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生态失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2014-08-15王一哲
叶 云 王一哲
(1.景德镇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江西 景德镇333000;2.景德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景德镇333000)
1 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失衡表现
在网络文化环境中,信息量十分丰富且图文、声像一应俱全,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几乎所有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和科技。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了网络文化环境生态失衡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网络语言无章可循、网络游戏暴力残忍、网络色情图片或影像随处可见、有害甚至是反动的信息蔓延泛滥。这些不健康或反科学的信息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社会经历尚浅的青年学生来说更容易在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前迷失自己。
2 网络文化生态失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1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与传统语言习惯相区别的语言形式,由于它简洁、生动并贴近生活,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从最开始的“886”(拜拜了)、“东东”(东西)、“恐龙”(长得很丑的女性,有很强的冒犯性)、“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为数不多的网络语言,到如今已发展到成千上万个词汇。如“酱紫”(这样子)、”杯具”(悲剧)、“童鞋”(同学)、“灰机”(飞机)、“稀饭”(喜欢)、“5366”(我想聊聊)、“1234567”(你是我的未婚妻)、“:-)”(微笑)、“:-X”(闭嘴)、“SJB”(神经病)、“O”(哦)、“BD”(百度)等等。其类型有“翻译型”、“数字型”、“符号型”“字母型”,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但不难发现,在方便简洁的同时,有很多超越常规的语法,汉字使用极不规范、错别字现象严重。加之汉字、英语、数字还有符号等混杂,语序表达没有规则限制。这些不伦不类的表达方式已经让很多青年学生失去了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长此以往大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都会呈现下降趋势。
2.2 网络游戏
近年来,大学生因玩网络游戏上瘾致使学习成绩不合格被开除以及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层出不穷。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费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课外用于自学、体育锻炼的时间几乎没有,有的甚至连正常课堂学习也保证不了,以至于考试经常出现挂科现象。加上许多网络游戏里有大量暴力的内容,大学生在进行“紧张激烈”的搏杀时,收获着残忍的乐趣,一进入角色就不分善恶地开始保命和杀人,整天驰骋于血腥、暴虐的场景中。大学生长久沉迷于此,会使他们形成一种相应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示范,从而失去应有的道德理性和法制理性,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用暴力解决。
2.3 网络色情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当我们浏览网页时,总是会自动弹出一些小窗口,里面充斥着内容低俗的图片和文字,吸引着网民点击浏览。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蔕姆莱贝教授的研究表明,因特网中的非学术性信息大约有47%的内容都或多或少掺杂着色情信息。虽然法律已经明确禁止并关闭了大量的色情网站,但目前还不能有效制止色情信息的传播。大学生们正处在特殊的生理阶段,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去寻找现实生活或主流媒体中难以了解的奇艳图片、色情信息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网络宽松的环境会使得大学生做出一些不法或不当的性行为,尤其是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4 网络信息
网络上的内容具有共享性,学生们可以从中选择所需的信息。这无疑给学习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也容易使大学生对学习由自主思考变为被动接受甚至模仿、剽窃。很多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都是把几篇文章拼凑在一起或直接抄袭;完成课堂、课后作业,甚至是期末考试时,学生们习惯性的拿出手机进行“百度”,这种现象已成为校园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2.5 网络交际
“网络婚姻”,一场游戏一场梦。有个真实的案例:武昌某高校的一名在读大三女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男网友,并在网上“结婚”,建立了“小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每天,两人用温馨的文字和图片“共筑”爱巢。“家”里不但有时尚的装饰,还有三顿饭的菜谱。不料“老公”、“儿子”突然“离世”,悲痛的女大学生竟因此不能自拔,患上了抑郁症。网络能构建人们憧憬的童话生活,但梦醒之后,一切将跌落现实。长期处于这样虚拟的环境中,会导致大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定位。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几乎可以包揽人们的衣食住行。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非常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长此以往容易对现实世界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减少在现实中与人的交往,甚者可能变得孤僻、忧郁、自闭。
3 策略研究
3.1 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对现行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具体界定公民个人隐私的范围,明确界定网站的监管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督促网站的管理者对侵权行为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对于在网上散播虚假信息、传播含有淫秽、暴力等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音频资料等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3.2 学校层面
3.2.1 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制定出台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强校园网和局域网的管理,注册登记采取实名制度。构筑“防火墙”,封堵不良信息。同时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将优秀教学资源在网上公布,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等手段让学生了解该资源的使用方法。把重要的学习信息放在首页醒目的位置,注重相关学习资源链接的建立,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
3.2.2 建立和培养一支思政教育队伍
高校要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觉悟和网络业务水平比较高并且熟悉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人员应当既包括网络技术高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又包括网络教育专家和心理咨询医生。他们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勇于创新,把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融合在校园网中,寓教于乐。
3.2.3 提升专业课教师网络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很多学生上网都是以娱乐为主,进行网络学习的人并不多。此时,专业课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而教师自身的网络教学意识和能力水平又将直接制约着他的网络教学效果的发挥。首先,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的“灌输”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更新为实施寓教于乐“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进修、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方式来培养教师利用网络组织教学的能力和发布网络教学资源的技能。
3.3 个人层面
3.3.1 大学生应逐步完善自身良好的网络心理素养
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热爱上网是正常的表现。但无论是网络游戏还是网络交际,大学生们都应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能力。正确处理现实交往和网络交往的关系,有意识地在网络交往中进行自我防范,提高安全意识,主动接受社会规范,抵制不良信息和行为。
3.3.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学习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不受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学生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社会性交互功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虚拟的协作学习环境中进行交流,以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BS、博客、微信、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了使用多种信息资源的权利,也为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文化提供了平台。
[1]商懿秀.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陈佳.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10.
[3]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4]于颖,谢仕兴.高校网络文化生态:意蕴解析与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