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让中国思考偏远山村命运

2014-08-13

环球时报 2014-08-13
关键词:鲁甸救援村庄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11日报道,原题:地震引发人们对偏远村庄未来的担忧 当救援人员赶往上周发生强烈地震的鲁甸灾区时,某些最需救援的地方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的,且只通过泥泞小道与外界相连。这提醒人们,尽管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但许多地方依然基本与现代世界隔绝,数百万人的生活与毛时代相差无几。在鲁甸,这意味着某些村民只能先背着受伤家人徒步数小时,才能乘车前往医院,也导致灾民迟迟得不到救援。据报道,本周一,救援人员为更多村庄恢复供水供电,并搭建临时医院。但对像小田(音)这样的村庄而言,今后的路依旧充满疑问。这个村有37户人家,需步行2.5小时才能到达鲁甸。这里的老人穿手工缝制的传统服装,靠种植玉米、土豆和饲养少量鸡和猪为生。“我们在高山上,已经被他们遗忘,”某村民说。幸存者多为文盲,不知道如何使用救援物资,如地震逃生手册。许多人都拿它当扇子用。随着政府开始灾后重建,难题亦接踵而至:北京应向这些地区投入多少资金,尤其是在改善交通条件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计划扩建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据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报告,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全国仅有不到2/3的行政村通路,2005年这个比例已接近95%。但如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且债务居高不下,北京难为巨额支出开绿灯。而且随着年轻人出外打工,许多偏远村庄逐渐消失。麦格理投资顾问公司的维克多·胡表示,政府有义务为民众提供更好的道路和基础设施。但现实状况表明“很难渗透至所有小村落,因为建筑成本极高”。发改委区域发展专家肖金成表示,优先解决方案是将民众迁出偏远山区。但其他人认为此举作用有限,因为许多中国农民对故乡怀有强烈眷恋。云南邵通市官员杨宇松(音)表示,多年前,滇北地区有关部门曾试图将偏远地区村民迁往较富裕的普洱市产茶区,但以失败告终。“他们都回去了。那是他们的家园,是历史和记忆的所在地”,他说。邵通市也在尝试各种措施,包括修建鲁甸绕山公路,并通过向每家补贴1.2万元等方式劝说村民搬走,但鲜有接受者。不过经历这次地震,“我认为更多人会愿意搬出来”,杨宇松说。▲(作者乔希·秦,王会聪译)

猜你喜欢

鲁甸救援村庄
初 春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村庄在哪里
救援物资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救援行动
我们的鲁甸(组诗)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目击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