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全国文综高考地理“好题”评析

2014-08-14邓谋雨

地理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好题试题考查

邓谋雨

2014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纵观全国地理高考试题,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素养,散发着新课程理念的光芒魅力,很好地继承发扬了新课程改革多年来地理高考的精髓。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14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精彩纷呈,呈现出很多好题。本文选取部分好题进行简要评析。

例Ⅰ:(2014年上海卷)2014年3月下旬,郁金飘香,莱茵欢唱,习近平主席率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友好访问。

1.在荷兰访问期间,中荷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荷兰文化缤纷璀璨,其特色文化景观为:

A.圆顶尖塔的宗教建筑 B.热情奔放的探戈舞

C.轻柔艳丽的纱丽服饰 D.风车乳牛田园风光

2.代表团访问的欧洲四国中,以核能为支柱能源,并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国家是:

A.法国 B.荷兰 C.德国 D.比利时

3.访问期间,中德两国签署协议,开展燃料电池技术合作,以加快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步伐。从这一合作项目中我国将获得的主要惠利是:

①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②提高汽车工业从业人口的比重 ③提升汽车工业水平 ④扩大在德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D 2.A 3.B

关注时政热点,与时俱进

(1)贴近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上海卷选择题的第一题组即以“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率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友好访问”为新闻背景命制试题,选材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国际友好交往与经济共赢方面取得的丰硕外交成果,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其中第1题是在荷兰访问期间,中荷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考查学生对西欧文化圈特征的掌握。第2题为代表团访问的欧洲四国中,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国家,即以核能为支柱能源的为法国;在中德两国签署协议,开展燃料电池技术合作中我国将获得的主要惠利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汽车工业水平。

(2)试题不回避热点,着眼全球经济发展。以习近平主席率团对欧洲的友好访问为案例,反映我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在推动实现全球化、加强东西方和谐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企业积极走向世界的新态势,以新的全球视角,构筑落实和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积极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热忱,让学生有现实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化地理和有用地理的课程特点。

例Ⅱ:(2014年安徽卷)图1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4~5题。

4.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8月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5.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4.C 5.A

创意独特,最具新颖性

(1)创意新颖别致。利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结创设情景,映射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源远流长所具有的智慧情感魅力,题面颇受师生喜爱。北极点上有影子而且太阳高度还较高,应是夏半年;在极点上四周方向都正南,拍摄者在中国结的正南,影子也在中国结正南。

(2)选材视角独特。利用科学考察活动,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细节,立意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与极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考查,从影子考查太阳的方位,从拍摄者与中国结相对位置关系,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入题自然,惟妙惟肖。第5题重点考查“南极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冰川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月份对应季节的昼夜长短、气温高低、气压高低的甄别。

例Ⅲ:(2014年北京卷)图2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6~7题。

6.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7.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答案:6.A 7.D

最具生活性,凸显新课程理念

(1)贴近生活实际,体现乡土特色。简单的地理分布图,从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考查源于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地理知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餐饮菜系,生活中最普通的固有常识性知识,通过地理分布图以分布点的稀疏密集程度考查落实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的一一对应分布,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2)创设生活情境,渗透课标理念。试题颇具可读性、直观性,体现了地理的理性思维和美感,答此道题,很容易让人想起近期电视热播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例Ⅳ:(2014年江苏卷)图3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与M点的地形一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9.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答案:8.B 9.A

最具学科特色,完美诠释“无图不成题”

(1)凸显地图重要功能。近年来,地理高考中对地理图表的考查非常重视,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一图多题,一题多图,图像新颖多样成为新形势发展下地理高考的最大特色。该题组有2道选择题,共9幅图(1幅等值线图、4幅地形一地层分布图、4幅地形一地层剖面示意图)。endprint

(2)呈现简洁图文信息。要求考生找准切入点,快速、全面、准确地审读和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该题审题要抓住向斜山的关键字眼,根据图中等高线及地层界线的分布状况,得出地层界限明显呈东北西南走向,说明向斜的受力方位来自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则此山为一个盆地(东北西南走向)构造(与穹窿构造相反)的向斜山,从而依据向斜的受力方位,就很容易想象位于东南方向山脊线上的M点地层将是垂直于XY剖面线挤压向下弯曲的分布状况,因此第8题B选项最符合题意。而与挤压方向相垂直的XY剖面线,其实是向斜槽部中心地带的延伸方向线,而向斜槽部中心地带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同一时代地层,其海拔大致相同。

例Ⅴ:(2014年山东卷)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读图完成10~12题。

10.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1.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2.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间为18时 D.昼夜等长

答案:10.B 11.C 12.D

最具地理思维,能力立意高

(1)重视核心能力考查。从简单的图表和文字材料中,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论证、探讨地理问题,注重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该选择题从倾斜的等压面入手、用模式图的方式示意高空两个等压面的分布,进而考查大气环境专题的重点和地球运动公转、自转意义的难点内容,能力立意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挖掘其地理潜能。

(2)题组设置体现地理思维。要求学生全面获取等压面图中显性和隐性信息,灵活运用所学原理和规律,通过正确的地理逻辑推理、深入分析思考进行解题。考生应结合题干材料读出以下几方面信息:图示背景为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分布位置的描述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借助水平方向的经纬度信息可以确定甲乙两地的相对位置;两个等压面均为高空等压面,3km处的等压面与地面平行,5km处的等压面出现倾斜。通过上述地理信息的获取和综合整合,可以判断该图示等压面分布模式是由高空与近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导致,考生应能够从高空等压面分布推导近地面气压(或冷热地区)的分布,并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近地面的风向等,很好地体现了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整组试题由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近地面等压面的分布状况→近地面的风向,层层递进深入,展现极强的地理逻辑思维推理过程。

例Ⅵ:(2014年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5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5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1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5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1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4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5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答案:13.B 14.C 15.D

最具探究性,实践出真知

(1)彰显过程与方法。其通过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照片,绘制了4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在落实新课标“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实践活动”方面做出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等实践活动,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实践创新。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砾石滩”的野外实践考察,根据河流在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原理规律,判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凸岸,所以第13题选B。地理高考无不透露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试题取材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是地理,在第14题中,从石笋、冰斗、花岗岩风化球、风蚀蘑菇的形成成因进行类比思维的考查,得出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与之类似,实践出真知,最后分析河流沉积物粒径分布重要指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确定D为正确选项。实现了地貌类型和成因的探究考查。

例Ⅶ:(2014年新课标Ⅰ卷)太阳能光热电站(图6)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6~18题。

16.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17.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18.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

答案:16.A 17.C 18.D

最具层次性与选拔性

(1)设计富有层次梯度。情境取材于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实景拍摄景观图。设置了一组3道选择题,从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区域位置选择→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影响→假设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变化。考点覆盖由简到繁,难度设置由易到难,皆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各小题之间的关系紧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出能力考查层次的梯度递进和思维的逐渐展开。endprint

(2)知识覆盖面广多样。从单一的区域位置判定→太阳能光热电站带来的诸多影响→太阳能光热电站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变化,涉及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以及自然地理知识。试题设置有良好的区分度,没有出现超出预想的特殊难题,如几乎为人们所默认难度最大的地球运动专题试题,在第18题的考查设置中则把握得很好,难度值介于0.55到0.60之间,难度适中。这样既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又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例Ⅷ:(2014年江苏卷)“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9~20题。

19.“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0.“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答案:19.C 20.A

最具时空性与综合性

(1)突出学科综合。运用晋代诗人陶渊明文言作品“桃花源记”进行试题的设置考查,其中隐含相关解题线索,要求考生找到隐含在此文学作品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答题。试题立意初看浅显易懂,但考生必需读懂读透文学作品中关键字句才能得以解题。因此,这类试题的解答既要具备相关的地理思维能力,又要具备厚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字句优美的文言作品与试题融会贯通,有利于开阔考生的思维,促进考生的地理素养、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的提升,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选材独特新颖。试题以“桃花源记”中文言文相关描述内容为情景素材,追古溯今,考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农业生产等知识点,时空交融,从古到今,令人身临其境。如第19题从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可以想象出该处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应为山间盆地。第20题依据桃花源环境出现在古代人类社会早期,与所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于山间盆地中,气候相对温暖,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与外界交流少,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干扰。

例Ⅸ:(2014年江苏卷)图7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2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答案:21.B 22.D

科技创新,学以致用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该试题结合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考查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把握地理学科发展脉搏,通过地理高考把青年学生带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2)科技改变生产生活。第21题即假设图中堰塞体垮塌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问应选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口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从而给受灾人员、财产安全等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第22题依据影像图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的高低,体现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以致用,从影像图中可以看出乙接近山上的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甲位置与堰塞湖湖面相当,丁位于堰塞湖湖面的下游,海拔最低。

例Ⅹ(2014年福建卷)图8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4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4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地理完美融合,开放性强

(1)地理知识相互结合。从B港地理位置的区域地理考查→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分析→该省北部都市农业园区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实现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完美融合。区域是背景、是载体,它为系统地理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依据,认识区域并明确地理位置能很好地落实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带来诸多优越条件。如该试题区域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等。

(2)设计紧跟社会潮流。如第(4)题题干“淘宝村”、“淘宝网点”等网络潮语,从命题内容看,体现了高考试题时代性。其以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为背景。引发人们对这种新潮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从而顺其自然地激发人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观点A: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B:不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开放性地考查学生对这一地理事象的思考与分析。这种没有固定答案、惟一结论的地理试题形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与传统地理应试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endprint

(2)知识覆盖面广多样。从单一的区域位置判定→太阳能光热电站带来的诸多影响→太阳能光热电站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变化,涉及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以及自然地理知识。试题设置有良好的区分度,没有出现超出预想的特殊难题,如几乎为人们所默认难度最大的地球运动专题试题,在第18题的考查设置中则把握得很好,难度值介于0.55到0.60之间,难度适中。这样既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又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例Ⅷ:(2014年江苏卷)“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9~20题。

19.“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0.“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答案:19.C 20.A

最具时空性与综合性

(1)突出学科综合。运用晋代诗人陶渊明文言作品“桃花源记”进行试题的设置考查,其中隐含相关解题线索,要求考生找到隐含在此文学作品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答题。试题立意初看浅显易懂,但考生必需读懂读透文学作品中关键字句才能得以解题。因此,这类试题的解答既要具备相关的地理思维能力,又要具备厚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字句优美的文言作品与试题融会贯通,有利于开阔考生的思维,促进考生的地理素养、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的提升,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选材独特新颖。试题以“桃花源记”中文言文相关描述内容为情景素材,追古溯今,考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农业生产等知识点,时空交融,从古到今,令人身临其境。如第19题从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可以想象出该处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应为山间盆地。第20题依据桃花源环境出现在古代人类社会早期,与所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于山间盆地中,气候相对温暖,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与外界交流少,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干扰。

例Ⅸ:(2014年江苏卷)图7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2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答案:21.B 22.D

科技创新,学以致用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该试题结合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考查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把握地理学科发展脉搏,通过地理高考把青年学生带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2)科技改变生产生活。第21题即假设图中堰塞体垮塌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问应选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口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从而给受灾人员、财产安全等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第22题依据影像图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的高低,体现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以致用,从影像图中可以看出乙接近山上的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甲位置与堰塞湖湖面相当,丁位于堰塞湖湖面的下游,海拔最低。

例Ⅹ(2014年福建卷)图8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4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4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地理完美融合,开放性强

(1)地理知识相互结合。从B港地理位置的区域地理考查→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分析→该省北部都市农业园区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实现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完美融合。区域是背景、是载体,它为系统地理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依据,认识区域并明确地理位置能很好地落实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带来诸多优越条件。如该试题区域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等。

(2)设计紧跟社会潮流。如第(4)题题干“淘宝村”、“淘宝网点”等网络潮语,从命题内容看,体现了高考试题时代性。其以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为背景。引发人们对这种新潮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从而顺其自然地激发人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观点A: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B:不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开放性地考查学生对这一地理事象的思考与分析。这种没有固定答案、惟一结论的地理试题形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与传统地理应试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endprint

(2)知识覆盖面广多样。从单一的区域位置判定→太阳能光热电站带来的诸多影响→太阳能光热电站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变化,涉及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以及自然地理知识。试题设置有良好的区分度,没有出现超出预想的特殊难题,如几乎为人们所默认难度最大的地球运动专题试题,在第18题的考查设置中则把握得很好,难度值介于0.55到0.60之间,难度适中。这样既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又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例Ⅷ:(2014年江苏卷)“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9~20题。

19.“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0.“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答案:19.C 20.A

最具时空性与综合性

(1)突出学科综合。运用晋代诗人陶渊明文言作品“桃花源记”进行试题的设置考查,其中隐含相关解题线索,要求考生找到隐含在此文学作品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答题。试题立意初看浅显易懂,但考生必需读懂读透文学作品中关键字句才能得以解题。因此,这类试题的解答既要具备相关的地理思维能力,又要具备厚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字句优美的文言作品与试题融会贯通,有利于开阔考生的思维,促进考生的地理素养、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的提升,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选材独特新颖。试题以“桃花源记”中文言文相关描述内容为情景素材,追古溯今,考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农业生产等知识点,时空交融,从古到今,令人身临其境。如第19题从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可以想象出该处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应为山间盆地。第20题依据桃花源环境出现在古代人类社会早期,与所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于山间盆地中,气候相对温暖,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与外界交流少,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干扰。

例Ⅸ:(2014年江苏卷)图7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2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答案:21.B 22.D

科技创新,学以致用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该试题结合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考查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把握地理学科发展脉搏,通过地理高考把青年学生带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2)科技改变生产生活。第21题即假设图中堰塞体垮塌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问应选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口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从而给受灾人员、财产安全等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第22题依据影像图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的高低,体现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以致用,从影像图中可以看出乙接近山上的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甲位置与堰塞湖湖面相当,丁位于堰塞湖湖面的下游,海拔最低。

例Ⅹ(2014年福建卷)图8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4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4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地理完美融合,开放性强

(1)地理知识相互结合。从B港地理位置的区域地理考查→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分析→该省北部都市农业园区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实现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完美融合。区域是背景、是载体,它为系统地理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依据,认识区域并明确地理位置能很好地落实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带来诸多优越条件。如该试题区域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等。

(2)设计紧跟社会潮流。如第(4)题题干“淘宝村”、“淘宝网点”等网络潮语,从命题内容看,体现了高考试题时代性。其以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为背景。引发人们对这种新潮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从而顺其自然地激发人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观点A: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B:不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开放性地考查学生对这一地理事象的思考与分析。这种没有固定答案、惟一结论的地理试题形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与传统地理应试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题海无边 “多变”是岸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