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中的路径分析

2014-08-15赵书昭

党史文苑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制公众价值观

赵书昭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吸收其它政治文化的优秀成分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政治文化。[1]p16其作为我国主导型政治文化,发挥着引领政治亚文化,整合各种政治力量,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公民等基本功能,特别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执政体制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是党领导国家政权、介入国家政权以及执掌国家政权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制度体系,它确定和规约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组织、民主党派和公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活动规则。[2]p17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一是政治文化内化于政治制度之中,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二是政治文化外化于政治制度之外,形成了政治制度运行的外在环境。[3]因此,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离不开政治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究竟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发挥作用,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旨在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更全面地明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拓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一、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从狭义来讲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1]p16本文认为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是通过政治理论来体现的,因此政治理论同样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成熟的政治理论可以为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国家政权、社会权力等各种权力结构的制度化安排。[4]p76党的执政体制的优化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涉及到党政体制、党内体制、党际体制和党群体制各方面的调整和完善,极具复杂性和艰巨性,亟待先进而成熟的政治理论进行支持。如此,就可以避免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通过政治理论的创新、指导和论证,可以降低政治成本和抵御潜在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的创新可以促进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获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之根本动力在于当前的执政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全局,甚至涉及到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每每涉及到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实质性工作进展时,容易造成谨慎有余、魄力不足、步子不大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理论准备不足,因此很容易造成实践工作停滞不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构建内在地包括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政治理论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还是其他政治体制机制的改革,均需要创新性理论为其开拓道路,扫清各种障碍。政治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打破以往思想和观念上的束缚,突破一些所谓的“禁区”,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进行理论上的“松绑”,为执政体制建设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为其迈出实质性步伐开辟道路。比如,我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就是对党的领导和决策的新要求,是党建理论的一大创新点,也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确立了直接目标,即只要符合“三执政”的原则,符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一切对执政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的方式都可以尝试。只有如此,党的执政建设才不会停留在口号上,才会真正地贯彻落实。同时,理论上的创新可以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更高的立意、更成熟的思路及更明确的发展方向,也会使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具体方式和路径更具创新性。

(二)政治理论可以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进行设计和指导。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牵涉到国家整个政治制度的构架,牵涉到党权、政权、公民权等各项权力的调整和定位,甚至涉及到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必须运用先进而成熟的政治理论对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确立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形成具体的工作思路,设计具体的环节和步骤,使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在科学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一是确保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避免发生重大的或不可挽回的失误;二是确保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在可控和可预测的范围内进行,并对细节上的失误具备及时纠错的能力。

(三)政治理论可以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进行研判和论证。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必须要保证方向上的正确性、设计上的科学性和实施中的高效性。因此,需要以先进而成熟的政治理论为工具,在对党权、政权和公民权的体制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判断和论证。研判和论证需要掌握原则和标准,即一切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证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为宏观标准,以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中观标准,以理顺党政关系、党内关系、党际关系和党群关系,保证政令畅通和施政的高效率为具体标准。在此基础上,要对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具体目标方向、具体步骤环节,具体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的研判和论证,保证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始终沿着科学的设计和预判的路线进行,保证建设过程环环相扣,稳步推进,通过小范围试点等措施充分预测和判断潜在的困难和风险,做好对抗风险和挑战的各种准备。

二、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合法性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的政治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政治价值观决定了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善恶”“优劣”及“利害”的评价和认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包括民主、公平、正义、和谐、集体主义及以人为本等基本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政治价值观是衡量和裁判政治制度,体制机制和政府施政行为与效果的标尺,是公众判断政府是否推行“善政”的重要依据。可见,政治价值观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运行和政府行政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指引和裁判的功能,并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合法性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政治价值观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义支持。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追求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就是要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党政、党内、党际和党群体制中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和环节。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因此提倡在党内、党际和党群关系中充分发扬民主,保证普通党员和基本群众的民主权利。由于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中必然要涉及到权力的分散和下放,这时党应该秉承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精髓,做到揽权而不滥权,惜权而不恋权,坦诚而自信地在党、政府和社会之间重新进行权力的调配。同时,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也体现了和谐的政治价值观,即要体现党政和谐、党内和谐、党际和谐、党群和谐,而和谐的内涵中自然包括公平正义。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不是为了弱化党的领导,相反是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党领导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此外,党的执政体制的建设和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也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综上所述,应该说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内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也只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使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初衷和效果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相符合,以此来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义支持。

(二)政治价值观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是指权力和权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公众对执政党和政府执政权力的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的先进性和正义性是构成政权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来源,而先进性和正义性恰恰浓缩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之中。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中民主、公平、正义、和谐及以人为本等基本内核皆可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合法性基础。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之初衷就是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先进性水平,进而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达到巩固执政地位和完成执政使命的最终目标。因此,评价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得失成败就要以其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标准。一是着眼于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立意、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以及发展方向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二是着眼于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三是着眼于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各阶段的实际成果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如能达到预期效果,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势必会倍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并最终获得成功。

三、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进行宣传动员并检验和发展建设成果

所谓政治文化社会化,即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范和公共政策影响等多种途径,使一种政治文化经过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的过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5]p66本文中的政治文化社会化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即通过教育和学习,宣传和动员等手段向全社会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念,使全党和全民普遍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可见,政治文化社会化在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等大局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如下:

(一)发挥教育和宣传,学习和动员的作用。政治文化社会化是靠党和政府来全力推动的,同时需要全体人民的充分参与和积极响应。其功能发挥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宣传和学习动员,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教育打造强大舆论场,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比如,教育并宣传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全党全民充分理解党中央进行执政体制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和基本群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与党中央的有关决策和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对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和内容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此为普及政治文化的良好契机。组织全党和全民对会议精神和内容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学习,特别对于主要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体,要保证学习效果,争取入脑入心,让全体党员和群众充分了解党的建设的意图、方案和具体实施的步骤环节。三是通过政治文化社会化提高全体党员和普通群众的政治素养,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将党中央和国家的主导型政治理论转化为广大公众的政治心理,鼓励公众广泛而有序地参与政治,增强公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公众管理国家事务,建言献策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公众的大局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共识,培养公众主人翁精神的责任感。这样,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才能够经过党中央决策、设计和推动以及全民参与、监督和评价反馈的双向打磨,最终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发挥检验和发展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成果的作用。政治文化社会化一方面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公众的积极参与作用。公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可以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并评价其实际效果。党的执政体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既需要党中央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整体把握,具体实施推动,试点运行等工作,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充分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公众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贯彻落实情况,尤其是监督和评价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众政治素质的提高,一些新兴的参政问政方式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比如微博问政的流行,网络反腐的火爆等等。这些新媒体手段使公众的监督和评价变得即时化,公开化,客观上也要求党和政府以同样的手段展开与公众的对话和沟通。党和政府要经常召集学者、党员干部和普通公众通过恳谈、讨论、民意调查或网络对话等手段及时收集公众对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反馈意见,保证公众对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监督和检验作用的有效性。如果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查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成快速纠错机制,既要使既得建设成果得以巩固又要不断扩大新成果,以推动党的执政体制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1]高建,乔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2]李军.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建设的历史经验[J].理论观察,2007(3).

[3]谢晓娟.政治文化:民主政府的制度环境与制度精神[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4]梁道刚.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的本质、结构和功能[J]. 科学社会主义,2010(5).

[5]陈义平.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J].政治学研究,2008(4).

猜你喜欢

体制公众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