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靖大侠的困惑

2014-08-15岑嵘

文苑 2014年16期
关键词:雪线郭靖襄阳

[文/岑嵘]

1272年,郭靖和夫人黄蓉站在襄阳城上向远处的蒙古军营眺望。

此时的蒙古人对襄阳城的围困已经有4年,并且建起了坚固的堡垒。上次襄阳之围,因杨过击毙蒙古皇帝蒙哥而结束(历史上蒙哥是死在四川钓鱼城,而不是在襄阳)。蒙哥的意外战死,导致蒙古军攻宋计划破产。而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大汗之位,于是急忙撤兵。

就在几天前,郭大侠带领众豪杰杀入敌营。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神功和黄蓉的打狗棒法,加上众英雄个个身怀绝技,击毙了蒙古兵无数。但是,蒙古兵如同潮水一般涌上,他们不得不再一次退回城中。

郭靖有点不明白,是什么使得蒙古人像蝗虫一样涌来,让襄阳百姓乃至大宋国运危在旦夕。

假如我也在那个历史现场,我想和郭大侠谈谈关于挪威雪线的事情。挪威雪线并不是一种高深的武功,雪线是指冰川、雪山冰雪累积和融化平衡之处,它是一个海拔高度,我们常用挪威雪线研究全球气温,而中国历史上的气温基本也是和挪威雪线变化一致的。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草原帝国崛起的时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低温期。

气候对农业至关重要,经济史学家发现,我国历史气温每升高(降低)1℃,农作物的产量就增加(减少)10%。在宋金的寒冷期,小麦的产量减少了8.3%,同样,年平均气温若下降2℃,农作物的分布区位就会南移2~4个纬度。而古代长城的位置也正是温带季风与温带草原、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从11世纪开始,全球包括中国的气候总体上开始变冷,这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使得周边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沉重打击,他们和汉族的关系不断恶化。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亚洲的脉动》一书中就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主要由于他们居住地气候干旱,牧场条件变坏。

2012年1月的《经济学季刊》有一篇论文《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的农业社会稳定》,就曾从数量经济史的视角研究这个问题。文章说,少数民族从事的游牧业,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行业,这些民族大多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广阔地区。当气候变得恶劣时,定居农业民族还能在客观上降低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而游牧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反应就是向南、向东迁移,这样必然与定居在东面、南面的农业民族相遇,于是双方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就难以避免。作者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外患高发期和气温较冷期的重合,可能不单单是一种巧合,更隐含着一种内在的关联”。

也就是说,襄阳之战其实是地球气候变化决定的。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陈良佐教授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研究得出:“战国到文景时代的气候是温暖期……武帝时期是气候温暖期转入小冰期的过渡期……到了元帝时期正式进入小冰期。王莽时代低温和灾害达到高峰。东汉初期的气候是西汉小冰期的延续……桓灵时代气候恶劣的程度不下于王莽时期。”

由此可见,历史上所谓的开明盛世,都有着气候的背景,王莽锐意改革却生不逢时,而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已经和今天我们的眼光相近,但在粮食减产的低温期,也无法挽回大宋的颓势,而历史上匈奴扰汉、五胡乱华、满族入关这些也无不和气候变化有关。

就算是《九阴真经》、《武穆遗书》,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也不值一提。1273年,襄阳城破,郭靖夫妇留下倚天剑屠龙刀后,以身殉国。南宋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屏障,6年之后,左宰相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跳入冰冷的大海,南宋灭亡。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4年1月13日

猜你喜欢

雪线郭靖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雪线上的金刚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郭靖对黄蓉言听计从只因亏欠
“学酥”郭靖的逆袭之路
天上的事情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雪线高度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