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育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模式的研究①
2014-08-15苏欣
苏欣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 浙江杭州 310018)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为职业人培养目标提供积极服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体育教育是学生情感和素养的真实流露和实践感化载体。在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课余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及体育社团等诸多环节的工作,都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潜在和现实载体。通过体育教育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及发展后劲,是高职体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之举。
1 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养成现状
1.1 高职教育显现的矛盾——学用脱节
随着近几年招生政策改革和扩招,高职院校生源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没有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与毅力不足,许多毕业生仍存在爱岗敬业不足、意志品质薄弱、工作倦怠、人际沟通技巧缺乏、团队意识欠缺等职业素质缺陷,没有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规范。
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企业用人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标准。调查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而其次才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在聘用高职生的关注点是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所以,研究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成为职业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1.2 体育教育改革的困惑
现阶段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改革,多为围绕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关于体育教学以外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创新实践研究匮乏。其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学校支持等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发展,也滞后了全方位发展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有效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横向发展,职业素质养成则是纵向深入,高职体育教育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对体育教育改革终极目标的提出,构建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养成模式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价值。
2 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质养成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2.1 有利于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对于体育教育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与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体艺[2007]14号)中均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由此观之,高职体育的价值显现于健康性、职业性和文化性,其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养成是高职体育职业性的重要表现。
2.2 体育活动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机理
体育课内外活动是一种校园中特定的文化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体育活动的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从感性的体验开始中形成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所以,校园体育活动的形成、发展及变化,是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和发展相适应。
体育活动的体现于体育课内、外教育教学两个方面。通过认识体育,了解身体运动和生命的必然规律,从而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直至影响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营造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性质和功能,可为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
3 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模式的研究
3.1 职业素质养成的核心要素构成
3.1.1 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与锻炼习惯养成
以课余体育锻炼考勤、体育课堂教学考勤以及课余体育锻炼、运动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杯系列比赛等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经常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为平台,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提供有利支持。
3.1.2 职业岗位核心素质
根据专业岗位的职业工作特征和服务特征,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同时,需要通过特殊身体素质练习,提高工作耐力、腰背肌肉力量和心肺机能。同时,利用野外生存、自我保健、应急救生与防身防卫技能学习,培养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3.1.3 职业岗位非智力核心能力
素质拓展主要利用室内或场地开展以团队、个人形式的拓展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并期望产生积极的、持续的后效应。
3.1.4 运动休闲技能与身心健康
根据岗位的工作特征和活动方式,休闲体育将成为职业人未来主导性的体育活动,通过学习休闲体育基础知识和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运动、体育舞蹈(社交舞)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基本掌握休闲体育的核心技能,为未来职业人激发锻炼参与热情,提升锻炼效果,引领生活方式作积极的保障作用。
3.2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框架构建——以民航空中乘务专业为例
基于以上高职体育教育中核心要素的构成,构建职业素质养成模式,包括课内职业实用体育教学课程的制定,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功能的开拓以及校外社会服务团队的培养三方面。
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高职体育教育中,其主要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体育特点,分为课内、课外体育课程。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也可按岗位需求,增加其它教学内容,本文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例。根据民航乘务职业“站立型”工作特征和“文明形象”服务特征,课内教学结合专业与岗位特点,以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职业素养能力为目的,所以,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可以由不同模块内容组成,如职业体能、防身防卫、实用游泳、休闲体育、形体礼仪等。
职业体能与保健按摩课重点培养学生一般耐力素质、抗疲劳能力、抗晕旋能力、身体平衡能力、肢体反应敏捷性与应急能力;了解职业工作疲劳状态下积极性休息的基本保健按摩技术与应急状态下的急救常识。防身防卫课重点传授防身防卫的基本技术与技能,重点发展腰背肌肉力量,培养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实用游泳与水上救护课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路径,使学生能基本学会实用游泳技术,掌握水上救护常识与救护技术;重点发展心肺机能、身体协调素质、腰背肌肉力量与一般耐力素质。休闲体育培养学生体育舞蹈(社交舞)的运动基本技术和技能,重点发展手腕灵巧性和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能力、腰背肌肉力量,培养协作精神、意志力、竞争能力和抗挫能力。
职业岗位非智力核心能力的培养,素质拓展课利用室内或场地开展以团队、个人形式的拓展活动,主要由拓展训练教学完成,采取室内场地或室外基地开展素质拓展途径,培养职业人需要的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
在课外体育课堂中,以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以及运动队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开展素质养成教育。导师制的组织方式,帮助和提升体育爱好者的运动体验,组织校内联赛、校企联赛等,积极推进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分享和利用良好的体育氛围,吸引和迁移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激发职业素质自我养成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模式的构建,包括课内职业实用体育教学课程的制定,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功能的开拓以及校外社会服务团队的培养三方面。以体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创新教学模式,为构建高职体育大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提升了高职体育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是现代高职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体育教育手段,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能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丰富高职体育教育的内涵建设。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1).
[2]刘明星,曾萍.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分析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163-164.
[3]胡振浩.职业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趋向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5]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