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8-15申加强
张 娟 申加强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是校企合作,它不仅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1]。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是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只有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以及模式问题,职业教育才能够更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1 我校校企合作现状
我校起建于1987年,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实践之后,现在正逐步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实践证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且这个条件对于我校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效果评价、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教学内容更新等等。我校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高职教育兴衰成败,都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成功有很大关系。我校“校企合作”工作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健康发展的瓶颈。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典范,比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透漏着百年研究历史优势和特点。目前世界上一致公认的最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是德国的“双元制”[2]。这种教育模式实质是以企业、学校为主体所实施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安排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2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意义
2.1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制度的创新
首先,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在重点在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的同时,强调技能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次,校企合作体现了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它是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主动适应企业,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服务的一种合作形式。
再次,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它的培养制度来自于实践,而且具有可行性。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企业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而企业不仅需要这些学以致用的人才,还需要学校为其提升在岗人员的工作技能。
2.2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是衡量一个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校企合作做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事实证明它是科学的、有用的[3-4]。因为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高技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相对于与很多院校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它又是成功的。
3 校企合作下我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基于课程导入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在校学到的基本训练、理论知识和在企业的一些工作经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开放式教育模式。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市场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利用共同的资源进行教学,学校在师资、办学条件、技术培训等与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并进行深度合作。
(3)“2+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在三年的高校学习中,大一大二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大三一年在企业以顶岗的方式,代替在学校学习专业课部分,并在企业实习期间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3.2 基于企业管理模式导入的人才培养模式
(1)由合作企业共建企业化班级,在班级学生中设岗,定人、定责、定“薪”,在日常管理上采用公司制管理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置入职业化课程,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
(2)基于项目运营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不论项目的长短、大小,都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校企项目合作不仅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普适性,它是“做中学,学中做”的具体体现。
(3)基于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有针对性的生成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以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第一线的运作情况,学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内涵、形式以及具体要求。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图变求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1]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9-20.
[2]严俊杰,汤忠义,段慧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1):141-142.
[3]龙卫平.浅谈职业学校的班级企业化管理[J].广东教育,2012(4):13-14.
[4]周华玲.试析在技校班级中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13(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