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力量,说话的艺术——浅析当代演说家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4-08-15陈鸿瑞
陈鸿瑞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1524)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早在远古时期,当小猿猴看见自己的母亲奄奄一息时,它莫名难过、悲伤,知道人之生死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当类人猿争夺部族首领时,两个雄性猿会通过捶胸、扔石、打架的方式向对方证明自我权力的不可侵犯。这些无不表明了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因为情感的丰富,人类才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演说并非现代文明的产物。
中国人喜欢“沉默是金”,他们认为“油腔滑调”之人必是虚伪奸诈之辈,“祸从口出”是我们祖辈留下的经验之谈,唯有沉默才能守住话语主动权。但是,随着社交网络、自媒体的不断发达,数以亿计的网民都秉持着“围观精神”,分享着自己在或丰富、或压抑、或忙碌、或悠闲地生活中的心情札记,个性化的时代开始到来,人们关注大到国家政策,明星绯闻八卦、小到身边趣事,自我经历。人们热爱表达,想在第一时间用信奉、吐槽、点赞地各种方式来抒发自我情感。传统精神再也无法束缚人们的内心传播欲望。
一、何谓“演说”?
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给演讲下的定义:演讲就是说话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说又名演讲,“演”为表演,此表演不等同于戏剧表演,而是用肢体动作的无声语言为“说”服务。而“说”是有声语言表达的语气、节奏。好的演说者应明白除了“敢说”,最重要的是“会说”、“怎么说”。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很多雄辩家,产生了公共演讲。他们精通政治、法律、哲学,懂得欣赏文学艺术,拥有着最敏锐的触觉,洞悉人性根本,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在演说中呈现强大的智慧,激起观众的同情、兴奋、悲悯等爱憎情绪。所以,好的演说需要演说者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睿智而不失幽默的谈吐,通过批判他人而构建自我的能力。
二、演说是胜利者的战场
在西方社会,每一个政客想要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必然要通过演讲来说服选民,赢得选票。在美国、日本、英国都是如此,与其说是竞选,不如说是演讲比赛,因为演讲具有强烈的鼓舞性、号召性、启发性和感染性。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新的舞台都需要竞聘上岗,来体现自我价值。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自身的知识和技术,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知识匮乏、口齿不清的人难以胜任当今时代的需要。
(一)题目如眼睛—先声夺人。好的演讲题目才有让观众听下去的欲望,浓缩的都是结晶。例如在《超级演说家》中,有选手的题目很出彩,发人深思:“时间都去哪儿了?”.“这该死的爱情”.“要男朋友有啥用?”。这样的题目悬念切入,让人有品读下去的欲望。而有些演说者的题目却频频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应贴切自然,简洁醒目,一目了然。
(二)主题是心脏—没它无法呼吸。主题是演说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是“爱智慧”学说的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西方人喜欢幽默、生动、有趣的演说表达方式。而东方人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更喜欢含蓄、深沉、内敛的表达方式。若能东西结合,必然能让受众感受到思想的撞击,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而非单纯地填鸭式地说教。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滔滔不绝呢?
首先,讲述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在头脑中成立很强烈的形象思维,言之有物,感动了自己,才能让别人感同身受。
其次,从社会热点话题入手。周立波曾说:“海派清口着眼的就是当下的事,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里把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人与事搬到舞台上,融入到节目中。”于是,我们在《壹周立波秀》里听到这样的声音,“几万元的校车,装60多个学生。几十万元的公车,装一个领导干部……”。可见只有讲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走入听众的心坎儿里去。
(三)立意是灵魂与统帅。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这样说道:“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整装者。”由此可见立意的重要性。所以,演说者更应通过语言表达来以小见大、微言大义,达到形神而俱生。任何演讲都非朝夕功,任何类型的演讲都是以观众为中心的演说。好的演说者像一名指挥家,在他的带领下可以奏出最激昂的交响乐;像是一位统帅,指挥者千军万马披荆斩棘;更像是一位灵魂的工程师,让迷茫的人们相守相望,让误入迷途的人们找到前进的灯塔,纵然心有猛虎,却能细嗅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