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英人汉语语法研究著作述评
2014-08-15莫兴伟
莫兴伟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外国语系,四川 峨眉山614202)
1 英人四部有代表性的汉语语法著作
1.1 马士曼(John Marshman)著《中国言法》(Elementsof ChineseGrammar)
1814年,马士曼在塞兰坡Serampore出版《中国言法》一书。马氏在该书的序言中首先说明了写作缘起——一直就难以舍弃的了解中华帝国的历史及语言的愿望因自己于1799年到达距离中国不远的印度时越发强烈,而铭宁(Thomas Manning)与罗德里格斯(P.Rodrigues)等人的鼓励则进一步刺激了自己早已有之的研究汉语语法的冲动。接着,他列举了著书过程中的不利条件:因一直在印度布道而从未到过中国、缺少汉语老师和翻译词典、无法掌握足够的来自中国国内的研究资料,不敢完全相信欧洲学者巴耶(Theophilus Siegfried Bayer)、傅尔蒙(étienne Fourmont)等人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述。即便如此,他认为自己还是倾尽了全力—全书所引用的五百多个例子大都来自不同作者、不同语体的经典作品,时间跨度更是长达三千多年。该著的词法部分对词的构成方式、类别和词形变化进行了分析,句法部分通过提出后置词、助词等概念,阐释量词、虚词、词序、作诗法、特殊单句形式等汉语要素,对名词性短语和特殊句式两级语法单位进行探讨。
1.2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通用汉言之法》(AGrammarofthe Chinese Language)
马礼逊在1811年写成并于1815年在塞兰坡出版了《通用汉言之法》。在该书的序言中,马礼逊明确说明其撰述该著的目的是给学习中文的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帮助,这一点在后面的具体内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文拼音表、声调练习表、音节表、汉字的结构部首表、名词和数词表等大量表格的出现让西人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汉语词汇的欧洲拼字法、汉字的书写方法以及标点法的讲述使学习者获得了理论和原则的指引;在将汉语词汇整体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的基础上,再将代词具化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表示代词、关系代词、个别代词、不定代词,并就名词的数、性、格以及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与最高级进行探讨的安排让学习者对数量众多的汉语词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3 艾约瑟(Joseph Edkins)著《上海方言口语语法》(AGrammar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1853年,艾约瑟出版了《上海方言口语语法》。该著的词法部分对词的构成方式、类别和词形变化进行了分析,句法部分就短语(内部结构、层次、语义指向)和句子(成分、类别、词序以及扩展方式)这两级语法单位及其韵律特点进行了探讨。此外,该著还对动词的时和体、量词的类别、虚词、词序、韵律与语法的相互作用、特殊的单句形式等可展现汉语独特性的语法现象进行了解析,并针对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如量词、句法变换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艾氏还在1869年推出了最早的上海方言词典——《上海方言词汇》(A Vocabulary of the Shanghai Dialect),作为对《语法》一书的补充。
1.4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的《语言自迩集》(Yuyen tzu erh chi)
威妥玛于1867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系统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话音系。该著包括序、凡例、学习指南备忘录、八大章节及附表等内容,其中的八章依次为:“发音”(介绍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送气音,并附音节总表)、“部首”(设部首总表及三个部首测验表并附答案)、“散语”(谈中国的度量衡)、“问答”、“谈论”、“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声调练习”(有关于声调影响韵母的条件的注释,以及燕山平仄编与声调的练习)、“词类”——提及名词与冠词、汉话的量词、数(单数与复数)、格、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代词、动词(情态、时态和语态)、副词(表时间、处所、数量、程度)、介词、连词、叹词。附录部分有北京话音节表和字音表。从以上内容安排可知,它既是西人学习语音、汉字、语汇、阅读的课本,又因为有1500多条为学习者提供有关中国的语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注释,以及对“北京音600年来一直是中国官话正音”这一“定论”的质疑和探讨而堪称一部汉语语法著述。
2 英人汉语语法著作的特点及规律
这一时期的英人汉语语法著作在编排上大都采用分章划节、由简入繁的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多涉及声调、词类、句子以及变位、变格、句式,喜欢从拉丁语法理论的角度来解读汉语语法。
就研究目的而言,此类语法书目的编撰都是为了方便日后来华的西人(特别是英人)学习汉语,进而帮助其顺利实现在中国布道,与中国政府、仕绅、百姓进行至少是语言方面的交流的目标,正因如此,这些著作不仅有完善的语言理论架构,还以鲜活的语料兼顾了存在较大差异的官话与方言、口语与文言,具备了极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它也表明西人汉语语法专著的编撰已努力朝语法研究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方向迈进。
从研究方法来看,此类著作大都采用了将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关注汉语不同于世界其他语言的民族性和与世界其他语言共有的普遍性,比如说马士曼的作品即通过将汉语同梵语、英语等语言进行比较,发现了汉语语法依靠的都是“位置”,而非其他语言的“屈折”,而艾约瑟的《口语语法》也进行过将多语种、多方言进行对比分析的尝试。
从研究内容来看,此类著作既重视对理论的提炼,也注意将汉字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其描述方言与官话、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差异的做法也表明它们并不仅限于对纯语法,特别是文言语法的研究;其探讨的范围涵盖包括语音、词汇、文字、修辞等几乎所有的汉语汉字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完善了分别在16世纪及18世纪初由瓦罗、马若瑟等人建立的实用汉语语法教学体系汉语和口语语法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著述已基本勾勒出汉语文言或口语语法的面貌,但刻意寻找汉语的性、数、格等形态,重点探讨词形变化和从句、并列句的做法仍表明它落入了西方传统语法体系的窠臼,而对部分词类划分有误(如对代词、副词等词类的再分类不够科学,将名词性短语当作复合词),对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法单位的划分不明确,对句法的论述仍然以词类为纲、对句子成分的分析不够、没有划分句子的类型等做法,均暴露了那些未亲身到中国现实社会里面来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学者(如马士曼),以及那些在骨子里就有“拉丁远胜汉语,字母优于象形”这一文化沙文主义的汉学家们的不足。
[1]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