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蝴蝶梦》

2014-08-15

剑南文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私生活弗洛伊德理论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发表于1938年,是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蝴蝶梦》曾一纸风行,各种对《蝴蝶梦》的研究随之纷至沓来。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以及对小说的阐释也是五花八门。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为框架,试图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视野对《蝴蝶梦》各个主要人物进行一种新的阐释,以期获得小说更加深层的含义。

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一种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批评模式,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给20世纪人文科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本文所采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也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蝴蝶梦》与精神分析批评

1 无意识理论

(1)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无意识”

达芙妮·杜穆里埃于1989年与世长辞。在此之后,其私生活被不断挖掘出来。年幼时其父亲盼子心切,从小将达芙妮当作男孩子来养。在父亲的引导下,达芙妮自小就俨然是一个“假小子”,而《蝴蝶梦》中的“什么都不怕”的女主角吕蓓卡,为所欲为,什么都不在乎。她常常独自驾船出海,用鞭子将性情暴燥的高头大马抽得浑身是血。我们不难发现,女主角吕蓓卡身上处处都有达芙妮“假小子”的影子。想来一个待字闺中,温婉可人的小姐是写不出这样一个美丽高雅却又有着“男子”般豪放性情的吕蓓卡。从吕蓓卡看到自已,这一点是达芙妮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的。把自已和自已的经历写进小说。其中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

(2)《蝴蝶梦》中“我”的“无意识”

《蝴蝶梦》中的“我”深爱着迈克西姆·德温特先,从“我”的言语中:“你明明知道我爱你胜于世界上的一切,我心里只有你。你是我的父兄、我的儿子,我的一切”以及“我”对德温特先生的“付出”:为其包庇杀妻罪行,想尽办法不断讨好他等等。

从小说中我们得知,“我”早年丧父,并且对父亲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迈克西姆恰恰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很明显,“我”似乎更喜欢这种父爱般的感情。但这一切似乎都是无意识的。正如现实生活中,女孩的伴侣都与自已的父亲有某种程度的相似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是一种习惯或者对父亲的爱让其在心理上偏向于让其寻找与父亲有共同点的。

2 力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也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蝴蝶梦》作者杜穆里埃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去。从她保留的大量书信中表明,她曾与她的美国出版人的夫人埃伦道布尔迪有情感纠葛;后来又同影片里《蝴蝶梦》的男主角劳伦斯·奥利弗成了好朋友。由此可见,杜穆里埃的私生活较混乱。再看《蝴蝶梦》中的吕蓓卡,虽然未表现出同性恋趋向,但与多名男子有染。作品以作者本人和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和蓝本的通俗小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主人公塑造得高大、完美,但是作者在小说中对此人的描述也让人捉摸不定。按常规,放荡、靡烂的女子自然被归结为道德品质败坏这一类,但是作者这种模糊不精的态度仿佛是在为找理由,进而首肯这种行为。通过吕蓓卡这个人物形象,杜穆里埃剔除了在生活中必须扮演的贤妻良母的一面,释放了她作为一个双性恋,一个私生活为道德所不容的内心状态的那一面。

结 语

精神分析学说渗入文学界以后,为人们理解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几个主要论点为框架,对《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以及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进行阐释,试图揭示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小说人物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而为读者捧出一部不一样的《蝴蝶梦》。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私生活弗洛伊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碟样生活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金玉良言
谁是偷拍者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