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离的互文与现实的意义再生——《私人订制》与《甲方乙方》叙事表达的比较分析

2014-08-15王永收

文艺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私人订制冯小刚圆梦

王永收

2013年底,冯小刚《私人订制》 的上映引发观众极大的关注。这部由王朔编剧以“圆梦”模式组织叙事的贺岁片,很容易让观众拿来与冯小刚1997年的作品《甲方乙方》 作对比;同时,作为冯氏喜剧数年沉寂后的回归之作,观众对它也充满了期待。然而,在观影后的评论立场上,观众却是褒贬不一、存在争议。更有甚者质疑导演对观众的诚意,认为该片是冯小刚的应付之作;而这也引发了导演本人的强烈回应。那么,从《甲方乙方》 到《私人订制》,冯小刚喜剧究竟怎么了?哪里出现了变化?其实,从情节的间离设置和意义的互文性出发,对比这两者在叙事表达上的处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私人订制》在喜剧效果营造上不如《甲方乙方》,但从现实的关注与批判来看,前者绝不逊于后者。并且,《私人订制》中的相关变化不是冯王随意应付和江郎才尽的表现,恰恰是他们的刻意为之。整体而言,该片深化了冯氏作品一贯的现实批判性表现,是冯小刚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游走的又一部真诚之作。

一、情节的对比:在融入与间离之间

《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都是以替人圆梦为情节主线而展开多个小故事的叙事架构。乍一看,《私人订制》似乎是新瓶装旧酒,缺乏新意,成为小品段子的集锦,是冯小刚的“炒冷饭”之作;但品咂细究之余不难发现,这瓶“旧酒”有着另外的味道。而这,其实与该片编导人员在情节设置上的策略改变是分不开的。我认为,虽然二者有着共同的叙事结构和冲突对抗设置,但在情节间离的追求目标上,二者是存在不同的:在《甲方乙方》中,创作人员所追求的是观众的融入与消解;而在《私人订制》中,创作人员所追求的是观众的审视与思考。

从剧作结构上来看,两部电影都是类似“戏中戏”的结构,片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进入各种不同情境的“角色扮演”来实现梦想。这种串糖葫芦式的结构模式把各种故事以“圆梦”为主线联系在一起,有着广泛的主题吸入力和相当的戏剧张力。 《甲方乙方》 中实现的将军梦、守口如瓶梦、受气、吃苦梦、恋爱梦、平凡梦、房子梦与《私人订制》 中的革命斗争梦、清官梦、雅士梦、富人梦都包含了社会多个阶层(平常市民、商人、明星、导演等) 的梦想与愿望。通过不同时空的内部情境设置(如封建时代的地主家、偏远山区的二舅家、与纳粹斗争的监狱等),圆梦四人组促成了委托人各种梦想的体验和实现,也具体体现了“串珠”的“戏中戏”结构在电影叙事上的优点:其一是在故事设置上可以自然地吸纳多元性的表达主题,从而折射整体社会的文化现状与人物心态;其二是通过“追梦人”和“圆梦人”在当下时空的碰撞性表演显现出很强的戏剧冲突性(如“富商吃苦梦”和“俗导高雅梦”等的情节设置)。在一正一反和不同时空的对比中,圆梦计划成了一个多元观念演出的平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主题和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由此也博得观众的欢笑与思考,实现冯小刚讽刺现实性喜剧构想的基本情节构建。

尽管《甲方乙方》 与《私人订制》 存在着基本结构的类似,但从具体的情节功能对比来看,二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反映了导演不同的创作心态。第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剧中剧”的情节展现上,做梦人和造梦人双方有着不同的梦想游戏“表演”。在此我们不妨借用间离”一词来进行分析和区分。布莱希特认为,“间离方法的反映是这样的一种反映: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①在《甲方乙方》中,导演追求的是做梦人的融入式体验与造梦人对意外的积极应对之间的间离;而在《私人订制》 中,导演主要突出的是造梦人服务配置的升级和追梦人体验时意外“出戏”间的间离。由此也展现了圆梦组合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境遇的区别和心态的变化,反映不同的讽刺主题。下试具析之。

总体上来看,在《甲方乙方》中,做梦人是积极融入性的“表演”过程,造成间离更多的是造梦人情境设置的不专业、意外的状况。如英雄梦中关心自己羊群的那个不知如何“表演”的业余“演员”、替代德国布防地图的南京地图选择、枪毙用的发令枪,守口如瓶梦中播放戏曲的卡带机、砸在姚远脑袋上的花盆,吃苦梦中“被遗忘”的富商,都说明了这种“出戏”的情况出现。它能表明,在这部影片中创作人员所主要关注和表现的,是圆梦四人组的在应对大众梦想营造时的机智幽默和过程的戏剧性。编导人员所要浓墨重彩进行表现的,是造梦人夸张的表演和曲折荒诞的“梦游” (片中人对好梦一日游的简称) 过程。这部电影刻意在情节设置中表现情境的各种缺憾,但追梦人却仍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能自圆其梦,其中除了造梦人睿智幽默地应对之外,与追梦人的“配合”是分不开的。英雄梦中书商迅速入戏,并津津有味地体验“我是巴顿”的情节设置;守口如瓶梦中厨子“我就义的时候,有乡亲们和大狼狗吗”的主动建构;受气梦中追梦者“我就是张富贵”的主动上场和“这有什么呀”的坚持;恋爱梦中失恋青年对所谓的阿依吐拉公主的确信等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该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地主身份言语设置)、“打死我也不说”(模糊性言语设置) 等,其实都把演员的“表演”和造梦者“表演”的间离性进行了着力表现;而追梦人的配合和逻辑认同则是这种效果达成的重要原因。

而到了《私人订制》,从一开始苗圃扮演的追梦人对杨重和小璐的警醒(“你俩咋扯上了呐”以及“都是自己人,这狱我不越了”) 的情节设置,幽默之余也表明了编导人员对先前《甲方乙方》自我解构的态度。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设置也证明了这点:虽然仍是串珠式的“戏中戏”结构,但影片中与造梦水平“精装”相对的是,追梦人在情节发展中“不配合”而出现的各种意外。这样的处理突出的是对追梦人复杂心态的正视,也把表现的重点从梦想营造转向追梦人内心的分析。如范伟所追的领导梦,在收钱的关键时刻他“出戏”了,他在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先前领导的处境,把钱扔到小白等人身上前后的情节发展,其实明显脱离了造梦人的预期设置,表明的是这位司机知道“钱不能带走”而分享拒绝别人的乐趣,突出的是如果他自己在领导位置上也会受贿的可能;立志追求高雅的导演对四人组方案的否定以及“凡是我们不喜欢的就不俗”的论点设定,也背离了造梦者的初衷,继而推动了下一步情节的荒诞发展;普通人的有钱梦中杨重等人要花上一番口舌来让丹姐理解一百亿的概念;终了却又通过点歌的方式来实现对丹姐的生日祝福。不难发现,该片中的表现重点,显然已从造梦人转向了追梦人,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群众里面有坏人啊”“合着我们这都是互相逗着玩”等台词也从侧面体现了影片在表现重心上的转移。

二、梦想的互文:在憧憬与审视之间

显然,冯小刚与王朔不甘愿去把《私人订制》做成一部纯粹且无深度的喜剧片,依冯小刚自己的话说,是他无心去做一部“爆米花喜剧”。其实,在这部电影中他们要带给观众的,是现实的审视感。他们努力去做的,不止是如何“逗”观众发笑,更是“引”观众反思。通过喜剧片的糖衣去裹住现实的苦涩,影片在嬉笑之余展露他们真正的内核——“批判现实的锋芒”,②从而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

《私人订制》与《甲方乙方》一样,在故事架构上都源于王朔小说《顽主》 《你不是一个俗人》 中的圆梦模式。导演米家山在1989年将《顽主》改编成同名电影基本上遵循了原著的情节设置;1997年冯小刚对《你不是一个俗人》进行改编完成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大陆贺岁喜剧新类型;而新近的《私人订制》 则是直接由王朔自己操刀,由冯小刚来继续演绎圆梦故事的2013版。从“3T公司”到“好梦一日游”再到“私人订制”,其中的圆梦模式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在《顽主》 和《私人订制》 中都有一个葛优扮演的杨重);但不同的是圆梦组合所处的时代语境与现实心态。

无论是在主题旨向还是情节设置上,《甲方乙方》与原小说都存在着不一致的一面,它弱化了《你不是一个俗人》的现实批判性,而强化的是小人物的温情幽默特征。正如有研究者所评价的那样,“《你不是一个俗人》中的情节在电影中其实只有一部分,其余都是后来根据时代的不同作的添加与修改的。”③冯小刚为适应当时相关情形而对原著所做的改编,使表现的重点从梦的现实讽刺基础转向营造过程。从主题上看,《甲方乙方》改变了原小说通过荒诞的捧人设置来实现揭露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题旨,而代以“成全别人,陶冶自己”的温情梦想实现,规避了现实性的锋芒,所讽刺与表现的对象也只是非主流化的(明星、大款) 的变形心理以及老百姓所关心的日常生活现象。在情节设置上,造梦者占据了主角的地位,而形形色色的追梦人只是起着配角“配合”的作用,在线索设置上也通过了姚远和北雁的情感辅线,强化造梦者的地位。在表达效果上,影片整体的基调是轻松向上的,“影片整体还是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积极心气”“总体基调温暖人心”,片中最后一句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引发了当时与后来许多观众的共鸣,究其实是因为它“无疑盖棺定论式地折射出了斯时整个大众文化里弥漫的乐观向上精神”。④在圆梦的过程中,观众感受到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心态的平和愉悦,这无疑与《甲方乙方》 避现实锋芒而积极表现造梦的憧憬乐观是分不开的。

到了《私人订制》,冯小刚和王朔已经尝试从现实批判性上切入来展开影片的主题设置与情节建构。冯小刚对《私人订制》 现实批判性的高度评价而对完整性和娱乐性给予一般性肯定的态度足以成为这种转向的佐证⑤。影片的三个主体故事涉及了对权力、文化、金钱的思考,虽然也是表现小人物(想当领导的司机、立志求雅的俗导演和梦想有钱的善良百姓),虽也有着圆梦过程中的笑料,但从整体视角来看《私人订制》关注的是宏观的现实层面;在情节设置上也主要通过是追梦人对“出戏”的间离和现实处境的思考来表现他们思想的当下性和复杂性。从主题设置来看, 《私人订制》 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也重换角度思考大众关心的现实题材,并通过喜剧性的情节与经历来展示矛盾。圆梦组此时的口号也已变为“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在陶冶和恶心之间,成全别人的意义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在情节设置上,追梦者的主动性在增强,圆梦组的表现则是松散的,也缺乏相应感情线索的副线来维持平衡。这样以来,追梦者间离的主导作用就被明显地予以强调凸显:升级的圆梦设置只是追梦者“间离表演”的舞台,观众的关注因此主要集中在追梦者梦想的现实属性本身。所以影片也就明显表现出对梦想的审视性意图,也就有了年底杨重的总结“比较烦心”,最终的道歉也就顺然推出,影片的内核不是通过造梦来憧憬”现实,而是从审视中去尊重“现实”(自然)。所以,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凝重而辩证的,充满着种种的可能和不确定性。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但现实的批判性比较强烈。在圆梦过程所抖出的笑料中,观众感受到的是种种讽刺、反思意味,也进一步“互文”了自己对现实的审视态度。

三、讽刺的喜剧: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接地气是冯小刚电影重要的现实性特征,讽刺与调侃则是冯小刚喜剧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对现实的讽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玩笑面孔所呈现出来的,恰恰是其他类型喜剧骨子里所没有的现实真诚态度。而这,也正是冯氏的“喜剧之道”。离开这点去谈他《私人订制》的导演态度问题,恰恰是不够公允与客观的。从情节间离效果的设置和互文意义的转移上,可以实现对冯氏喜剧两个圆梦版本的关联性思考。对比圆梦设想初衷我们不难发现:同是造梦,《顽主》是愤世嫉俗的,它尖锋相对的是现实主流;《甲方乙方》是温情脉脉的,它通过对现实梦想的憧憬来完成乐观情绪的积极表达;而《私人订制》则是坦然而真诚的,它审视现实而又调侃玩笑它,并在正视之余积极去引发观众的主动思考。而《甲方乙方》 与《私人订制》 正像是顽主精神的两面:于现实来说,它与之可远可近,但不离开现实性自身;于梦想来说,它可憧憬也可审视,但不离开讽刺调侃的本性。

从“1997年快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真诚流露到2013“时间都去哪儿了”插曲的共鸣性表达,一方面可以显示十六年来冯小刚在贺岁喜剧现实性表达上独树一帜和一贯坚持,另一方面也从文本间的互文性上展示出导演对时代(现在、过去) 与现实(梦、现实) 间的存在性思考。虽然存在哲学上的“畏”与现实中的“害怕”仍有差距;但《私人订制》对现实存在中“烦”的思考上显然比《甲方乙方》更进了一步。这些年来,冯小刚突破了现实题材表达的多个禁区,确实也“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⑥表现在圆梦模式上,一是在故事设置中他突破了对权力讽刺的禁区,另一方面是对圆梦自身的返身性思考:在《私人订制》中的大部分的追梦人不是被动且配合的,而是主动和审视的(如廉政公署员梦中“这是我的词”就体现了这种话语权的争取),因为他们自身对“梦想游戏”的理解已经相当现实,正如宋丹丹在追梦后点评道:“合着咱们这都是在互相逗着玩啊?”所以从现实批判性这点上来看,《甲方乙方》实际上规避了大部分的现实,去表现梦的荒诞和造梦过程的精彩;而《私人订制》则直面了现实,让追梦人的审视来带动观众的反思,不欺骗观众的现实感觉,这正是该片最大的真诚所在。

而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结尾处杨重面对电视台采访时的幽默问答,也能品味出其中一番别样的意义。冯小刚电影在最后有往往有“出戏”性的真诚表达设置(如《甲方乙方》 《手机》等),《私人订制》结尾的笑话桥段也体现了这点。从间离性上来看,冯小刚声音的介入(电视台记者) 后,电影画面已从造梦的摄影机转为现实中访问的摄像机功能(“看者镜头说”的提示),给观众造成结尾处的“出戏”之感,让观众从电影“梦”中走出;再者,杨重“我真有一辆车”的回答也回扣了相互逗着玩的整体故事设置内涵,并让观众进一步思考所看的电影和自己本身的关联。其次,从互文性意义上讲,这种直面镜头的人物(通过电视台摄像机)与《手机》结尾处中盯视手机摄像头的镜头是一种设置的呼应,通过这个荒诞的对答冯小刚想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流露;而“看着镜头说”的提问似乎也与“你幸福吗”的提问形成潜在的现实关联;至于杨重对问题的回答,很多观众会逐渐发现这个剧情只是一个改编自网络笑话的桥段,但在此处的互文却让观众开始重新思考笑话的意义。应当说,结尾处的设置十分传神的表明了冯小刚在该片中对现实的讽刺性思考以及他在梦想和现实间真诚的创作态度:让梦想“照进”现实,最终关注的还是现实本身。

综上,虽然《私人订制》上映以来评论两极分化且争议不断,但从影片的现实批判性来看,冯王组合所织造的这份“梦中梦”,在对待观众的态度上是无疑真诚的:在喜剧性表达上《私人订制》虽不如《甲方乙方》成功,但在现实感上前者却更胜一筹;而从艺术表达来讲,前者对后者有意为之的自我解构,虽然喜剧效果存在一定的弱化,但确实展现了冯王二人在现实问题面向上的进一步思考。

注释:

①转引自[德]贝·布莱希特著,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年版,第7 页。

②周黎明:《冯小刚的喜剧之道》,《新京报》评论。

③陶冶,《刀刃上的舞者:冯小刚电影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版,第76 页。

④虞昕,《〈私人订制〉:2013 年过去了》,http://i.mtime.com/t193244/blog/7725885/。

⑤冯小刚在自己博文评价《私人订制》说:“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 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 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 分。”

⑥参见冯小刚博文,他对自己作品题材突破上是这样评价的:“《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区;《天下无贼》突破了贼不能当角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的禁区。”

猜你喜欢

私人订制冯小刚圆梦
张振山,圆梦再出发
圆梦,在这片土地上
冯小刚横看成岭
周慧杰:创业圆梦 搭桥中俄
韩红三录《绒花》
冯小刚 不做“假评委”
在柏林收到“私人订制”礼物
汇聚起追梦圆梦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