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的基石
2014-08-15洪浩
洪浩
梁启超言:“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约有三亿青少年,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小学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推广,既能增强青少年体质,又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必须将中小学作为重要阵地。
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并不乐观。剖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什么。建国后,在泛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影响下,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也以套路为主,其目的是培养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武术的防身与教育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各类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武术内容多是沿袭上世纪中期创编的套路内容。教材内容不仅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而且内容之间缺乏科学的层次衔接,存在着简单重复的现象。改革开放后,虽然推出了散打运动,但套路和散打之间缺乏联系,武术“练打一体”的传统特色未能得到体现。二是如何教。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等功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仅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化学习,忽视对学生防身技能的培养与武术文化内涵的讲授,造成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丰富多样、有机联系的武术攻防内容学生难以接触,达不到防身自卫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三是谁来教。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专业武术教师严重不足,武术课多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期间学习过武术,但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尚存困难,毕业后从事教学更是望而却步。新课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体育教师不愿选择上难教又累的武术课,更有甚者,一些武术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也放弃了本专业而去教省时省劲的球类课。
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引入,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破解难题的良方。第一,《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编写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教程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群体,以“打、踢、拿、靠、摔”五种技术元素作为六段技术内容的核心,同时每段内容都有单练、对打和拆招三种运动形态,充分体现了武术“练打结合”的传统特色。段级内容与学段进行了科学设计,小学一、二、三年级分别学习趣味武术(段前级)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内容,小学三、四、五年级分别学习一段的单练、对打与拆招,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学习二段的单练、对打与拆招,高中一、二、三年级分别学习三段的单练、对打与拆招,实现了段级标准与学段层次的有机衔接,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系统性的难题。第二,《<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解决了如何教的问题。课题研究所提出的体育运动共性教学法、武术攻防特色教学法、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法三大类,每类教学方法又分别包括三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一创新研究成果解决了武术教学多年来缺乏自身教法体系的不足。第三,武术段位制师资培训初步解决了谁来教的问题。自2009年《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问世以来,中国武术协会每年都要举办了不同层次的武术师资培训班,为段位制在中小学的推广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颁布,为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动力。《规划》明确提出,以武术段位制进入中小学为重点,强调武术段位制进入学校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段级标准。小学三年级以下普及趣味武术(段前级),小学三年级以上至初中和高中,依次普及武术段位制一段、二段、三段,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要求将武术段位制考试项目纳入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纳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考单招考试内容。
武术段位制进入中小学,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体育与教育管理部门要达成共识,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携手社会各界,巩固青少年武术教育这一重要阵地,为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