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语教育教学法研究
2014-08-15赵鹏博
赵鹏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我国日语教育教学现状
我国日语教育因教学对象不同,在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置上都存在差异。初级、中级学习者从日语假名开始学习,教师要求学习者掌握日语基本词汇、短语、句型、句式;要求学习者能主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日语能力。初级、中级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日语对话,阅读文章。另一方面,职业性日语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基础词汇,还要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词汇、短语、句型,具有一定的口头翻译与书面翻译的能力。
大学中的日语教育在基础性教学之上,更注重引进教学理论,使学生的日语学习上升到理论高度。比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夏所提出的“综合·自然·反应”教学法。强调利用聆听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来带动读与写的能力。再如:“声音·语言·入门”理论,这一理论是对“综合·自然·反应”理论的延伸与扩展,该理论更细致的提出日语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步骤。首先,把培养学习者日语表达能力作为重心,日语学习者要经历五个学习阶段,阶段一:识别,给学习者播放一段适合其学习水平的语音,学习者在听的同时要尝试理解;阶段二:模仿,学习者要尽可能从发音、语气、语速、节奏、声调上模仿语音。阶段三:重复,要反反复复的进行发音训练。阶段四:改写,在对短文充分熟悉与理解的情况下,尝试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前提下改写。阶段五:考察,此阶段需要施教者从短文的内容、细节、结构三个角度对学习者提问。施教者在语言教学中采用恰当教学策略例如:结合正确的例句讲解语法规则,进行引导性的提问等。令学习者能够更加轻松、愉快、主动的接受并且掌握日语。随着《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阶段教学大纲》的出台,我国的日语教育更加具有计划性和步骤性。基础阶段教学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对象、课时、学时做出明确的规范与阐述。中高级阶段教学主要由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实习、成绩考核四部分构成。并且增设了日本理论语言学、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原著选读等必修及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我国的日语教育受到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日语教育在我国没有像英语教育一样被提起普遍重视。日语被归纳为小语种的范围,生源、优秀师资力量都较少,缺少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由于师资力量本身就较为缺乏,因此教师行业内缺少必要的良性竞争,教师的从业能力与素质无法与时俱进,参加日语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科研能力不足就无法科学地指导教学,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大学日语教育教学法创新性分析
(一)中日语言比较教学
对于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汉语与日语进行比较认知,从而加深对日语的理解,逐步学会用日语的思维模式进行交际。对待汉语与日语中的差异性表述方式要重点对待,可以多利用影片、图像等方式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二)情景再现教学
采用情景教学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者的热情,学习者需要充分利用到肢体语言和口语,日语水平能够得到综合运用。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教师往往不设定情景,或者只是局限在书上的情景,学习者的思维无法得到扩展。我们认为,最佳的情景设定是将自主权交到学习者手中,教师引导学习者在情景制作中考虑角色设定,敬语的使用问题,性别差异导致的语言使用差异等问题。
(三)直观解说、间接引导教学
教学者习惯于采取直观解释方式讲述词语、语法、句型、句式,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大量日语知识,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教师能在讲解一个简单的词语时做到举一反三,向学习者简单地介绍该词的来源、民族特性、文化背景,学习者就能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
(四)日本文学及文化教学
高等院校虽然开设日语课程,但是一旦脱离了课程就缺少必要的日语环境。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留学生资源,定时举办留学生与日语学习者以及日语兴趣爱好者的友好交流活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能展现日本文化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漫画,阅读日本原文文学作品等,不仅能拓宽学习者的眼界,更能培养日语语感。事实证明,通过文化输入进行语言培养比单纯的词汇语法教学方式更易被接受。
结语:大学日语教育中,无论是专业日语还是兴趣性选修日语,都需要达到使学生有阅读、翻译、写作和表达的能力的标准,而国内的日语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往往更加强调翻译与写作的能力,缺少日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当前,我国的日语教育只有转换教育模式,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1]李宜冰,日本教育的新思路——“个的文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2月
[2]刘建男;刘凤荣,浅析日语教育,科教文汇,2007年2月
[3]杨晨,中日两国日语教育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14年第5期
[4]冷丽敏,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中国外语,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