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①

2014-08-15甘昔林陈攀连虎虎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8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评价

甘昔林 陈攀 连虎虎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体育系 四川雅安 625014)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教育大学生如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又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四川省普通高校的传统评价方式已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纲要》要求成绩评价更综合、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展。作为现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成绩评价,是学校实现体育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是提高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四川省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也不够客观,仍然是以运动技术能力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应试化现象”和“竞技化现象”过于明显。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面前,这种评价的弊端和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的、综合的、客观的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并加强它的可操作性,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成绩评价体系。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与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收集CNKI数据库中有关在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两套不同的问卷,分别针对所调查的学生群体和体育教师群体。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其中,针对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1份,有效问卷454份,回收率为92.2%,有效率为90.8%;针对教师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有效问卷45份,回收率为94.0%,有效率为90.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再对所调查的10所高校的体育教学部实施的教学大纲和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等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1.2.3 访谈法

通过与多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及公体部负责人的交流,了解他们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意见及建议。

1.2.4 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电脑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并分析,以获取相关数据,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行四川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

2.1.1 评价形式单一,缺乏经常性

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学生参与评价为辅,根据对四川省10所高校的调查所知,对学生参与评价的比例只占总成绩的10%,而运动技术专项的测试成绩占40%~70%。又因为学生年级的不同,参与评价的因素还有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质健康测试以及不同的理论考试等等。运动技术考试内容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项目的技术、技能,以学生掌握程度的高低给予达标和技评的分数。运动技术专项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及非智力因素,过分注重达标成绩,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应试参与现象明显。在总成绩中比重占第二位的是理论考试,在所调查的10所高校中,理论考试分值均占20%。但是就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2.3%的学生提出,体育理论考试只是象征性的作业式考试和偶尔的开卷考试。几十年来“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学生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单薄,导致学生在课外和以后的体育活动中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参与评价(出勤)只占10%,更是让学生为分而上课,在体育课的参与过程中缺失积极性。在调查现状看来,贯穿整个学期体育课评价的就只有对出勤的考核,而运动技术的评价往往是期末测试的一锤子买卖,缺乏综合性评价的经常性。

2.1.2 评价标准统一化,缺乏“因人而异”

素质教育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分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分。这种方式看起来公正公平,但忽视了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差异性。而学生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下获得的运动能力以及后天的饮食、劳动负荷等一系列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决定着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统一标准的评分方式,不能良好的发挥鼓励和督促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应该发挥地大部分作用是检查平时学习,而不是运动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统一标准量化,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统一的。

2.1.3 评价的思想观念陈旧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各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中,占最大比重的仍然是以竞技体育的方法,统一的标准考核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情感体验等等。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害怕体育课考试”的现象。学生的参与只是围绕考试的项目转,虽然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某一部分运动技术,仅此而已,却不能论证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及更高级的心理过程,这种简单化了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育大大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 结论与建议

3.1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成绩要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几个领域综合性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

3.1.1 经常性评价与最终性评价相结合

普通高校对学生公共体育课的成绩评价应该经常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成绩给予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过程进行评价。经常性评价应该将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平时表现、参与热情等因素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并且将这些评价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看到自己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参与体育课的状态。教师也应该根据评价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以便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起来提高体育课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接下来的课程和不断进步。调查问卷显示,四川省普遍高校公体课教师都认为终结性评价简单易行,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对参与过程进行经常性评价不易操作,且难度较大。这一观念必须转换,只有增加经常性评价的比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学习的考核应该对原来很少的作业式考核和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转变。体育理论知识作为公共体育课传授运动技能的基础和学生课后指导自己进行科学锻炼的基础,应该贯穿整个课程的教育教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考核过程,经常性的作业和闭卷考试势在必行。因此,未来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应从单一的最终性评价转变为最终性评价和经常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1.2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客观评价主要是指按照统一标准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进行测量,而主观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参与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等。因为学生的社会适应目标也是成绩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客观评价的功能在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而主观评价恰好可以补充这一点。此外,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不仅是被评价者,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之一,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和程度有所了解。因此,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评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最终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目标以及高校公体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制定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衡量学生三维健康为主的评价体系,从而完善地对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改善程度做出综合性地评价。

3.1.3 评价过程注重“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思想必须从始至终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评价。四川省高校公体课成绩评价应该重新调整各项考评内容的比例,而且应该注重因人而异,充分体现人性化,尽量避免以相同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例如,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课时并不认真,但是由于先天优势,拥有极强的运动能力,也能取得好成绩,学生自己参与体育课的热情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有的学生非常认真地上体育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先天身体素质较弱,始终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最终却被视为“不及格者”,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这种评价忽视了“因人而异”的因素,他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进心和自尊心,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

现在在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分模式中,受到大家肯定的是:绝对成绩+相对成绩+非智力因素成绩=最终成绩。绝对成绩是指在公体课期末时进行的最终测试,它是对运动技术水平和体育理论的考试,这一方面只重视结果,并且作为比重中较大的一部分列入总成绩的范畴。相对成绩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步幅度的评分,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评分标准化、全面化、人性化,所以应该适当调高这一部分分数的比例,这种评定应该从初期、期中、期末以及更多阶段性的测试,并且保存这些数据,后期的成绩减去前一期的成绩,所获得的数据称为进步成绩。相对成绩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成绩应该包括学生上课时的意志、品质、态度、精神等方面。这一成绩需要师生相互进行,并且客观的进行评价。非智力因素成绩可以充分体现出评分的合理性、客观性及动态评分的优越性,它作为人性化思想的体现,在四川省未来的高校公体课中应该提高其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并进行推广。

总之,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异,将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中心转向对教学项目参与程度和综合性体育认知能力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参与锻炼、享受运动的快乐,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才能客观的发挥它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3.1.4 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针对普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最终教育目的来说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并不是竞技体育中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而传统的公体课成绩评价往往是以“量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量化”考核过于单一地强调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量化指标,这种考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体制有所提高,但对于普遍学生来说,也会产生部分消极的影响,因为不同学生的先天运动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水平高,有的弱一点,因此,对成绩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量化成绩上,而应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这才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基础。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自我构建身心健康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在四川省普通高校公体课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认识,努力构建一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教育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综合性地发展。

[1]史立峰.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构建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6):107-109.

[2]王智慧.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成绩评定模式的创新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7):91-94.

[3]董声.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成绩评价演变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22-23.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11):88.

[5]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29.

[6]董玉福.体育课发展性成绩评价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0(4):81-83.

[7]张磊,方小华.重构生态和谐的学校体育课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3(2):104-107.

[8]陈凤英,冯岩,刘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85-88.

[9]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4-257.

[10]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9-131.

[11]沈娟.四川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

[12]李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J].运城学院学报,2010(2):66-67.

[13]钟勇为.再论大学模糊型课程管理[J].中国电子教育,2008.

[14]周义义.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7(9):95-96.

[15]张铁明,谭延敏.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17-118.

[16]薛文敏,董晓起.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10-111.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体育课评价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体育课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