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研究
2014-08-15和慧超
杨 光 和慧超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我国就提出了将武术列为体操科。1920年,成立了北京体育学校,体操、童子军、武术、田径、柔道五科被列为术科科目。1931年,张之江创设一所武术专科学校即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这表明自古以来我国武术与学校教育就是紧密相连的。武术是人们经过长期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社会实践,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起源于古代狩猎,以及战争,它赋予人们英勇搏斗的防卫技术能力和宝贵的经验,使人们能够掌握自我防卫的技能,在长期的生活和激烈的争斗中存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武术发展成为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和谐,注重统一,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体育项目。武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武术健身操的开展就有了非常良好的群众发展基础。武术界流传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谚语。“练拳不练功”所说的功是指童子功和基本功。面对人们长期以来对武术的偏见认识,例如武术是一项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学习武术会对中小学生们造成不良的身体负担;武术等同于以暴制暴;武术是一项难学难练的运动项目等等。这都成为后备力量的中小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巨大阻碍力。武术健身操的创始则解决了中小学生学习武术困难的问题,也进一步具体了学生们学习的内容和标准。武术健身操简单易学,比较适合中小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塑造学生的体型和阳光心态,培养民族精神。本文通过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研究,着重阐述了对健身操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提高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兴趣,对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与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提供理论依据。
1 武术健身操的创始及其特点
1.1 武术健身操的创始
国家武术研究院在2005年对全国范围内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表明仅有百分之三十的学校开设武术课,百分之七十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但未增加武术课的内容,反而极大强度的削减武术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跆拳道、合气道、柔道等国外武技项目。调查中还表明中小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武打电影、电视剧等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来认识和了解武术,广大学生受电视媒体以及虚幻小说的影响,致使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武术形成极大反差,武术的教育观念深深的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基于此,改革武术的教学内容形势十分紧迫。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小军主任曾表示,在大课间做广播操是我国中小学校学生天天坚持、全体参与的体育锻炼形式。依托广大学生熟悉并认同的这一课间活动方式,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武术研究院决定联合创编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这一套操的科研实验团队和动作创编团队分别从生理学和社会学进行了实验和调查研究,对中小学生的身体承受力,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小学和中学创编了两套武术健身操:小学组两套,即《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中学组即《英雄少年》和《功夫青春》,供各个学校选择使用,其中《功夫青春》以单练和对练两种形式呈现。
1.2 武术健身操的特点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是以中华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主要表现形式,弘扬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传承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丰富中小学生大课间操内容、增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形式。武术健身操以武术动作为主要素材,在起势、收势将中国传统的养生动作加入其中。由于武术健身操徒手动作,采取“打、踢、拿、靠、摔”五类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武术健身操的运动特点,其基本运动风格主要以长拳运动韵律为主,对所选用的其他多个拳种及养生动作,动作幅度有所放大,动作的节奏也有所强大。通过文献法,观察法研究认为武术健身操有以下几大特点:(1)武术健身操不同于以往循规蹈矩的老套操化动作,反而形态多样,妙趣横生。每套操里主创人员和专家分别将武术中的“虎,蛇,鸟,鹤”等象形动物编入武术健身操中,激发中小学生习练的兴趣。例如《旭日东升》中的“猛虎登山”,“鹞子抓肩”都以动物的象形形象来体现健身操的操化动作,在健身操中放大了动作幅度,配合音乐的节奏,提高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兴趣。(2)与以往的集体锻炼方式的广播体操相比,武术健身操既能单练,又能对练。在《功夫青春》这套武术健身操当中既可以单独习练又可以通过喂招,拆招的形式交手对练,使得中小学生在对练中寻找中华武术的乐趣。(3)武术健身操动作简洁,简单易学。武术健身操的编排基本上是以武术中的“拳、掌、勾、虎爪、鹰爪”和“弓步、马步、虚步、并步、开步、丁部、规步”等基本的手型和步型创编,消除中小学生们对武术难学习,难习练的错误认识。(4)武术健身操与广播体操相比,不仅具有健身价值,还具有其特有的自卫防身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武术健身操中有攻防含义的体现,并非教唆中小学生以武伤人,以暴制暴,而是引导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乃至武术中个别技击动作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改变儿童和青少年对“武术就是暴力”的错误观念,建立对武术的更深层的认识。
2 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
2.1 健身价值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必须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促使各个系统完善。国家对习练武术健身操的学生进行了科学分析。
研究表明:《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其依据具有科学性,在中小学开展武术健身操具有健身性。受试学生的最大摄氧量属于居中水平,体适能为相应人群的平均水平;受试学生的心率(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反映心血管系统的一项基本指标)随着武术健身操的进行,变化均在160次/分以下,运动后五分钟基本恢复到运动水平,属于中小强度运动;受试学生的收缩压较安静时升高20~30mmHg,舒张压变化幅度较小,负荷大小随着节次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在承受范围内,在运动结束后五分钟基本恢复到安静状态的舒张压,则可以看到武术健身操是中小负荷运动,对学生机体容易形成良性刺激;受试学生的主观体力感觉值在运动结束后五至十分钟主观体力感觉已经恢复到安静状态,表明武术健身操属于中小运动负荷。通过对受试中小学生的调查可见,武术健身操的强度和负荷大小,均适合中小学生健身运动的需求。
儿童和青少年的软骨成分、骨胶原和水分较多,骨富于弹性但是不够坚固,容易造成弯曲和变形,中小学生一般在教室坐着听课的比例较大,正确的身体姿势保持时间较短,长期处于不良身体姿势下脊柱容易变形。大课间进行武术健身操练习有益于儿童少年缓解脊柱的疲劳,注重身体的全面训练,预防“骺软骨病”的发生。
儿童和青少年的关节面相对较厚,关节囊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年人,但牢固性相对而言比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脱臼。武术健身操能够刺激青少年的肌肉感觉,保护关节的运动,使各个关节更加灵活运动,避免脱臼。
儿童和青少年的肌肉中蛋白质、无机盐类少,水分较多,耐力差,容易疲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肌力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不增加运动训练,有时不能承受运动负荷,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调节也不够完善。练习武术健身操能促进肌肉的增长发育,避免肌肉突发的拉伤,肌肉收缩力、速度、伸张性以及对肌肉运动的感觉都能够得到提高。
儿童和青少年心脏发育不够完善,交感神经调节占优势,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心肌不十分完善。武术健身操的负荷强度属于中小强度,适当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生长发育和机能水平的提高。
儿童和青少年的胸廓狭小,肺活量小,呼吸肌发育和呼吸器官比较弱,调节机能不完善。武术健身操是一项兼运动和呼吸为一体的体育锻炼形式,注重呼吸的配合。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有氧代谢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会青少年在运动中掌握呼吸与运动的配合方式。
神经系统是儿童和青少年发育最快的器官,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做动作不协调,学得快忘得也快,易分心,神经系统容易疲劳,不适合大强度的长时间的运动。武术健身操运动负荷小,内容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室外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2 武术健身操的文化价值
武术健身操突破以往的陈旧的健身操的表现方式,通过传递武术文化来表现武术健身操的内容及特点。文化是民族的血与脉,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园地,是民族进步助力。文化包含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与精神生产直接相关的活动过程与产品。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精神产品,也包括物质产品在内的人所创造的一切非自然物,以及这种创造活动过程本身,而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健身操的编创就是以武术入世进取、和谐相处等传统武术文化为保证的。
(1)武术健身操传播了入世进取的精神。健身操的习练很枯燥,需要中小学生用长时间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武术系列健身操中学组《英雄少年》健身操为例,以“礼”始,以“礼”终,以太极养生吐纳为首节,以太极云手为末节,都体现了武术文化有始有终的礼节和自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人生价值准则。
(2)武术健身操注重人际关系的特殊人文精神的培养。武术健身操中“武德”精神的体现尤为凸显。“武德”强调人是社会的人,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要和睦与和谐。“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德”体现了武术与文化存在着特殊的人文关系。中学组武术健身操《功夫青春》的对操练习就体现了“武德”最基本的核心思想“仁”。与人比武,不主张伤人,即使把敌人制服,也讲究慈悲,不得有杀人的心思,仅仅是切磋武艺,点到为止,交流经验。武术健身操以礼始、以礼终,礼仪一直贯穿于其中。“抱拳礼”寓意深刻,虚心、渴望求知、以和为贵、包容、尊师重道等充分辐射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和谐的人文相处,社会才能久安,国家才能兴旺。
(3)武术健身操反映团体的精神。武术健身操是通过集体的演练形式来表现的。武术健身操就培养中小学生要养成集体的意识。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没有社会,人就不能安稳融洽地生活,两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滴水方能使石穿”可见集体的力量是相当大的。培养中小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将有助于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发展性,以文化内涵作为背景来审视武术健身操,充分彰显武术健身操的顽强生命力与时代气息,更可凸显武术健身操融含的武术文化。
2.3 武术健身操具有观赏价值
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开展以及推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自2010年9月实施武术健身操以来,我国举办很多武术健身操的比赛,不仅是对中小学师生武术健身操习练成果的检验,而且是通过集体演练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的一种带有攻防技击的审美享受,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武术乃至武术文化的人还是在少部分,此次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开展,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武术的丰富内涵,给学生们提供近距离感受中华武术魅力的机会。也是向大众传播武术文化的最佳途径。中小学生们将操化动作做到统一,力度到位,有饱满的精神和炯炯眼神,这也给中小学校园带来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也使观众对武术有另一种独到的认识,从而稳固和坚实了武术的群众基础,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习练武术的行列中。
2.4 武术健身操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价值
从古至今,武术始终是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对提高民族自尊自信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武术健身操是武术在中小学得以开展的最佳表现形式,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国家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已把武术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其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武术健身操中“武德”二字一直贯穿其中。武术健身操以“抱拳礼”起势,以“抱拳礼”收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尚武先崇德”、“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以及有始有终的武德思想。“武德”即尚武崇德,它是武术界共同的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武术注重“武德”,注重“仁爱”,而非残忍的思想。武术讲究以理服人,决不以武艺高而逞强好胜。武术健身操讲究内外并修,身心合一,主张导向内心的自修和自审。“武德”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贫济贫等为信条,注重口德、手德、心德和公德的发展。教会中小学生对待长辈要尊敬,对人接物以礼相待,谦卑对事,培养中小学生有始有终,谦虚,永不逞大的民族传统精神,促进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助于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崇尚礼仪的道德修养。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改变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相当重要。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开展,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使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文化气氛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培养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的坚持不懈,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长时间从事某种活动,会出现枯燥,乏味,厌倦等不适感觉。武术健身操的习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的坚持不懈精神,让学生们用切身经历让中小学生亲身体会孰能方能生巧。俗语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证明胜过言辞,用事实来验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这将无形的给中小学生动力。对儿童和青少年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促进作用,培养中小学生虚心好学、苦练不辍的学习作风。
3 武术健身操开展的意义
武术健身操的开展能够丰富中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加大课间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中小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习练,这不仅释放了学生们的身体压力而且对其身心也是一种放松,使广大青少年人人参与到集体大型的锻炼项目中,增强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
武术健身操缩短了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距离,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够亲身与武术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建立了对武术充满遐想的中小学爱好者与武术接触的桥梁,更加提高他们对武术的喜爱乃至对体育运动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兴趣,为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投入感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武术健身操不但是一种武术与健身操结合的形式,更是一种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入世进取精神,“德艺双馨”的武德情怀,和谐的人际关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培养崇高的道德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学习武术热情和增强武术认识具有积极作用。
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武术健身操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将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一种发展途径,更有利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形成。长期习练武术健身操锻炼了学生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刻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启示学生遇到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决心,锻炼青少年坚韧不拔,顽强,谦虚,不自满的意志品质。
4 结语
武术健身操作为一种新兴的武术健身方式,后备力量强大,运用科学的实验来证明武术健身操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及各个组织、器官等均有促进和提高作用。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而且树立了高尚的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怀;不仅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且培养了自强不息,坚强果敢的优秀品质;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知识,而且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弘扬和发展了民族精神。武术健身操不能是“昙花一现”,各个环节必须长期坚持,才能逐步贯彻“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实现“中国梦”。因此,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武术健身操是当今发展中小学学校武术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阵地,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1]全国体育学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梁春蕾.试论小学推广武术操的作用及意义[J].考试周刊,2007,29:104.
[7]谢庆伟.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开展可行性及状况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06):45-47.
[8]贾 凡. 武术将走进中小学校园不应忽略武术的教育作用[N].人民日报,2010.
[9]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