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凝聚新的发展力量
2014-08-15王忠禹
■ 王忠禹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凝聚新的发展力量
■ 王忠禹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发展理念、创新意识、现代化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和道德诚信等,既是企业软实力,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当前,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依靠群众,凝聚人心,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只有创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忧的态势,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领域存在多种风险隐忧,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企业破解运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一是以创新的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革求变的创新精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的道路。青岛海尔集团创造性地提出“自主经营体”的经营理念,并以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单合一”的双赢发展模式,使海尔集团成功地实现了由单一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开创性地提出“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出了积极贡献。适应新的形势,企业应当以创新的观念,努力实现由依靠投资拉动、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规模扩张发展,向依靠创新驱动、管理提升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二是以创新的意识推进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超出了国内市场需求,不仅造成大量产能闲置,而且导致企业陷入价格战,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产能过剩的行业既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行业,也有多晶硅、风电装备、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有创新的意识,注重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中国化工集团确立“老化工、新材料”发展战略,通过结构调整,将基础化工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确立为主业,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承担引领建材行业联合重组与结构调整的责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取得了积极效果。
三是以创新的思维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必须突出体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经营意识,以创新思维引导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三和文化”促进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全员创新、全面创新,推进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进程,为提高我国核电产业的国家竞争力做出了贡献。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以创新的思维促使企业的研发体系从传统模式到二维三维数字化信息化提升,再到精益研发,保证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飞机在航空母舰上成功地着舰起飞。企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设自主品牌,由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升级。
只有推进企业文化与管理融合才能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管理实践是企业文化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只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产品质量、品牌、服务等紧密融合,才能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加大企业文化融合力度。企业文化融合既包括母子公司之间的融合,也包括并购重组企业之间的融合。中国移动安徽公司按照集团提出的“有机融合、彰显共性、拓展内涵、体现特色”的母子公司文化建设原则,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在与集团文化的有效融合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是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跨文化、跨区域的文化融合。新兴际华集团将文化融合与战略规划、业务调整等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做到集团兼并重组到哪里,集团文化就延伸到哪里,使重组企业实现了平稳过渡。中海油东南亚公司构建了跨文化融合的管理机制,在与印尼等国家的合作中,恪守企业公民责任,实现与当地社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集团管控和成功的并购重组,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融合,在相融共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融合模式,为企业实现组织融合、制度融合和管理融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是注重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品牌是企业的识别标志和精神象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联想集团在品牌中融入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的文化理念,逐步扩大了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品牌注入“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的文化理念,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电信设备制造与服务企业。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并赋予品牌鲜明的文化内涵,使企业文化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品牌资源,打造出让消费者认可、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
三是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必须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据国家质检总局抽查,我国产品质量合格率已从2008年的84.5%,提高到2012年的89.8%。但是,我国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要解决质量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企业必须重视质量管理,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任务。中铁大桥局集团以“精雕细琢,百年品质”的质量理念,先后修建了近2000座桥梁,没有一座桥梁工程出现过垮塌等质量事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竞争力。
四是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财产损失再次敲响警钟。没有安全,何来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始终坚持把核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形成了完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人人都是一道屏障,人人都是最后一道屏障”的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地保障了核电安全稳定运营。开滦集团构建“六位一体”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管理体系,实施“六位一体”的载体推进,实现了安全文化建设整体功能的优化升级,企业安全生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安全无小事,人命大于天,企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只有突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近,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生态文化是尊重生态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文化,其核心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是构建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趋尖锐,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业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生态文化引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石化努力打造以“三个一”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即“只要是环境保护需要花的钱一分不少,凡是不符合环境保护的事一件不做,如果是污染和破坏环境带来的效益一分不要”,推动了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对国际贸易中日益复杂的绿色壁垒有充分准备,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有深入了解,努力拓展绿色发展的市场空间,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为尽快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企业必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鞍钢集团鲅鱼圈项目建立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和再利用系统,使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固体废弃物和化工副产品利用率达到100%。中电国际坚持高效清洁利用传统能源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双轮驱动”,通过“上大压小”、“发电优化”,促进传统能源优化升级;通过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减少利用标准煤500多万吨,减排污染物上千万吨。企业应当把生态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流程中,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完善企业生态文化管理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化,必须依靠严格的制度。宝钢集团积极践行生态文化理念,制定了企业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生态文化管理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企业在发展目标上,应当建立生态环保目标体系,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运营管理上,应当建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生产制造机制,使绿色环保覆盖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在绩效考核上,应当建立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和员工环保考核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在舆论导向上,应当大力宣传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只有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才能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企业建立良好商业信誉的前提。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而且需要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自身的道德约束。
一是把诚信经营作为企业立身之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诚信建设有了明显进展,神华集团、中国航油、大庆油田等一批讲诚信、重信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国家电网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注重诚信文化建设,把诚信融入经营理念,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领域的企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长,国无信不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持久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的支撑,更需要诚实守信经营,把诚信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以良好信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
二是把以人为本融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建设诚信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中信重工发扬焦裕禄精神,立足岗位讲诚信,以岗位诚信度考核促进诚信文化“落地生根”,建立了以岗位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体系。建设以人为本的诚信文化,应当把提高企业家和广大员工的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企业家必须重视道德素质提升,加强人格修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必须加强员工的诚信道德教育,使之提高职业素养,自觉遵守和践行诚信道德。
三是把诚信文化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诚信文化只有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行动。辽河油田确立了“诚信、合规、公平、公正”的经营理念,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执行、民主监督、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公司依法合规,诚信运营。中联重科秉持“诚信为本”的理念,构建企业诚信文化体系,形成了“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包容、共享、责任”的理念融入公司的全球化发展之中。诚信文化是理念,也是实践。企业只有把诚实守信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才能成为消费者、客户和社会信得过的企业。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企业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则是企业做强做优的引领和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希望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凝聚新的发展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