单孢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积累,而且易通过带病的种姜传播病害,例如姜青枯腐烂病(姜瘟)、猝倒病(根腐病)[3]。目前国内外对生姜病毒的防治仍没有特效药和抗病品种,因此造成了生姜优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药用成分含量不稳定,产量降低,严重的可造成30%~50%的减产[4]。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成本较高,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所以开展生姜及种苗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可以为生姜种苗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
2 生姜离体快繁的研究进展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对生姜的不同外植体进行组培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如:1995年张秀清等以生姜生长点为外植体,研究得出在含KT或BAA的培养基都能生根[5]。同年黄菊辉等以生姜茎尖和叶鞘切段为外植体,研究提出NAA对生根是绝对且必要的,6-BA和NAA可促进生姜幼芽发生,且具有相互增益效应[6]。1999年潘学峰等用生姜茎尖为外植体[7]。2002年李承永等用生姜根状茎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8]。2002年徐燕等以生姜芽尖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配比,在MS+BA1.0 mg/L上诱导分化形成苗,在1.5MS+BA2.0 mg/L+IBAO.5 mg/L上继代培养可达到快繁的目的,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MS+NAAO.1 mg/L,通过该生产体系,可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的健壮合格苗,达到快繁目的[9]。2002年唐玉明等研究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生姜组织培养的影响,认为加入BA的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高于加入KT的培养基,BA更有利于生姜愈伤组织的分化[10]。2003年张玲等用生姜的成熟根状茎、幼芽肉质基部和假茎作外植体进行快繁的技术,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仅出现在添加了2,4-D的培养基中,NAA对诱导愈伤组织没有效果[11-12]。2006年雷开荣对生姜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姜试管苗增殖与生根同步培养技术规程[13]。这些研究结果为生姜的快繁提供了技术基础。
3 生姜离体快繁的技术路线
姜块→培养催芽→姜芽 (外植体)→消毒→解剖镜下剥取0.2~0.3mm的茎尖→接种(脱分化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接种(再分化培养基)→诱导芽分化→继代培养→丛芽→接种(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大田准备和移栽→田间管理→上市销售
4 材料与方法
4.1 材料
外植体的选择:
选用四川乐山五指黄姜。将姜块在流水下反复冲洗干净,凉干水分后放置在消过毒的砂盘中,用细砂覆盖,浇上少量的水分,将砂盘放至35~37℃的高温下培养催芽。当姜芽萌发至2~3cm时,及时切下作为接种材料外植体[14]。
4.2 外植体的消毒
将切取下来的幼芽在流水下冲洗2~3h,在50℃度高温下,快速处理5min;此后,用0.1%HgCl2消毒10min,冲洗6~7次,再用5%的次氯酸钠液消毒5min,无菌水反复冲洗4~5次。在解剖镜下剥取大小为0.2~0.3mm 的茎尖,待接种[14]。
4.3 培养基
初代培养:脱分化培养基MS+KT 2mg/L+NAA 0.5mg/L;继代培养:再分化培养基 MS+KT 2mg/L+NAA 0.5mg/L;生根培养基:MS+NAA 1.5mg/L+KT1mg/L
4.4 初代培养物的建立
在25~26℃温度下,将剥取大小为0.2~0.3mm的茎尖接种在MS+KT 2mg/L+NAA 0.5mg/L(脱分化培养基)上的茎尖,经过 4~6 周的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13]。
4.5 芽分化和幼芽继代
将分化出的愈伤组织,接种于MS+KT 2mg/L+NAA 0.5mg/L(再分化培养基),在室温25~26℃度下,经过4~5周的光培养后,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分化出丛生芽,经过第二代继代培养,丛生芽的分化数量不断增加[13]。
4.6 生根培养
当试管苗长至2~5cm时,及时地将丛芽切割成单株接种在MS+NAA 1.5mg/L+KT1mg/L(生根培养基)上,经过 30~40d 的壮苗生根培养后,根长达到2~3cm时,准备炼苗移栽[13]。
4.7 炼苗移栽
把长达2~3cm的根在自然光照和28~30℃的温度条件下炼苗25d左右,当苗高7~10cm有4~5条白色长根时,从瓶内取出洗净培养基,然后移栽至大棚盛有熟土+腐熟有机肥(2:1)的营养杯种植。此时棚内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80%,棚顶覆盖遮阳网。1个月后,植株高达10~15cm时,揭开棚顶遮阳网炼苗1周,然后直接进行大田种植[14]。
4.8 大田准备和移栽
选择平坦、肥沃的土地,要求土壤湿润,不积水,开好排水沟。田块经两犁两耙后平整土地,然后按东西向挖深沟,沟深30cm,沟底宽30cm,畦高60cm,沟与沟之间约30cm。挖好沟后先在沟内覆一层熟土约10cm,将农家肥与复合肥混合放在熟土上面,再覆上一层熟土,然后把生姜组培苗去掉营养袋种入沟内。株距20-25cm,密度6000~7000/667m2。种好后浇定根水。基肥施农家肥2500kg/667m2,复合肥50kg/667m2、两者混合施人沟底[15]。
4.9 田间管理
组培苗种植后1周开始长出新根,视墒情适当浇水。第一次追腐熟粪水 500-750kg/667m2,或尿素 4-5kg/667m2、对水 250kg/667m2。6~7月份生姜组培苗苗高30cm、有1~2个分枝时施第一次壮苗肥(复合肥75kg/667m2)。8月份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期,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量大,追施长效完全肥,混适量速效肥(花生麸肥75kg/667m2,复合肥10kg/667m2),偏重施磷、钾肥,可以促进根茎肥大,减少病害。生姜喜湿润,忌水。在生姜组培苗定植约20d后结合松土除草培土。生姜苗封行后不宜中耕。11~12月份为生姜的收获期,选择晴天收获生姜,收获后的生姜放在屋内阴凉处晾干,然后贮藏,作为第二原种备用,或上市销售[15]。
5 生姜组培苗的市场前景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限制病毒在植物分生组织的扩散速度,快速繁殖脱毒脱菌种苗,能克服种性退化,提高抗逆生疏,有效防治植物病毒病。目前经实践统计证明,生姜的组培苗当年种植当年收获,平均产量约2900kg/667m2,比普通姜增产10%。第二年用组培生姜原种种植,平均产量可达4200kg/667m2,比普通姜增产约30%。组培姜单重增大,均匀整齐,皮色光亮,色泽鲜黄,质量好,辣味浓,商品性好,市场销路好[15]。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张虹,罗鹏.四川几种常见五味子的核型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177-180.
[3]王教义.姜脱毒组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9(6):7-9.
[4]高山林,卞云云,陈伯君.生姜组织培养脱病毒、快繁和高产栽培[J].中国蔬菜,1999(3):40-41.
[5]张秀清,王春英,刘玉敬,等.莱芜片姜生长点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3):192-193.
[6]黄菊辉.生姜种质资源的离体繁殖和保存[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2):24-30.
[7]潘学峰,李绍良,符明.生姜茎尖离体培养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1):59-63.
[8]李承永,盖树鹏,王玉华.莱芜生姜根状茎再生植株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2(1):16-17.
[9]徐燕,李忠幸,聂华林.生姜组织培养研究[J].长江蔬菜,2002.
[10]唐玉明,李兴莲,任道群,等.不同方法处理对生姜组织培养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4):116-118.
[11]张玲,马林,李卫锋.生姜组织培养的快繁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2):173-175.
[12]赵德婉,徐坤,艾希珍.生姜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13]雷开荣.生姜组织培养中增殖与生根同步培养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2006(5):33-34.
[14]宣朴,郭元林,岳春芳,等.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4):484-486.
[15]杭玲,黄卓忠,江文,等.生姜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6: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