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呼唤“知、仁、勇”的回归

2014-08-15李九龙

支部建设 2014年12期
关键词:勇者仁者君子

■李九龙

▸▸▸知者,是因为有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悟性;仁者,是因为已忘了个人的小忧;勇者,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人生信念。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春秋时期,孔子希望天下君子多一些,这样人民的生活才有可能好起来。孔子的理想是通过倡导修身、养性使更多的世人达到“君子”的境界,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人性的回归。孔子谦虚地感叹说:学问修养,合于君子的三个标准,我一件也没做到。孔子所讲的“知、仁、勇”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是孔子眼中的人生应该持有的价值观的三个方面。《中庸》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

“知”是指知识和智慧,一方面指个人在社会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另一方面又指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路。它也是认知事物和感知事物的境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知”的境界。

“仁”就是爱人和克己的意思。爱人就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爱心;克己就是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仁”还有自强的意思。只有自强以后才能帮助、施仁于其他人。

“勇”,是建立在“知、仁”基础上的。因为有智慧、有仁德,人生才无所畏惧;有勇敢之心,才能勇往直前。勇也并非单指勇敢,它也指坚持原则、坚持信念的勇气和决心。

孔子提倡并推崇的“知、仁、勇”,是成功者必备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三个境界。知者之所以没有疑惑,是因为他们通过学习有了认知事物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超越知识和聪明的智慧,更有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悟性。所以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就是这个境界的表现。仁者之所以没有忧虑和担忧,是因为他们胸怀天下、胸怀国家,志向高远、道德高尚,超越了物质的羁绊。忘了个人的小忧,勇者之所以没有恐惧,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人生信念,进而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这样,人生还有什么恐惧而言呢?

孔子的“知、仁、勇”对于当代中国人有着更为现实的教育意义。如今,一些人的人生目标发生了很大转变,以物质追求为主要价值体现的现实使其变得没有理想和信念。社会弥漫着急功近利、缺德少信、萎靡不振、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一切以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论英雄,完全摒弃了“知仁勇”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一些人追求所谓事业的成功,整日忙于交际应酬,书基本不读,知识匮乏,见识肤浅,谈不上智慧、感悟和境界;一些人缺乏责任心更缺乏爱心,为了私欲而处心积虑、蝇营狗苟;一些人为了物质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有的甚至置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于不顾,更谈不上施仁于社会、施仁于人民。也有些人最初的人生目标实现后,便失去理想和信念,没有了人生信条,没有了前行动力。在这个现实面前,孔子的“知、仁、勇”的确是这些人人生价值回归的最好的指路明灯。

“知、仁、勇”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该树立的人生价值观。如果领导干部拥有了“知、仁、勇”,并成为“知者、仁者、勇者”,那么他们就可能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拥护的人物。具备这三种境界的领导干部才可能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知、仁、勇”是党员领导干部自我修炼和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标准。

猜你喜欢

勇者仁者君子
他们都是“孤勇者”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仁者爱人
疫魔狂乱舞 勇者逆行急
君子无所争
仁者
勇者
有君子之道四焉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