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的探索与尴尬
2014-08-15何瑶
何 瑶
今年十月,由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电影作品《黄金时代》在掌声和嘘声中落下帷幕。这部投资金额多达7000万人民币的爱情传记电影,有影后汤唯、当红小生冯绍峰和实力派演员王志文、袁泉和郝蕾等倾力加盟,前期的宣传也是做足功夫,然而,国庆假期上映七天仅获得3600万元的票房,票房惨淡也成为了近期的热门话题之一。也许是明星效应带来的话题效果,尽管电影长达三个小时,许多对萧红没有任何了解的观众也走进了电影院,只为一睹汤唯芳容。
究竟《黄金时代》 能否被定位为“文艺片”,仍然有许多争议,因为其宣传包装过于商业化、明星化和大众化,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大呼上当,嘘声和批评声不绝于耳。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导演许鞍华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都寄予其中,表现手法大胆创新,是一部追求艺术高度的实验性作品,也是国内文艺片的一次大胆的探索,有许多成功之处。当然,由于该影片过度的商业性包装,因此,不仅造成了观众对其一定程度的冷遇,而且使这部本来具有文艺气质的影片遇到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国内文艺片的成功探索
《黄金时代》 作为一部文艺片,在宣传发行、人物对白,以及独特风格的追求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虽然《黄金时代》在国内的宣传有一定的诟病,但其海外宣传却获得了许多关注和赞赏。文艺片最好的宣传就是没有宣传,一张海报足矣。《黄金时代》的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报都各具特色,各显神通。美国版的海报是汤唯扮演的萧红剪影镶嵌在一支金黄色钢笔的笔尖内,映衬着孤傲的梅花,象征着萧红文学创作孤独却又坚强的一生,极具中国特色,让美国的观众一眼便能够辨识出中国元素;韩国版海报是五版国际海报中唯一将汤唯占满整张海报的一版,带有明显的明星宣传成分,因为汤唯在韩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日本版海报则以“笔墨”渲染为背景,唯美的水墨和萧军、萧红两人的身影交融,极具文艺气息,符合日本观众清新文艺范的口味。海报的设计匠心独运,是文艺片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既能够吸引文艺片的忠实影迷,又能够打动偏好大众口味的观众。
《黄金时代》中几乎三分之一的台词都是带引号的——因为编剧李樯选择了将萧红作品中的原文片段作为电影中的旁白甚至是演员的对白。这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然而《萧红》中也是如此,小宋佳在电影中大段的台词其实都是来自萧红的作品。《黄金时代》巧妙地将每句引自原文的台词都用心地标注了引号,虽然只是非常不经意的细节,却表现了电影创作者对萧红和其文学作品的尊敬。文学式的对白,让观众更关注萧红的文学创作而非仅仅是她的感情历程,也让整部文艺片的传记、纪录风格更加突出。
许多观众观看《黄金时代》 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没有什么高潮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不像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许鞍华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去诠释萧红的一生,而霍建起在《萧红》中一次又一次设置悬念和高潮,使得两部作品带给观众不同的萧红形象。许鞍华将电影中的戏剧性冲突明显弱化,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萧红形象,具有传记片的严谨风格;霍建起的《萧红》,命途多舛的女主人公形象,更像是传奇色彩的故事片。可以说,《黄金时代》和《萧红》都是非常优秀的文艺片,但是《黄金时代》相对来说在艺术高度上追求更加严谨、客观的态度,更加尊重萧红、萧军、鲁迅、丁玲等历史人物及其文学作品,在审美追求上更坚持纪实的风格。
二、商业片包装下的尴尬处境
尽管《黄金时代》这部文艺片在宣传发行、人物对白,以及独特的风格特征等方面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是,影片却在商业片式的包装下却遭到了多种冷遇,这主要因为前期宣传的错误定位、创作手法的不当运用、演员选择的某些偏离以及情节内容安排的过于碎片化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这部影片文艺片风格与商业片包装的尴尬处境。
《黄金时代》的导演许鞍华和主演汤唯都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许鞍华是华语女性电影作品的集大成者之一,拥有敏感细腻的女性视角,非常擅长把握女性题材电影;而汤唯则可以说是华语电影圈炙手可热的实力派女演员,其优雅、独立、个性的气质也非常适合扮演文艺片的女主角。两位极具个性的女人相遇,能够迸发出如何激烈的火花可想而知。然而,影片的宣传方式却选择了极具商业气息和大众草根气息的互联网:这部电影的联合出品方是优酷土豆旗下的公司,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对这部电影的火爆宣传程度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甚至,和电影几乎不搭边的微信也加入了《黄金时代》的宣传队伍,票务推广不遗余力。许多观众中在观影过程中半途退场,虽然贡献了部分票房成绩,但不免让人唏嘘不已。许鞍华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觉得自己始终在所谓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矛盾中徘徊。”①可以说,这是许鞍华在电影前期宣传定位中失策的一个定势性因素。虽然她大部分作品都是女性题材,但每一部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包括这部《黄金时代》——许鞍华的第一部传记片电影作品,尝试了文艺风格,但为了保证票房市场也不免误入了互联网营销的“怪圈”。相比起今年另外两部获得高票房收入的文艺片《白日焰火》 和《归来》,《黄金时代》显得过于聒噪和喧闹了些。《白日焰火》 和《归来》 的前期宣传以文艺、深沉的格调和气质为主,并且《白日焰火》在上映前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重要奖项,为电影的口碑宣传奠定了基础。
《黄金时代》在前期的宣传中就以影片独特的叙述视角作为特殊宣传点,演员们演着演着就会将眼神对视镜头,有时讲述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有时讲述此段场景的前因后果或未来发生的事情。影片的一开头,汤唯扮演的萧红坐在镜头前,将自己的生卒年月和简要生平用一两句话进行了概括,仿佛一本长篇传记的开头。影片中,有大量的多重人物叙述角度,包括聂绀弩、白朗、罗烽等众多萧红、萧军的友人。许鞍华将萧红身边的朋友、亲人作为萧红一生的客观叙述主体,也是以往影视作品中极少出现的。这种叙事手法本身就对观众来说十分陌生,一开始会让观众觉得特别新奇有趣,但由于过多的人物登场,让观众渐渐失去了耐心,对萧红和萧红的文学作品没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极易产生疲倦感和厌烦感。相比霍建起2011年电影作品《萧红》中主人公萧红用插叙回忆的常规手法,观众只站在萧红一个人的回忆叙述角度,脉络更加清晰; 《黄金时代》 更像是一本口述史人物传记,涉及大量观众难以或无法熟知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会儿观众站在聂绀弩的叙述视角看到一个坚强的才女萧红,一下子突然又站在许广平的叙述角度看见坐在院子里独自抽烟的孤苦萧红,人物叙述角度转换频率之高、速度之快,让普通观众难以接受。
这部电影启用了汤唯、冯绍峰、王志文、郝蕾等明星演员,分别扮演文坛上重要地位的人物:萧红、萧军、鲁迅和丁玲等。影片中的文人大多数都是明星扮演,观众们仿佛在电影院看《建国大业》一般,一个明星之后,另一个明星又登场。尤其是萧红的扮演者汤唯,不得不将自己的美貌与风姿掩盖起来,全程无妆,正是为了让角色更贴近并不那么美貌的萧红。而霍建起版本的《萧红》 中扮演者小宋佳的形象其实更贴近真实的萧红,表演起来则更为自然。小宋佳乍一看并非那么惊艳的美貌,但文学气质拿捏得十分恰当,把恋爱中的萧红情感的心声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后来小宋佳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金鸡奖的影后。被诟病较多的冯绍峰具有一定的偶像气质,和霍建起的《萧红》中萧军的扮演者黄觉粗犷的形象对比起来,总是缺少那么一些阳刚之气,面相秀气的冯绍峰很难将萧军性格中大男子主义的方面演绎出来。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成为了这部影片中最具争议的角色,观众们看着贴胡子扮鲁迅的王志文,说着纯正的北方普通话,跟萧红畅谈着爱情与人生,难免忍俊不禁。而霍建起版的《萧红》 中鲁迅扮演者并非明星演员,但其江浙口音的台词十分逼真地还原了鲁迅的形象。总的来说,《黄金时代》在演员的选择上背离了文艺片的路线,以明星为主,不免落入商业片的窠臼,效果不尽人意。
许多萧红文学研究者都对这部影片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完全展现萧红的一生,明明是一部传记电影,却将萧红一生只用几个关键人物串联起来,萧红感情生平明显多于萧红文学成就的交代,许多片段都是零星散漫的,而且采用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不了解萧红的观众很难把握真正的萧红,甚至会对萧红的形象产生误解。许鞍华导演选择将一些极为关键性的片段隐去,让许多不了解萧红的观众不甚明白前因后果。相对来说,霍建起的《萧红》只有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长,却交代清楚了萧红为什么逃婚,为什么从东北来到北京求学,为什么会和汪恩甲生下孩子,为什么萧军会无数次背叛萧红,等等。可以说《萧红》的情节交代是连贯的、完整的,然而许鞍华却更愿意将《黄金时代》 作为一部片段式传记电影的实验片,虽然极富新意,但却流失了许多观众。
总之,《黄金时代》在嘘声和掌声中落下了帷幕,但观众对萧红和其作品的集体记忆会继续下去。电影是缺憾的艺术,也是对一段历史的集体记忆最好的方式之一,传记电影的价值也正在于此。《黄金时代》 虽然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并没有获得傲人的成绩,但其对文艺片的探险精神仍然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注释:
①萧扬、许鞍华:《这部电影无法不煽情》,《北京青年报》2003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