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品牌的个性,让出版服务人民
2014-08-13何凯
何凯
何林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党员,教授、编审。1982年至1994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94年从广西师范大学调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担任文科编辑室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辑等,1998年起任总编辑,2008年任社长兼总编辑,2009年6月起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获首届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2010年获中国出版十大年度人物奖;2010年获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2011年获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封面人物、《编辑之友》“传媒出版十年优秀编辑人物”;2013年获《中华读书报》年度出版人物奖。他主持编辑的《抗日战争史丛书》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真理,您告诉我——青年理论学习百题》《构筑现代经济核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金融改革》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作为学者型的编辑出版人,他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深厚的学养赢得了同行的敬佩,在以他为代表的历任社长的带领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一个地方高校出版社逐渐成长为拥有分别位于北京、广州、南京、南宁、上海、桂林等地的全资、控股、参股公司等22个独立法人经营实体,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旅游、艺术品、地产等,在华文世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出版集团。
品牌:出版社的生命线
出版广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从地处边陲的小城走出了一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模式”的道路,并长期位列大学出版社前十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大家都说品牌是一个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源泉,那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何林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品牌建设的实践,力求显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勇于承担文化建设的重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文化的沉淀成为出版社品牌建设的基石。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依靠文化品牌建设来支持的,这是一个企业的特色所在。没有特色就不会有品牌的存在,特色是一个出版社生存的基础,无论是贝塔斯曼、麦克劳斯、麦克米伦等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出版巨无霸,还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只有一个人的出版社,它们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特色。没有特色,不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很难想象这些出版社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能成为百年老店。因此,出版社就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让这些特色成为品牌。当你的特色家喻户晓的时候,这些特色就会成为一个形象,就会被公众认可,这个时候出版社的品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无论是推出“理想国”,还是“新民说”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品牌的推出是我们对出版认识、理解的升华。作为一名出版人,有两件事情应该做:一是开启民智;二是传承文明。出版人就是要让老百姓学习更多的知识,变得更有智慧,把人类的文明和精神传承下去,这样的出版才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推出“理想国”这个品牌呢?因为当时恰逢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我们的教育发展却是另外一种现象,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在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的影响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渐行渐远,让一些人失去对理想的追求。面对国情,作为出版人,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呢?“理想国”就是从这个契机中脱颖而出的。我们的“理想国”,不是乌托邦里虚无缥缈的理想国,而是一个交流理想的平台。这个交流的平台,为大家提供了对理想、对国家、对社会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对出版认识的体现。
出版广角:在2013年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新民说”品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影响力之大,无不令出版同行赞叹,这是继“理想国”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一杰作。“新民说”品牌成功的背后肯定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请何董给我们介绍一下。
何林夏: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说”中说道,“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富则国家富”。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年青一代的关注,就是放弃了对未来的关注,关注年轻人就是关注未来。“新民说”有两个定位:一是百年未尽的使命。梁启超一百多年前提出“新民”,但一百多年来,这个事情还没做完,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于“新民”。没有每一个中国人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我们围绕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继续深化“新民说”品牌的建设。我们的“新民说”与梁启超一百多年前提出的“新民说”有所不同。我们不是简单地挪用梁启超的“新民”,而是希望借梁启超的“新民”一词,赋予“新民”更多的含义,希望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中华文化传统和世界精神文明的平台。通过“新民说”这个品牌阐释,开启民智和传承文明。“新民说”与“理想国”一样,是出版社多年来坚持出好书的自然结果。“理想国”侧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呈现,而“新民说”则是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来呈现,在这个交流平台中,我们尽量包容百家,让不同的观点都有展示的机会。
出版广角:珍稀文献出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色出版品牌的重要支柱,其品牌产品曾多次获国内各种奖项,但大家都知道珍稀文献出版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在市场压力下,是什么支撑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默默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呢?
何林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至今共出版200多种、近3000册国内外的珍稀文献。其中,《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末次情报资料》《满铁密档》系列、明清档案系列、民国档案系列、地方民间文书系列、海外文献系列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推动国内外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一家头上顶着出版社帽子的企业,就要做出版社应该做的事情,而出版社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多出好书,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财富,践行“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出版宗旨。早在二十年前,我们就启动珍稀文献出版这个项目,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这个事情。在学校和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对珍稀文献出版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开始着手探索市场。对任何一个项目来说,没有市场的支持,单纯依靠出版社的补贴来运作,是很难持续下去的。由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没有处在文化、经济的中心,也不具有任何资源优势,只能通过四处访学,寻求多方面的合作,靠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下来。
理念: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出版广角:随着新技术、新市场的要求,出版单位在各种压力下寻求多元的发展道路,在新形势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如何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的呢?
何林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目标,是做中国中西部最有特色的出版社,做中国标志性的大学出版社,做中国最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出版社,向世界一流的出版社、中国一流的出版集团看齐,努力做强做大,成为一个实力雄厚、多元经营,在华文领域具有普遍的认知度,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在“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继续以教育产品出版为中心,以学术人文和珍稀文献出版为亮点,以专业出版为新利润增长点,积极探索出版社的多元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坚持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探索,至少基于以下的认识。
第一,出版社发展的特殊原因。目前,教育出版是许多出版社业务的重要板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样如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地处边陲,而且还是位于教育资源欠丰富地区,其主管高校也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这对我们做强做大教育出版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虽然以教育出版为中心,但是学术出版和珍稀文献出版这两个板块的突破是更值得去探索的。
第二,大学出版社固有的使命。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应该是大学出版社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板块的探索中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2000年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主要是“以书养书”的模式,主要是以教育出版的利润来支持学术出版,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我们知道,只要是需要补贴才能够维持的,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的项目,是很难在市场立足的。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了贝贝特公司。这种跨地域的发展,是突破原有出版发展模式的创新,既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生机。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出版社的这一决策,推动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健康发展。在北京贝贝特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实施了“学术人文图书”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是经典著作的版本升级;二是版权贸易的合作;三是原创作品的开发。花了三年时间,在2004年初,我们完成了这项工作,改变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原有“以书养书”的模式,逐渐具备了自我造血的功能,改善了出版社的经营状况。2004年之后,学术出版有了市场的支持,我们便可以以图书为载体,来实现文化建设的理想。
探索:在多元发展中做大主业
出版广角:在出版社转企改制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背靠大学拥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在多个板块实现重大发展,这样的发展战略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何林夏:早在2008年之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有多种经营的模式,这主要得益于母体学校的支持。因为出版社属于校办企业,其经济效益比较良好,所以学校将很多校办企业委托出版社来经营。在出版社整合这些企业之后,我们通过注入资金、选派干部、整合业务、重组资源等多方面的工作,改变了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当时的多种经营是被动的,然而这个被动的发展却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扩宽了道路。现在我们提出的“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中的“多元发展”,则是在现实情况下,出版社的一种主动的选择,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出版社多元发展都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多元发展必须是在出版社原有资源上的生长。例如,出版社在发展中,储备了300亩地,我们综合考虑后有计划地开发这些土地;桂林龙胜有鸡血玉,我们就成立了广西状元红艺术馆有限公司,开展以桂林鸡血玉原石及其雕件、篆刻印章、饰品等的收藏、销售工作;我们背靠大学,现在我们考虑开发教育培训工作,等等,我们都是根据现有的资源来开发,而不是不切实际地盲目发展。
第二,多元发展不能影响主业的安全。如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成为一个拥有22个独立法人经营实体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建构了涵盖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旅游、艺术品、地产等业务为一体的经营链条。出版社本部在充分保证各个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注重规范管理,保证出版社整体有序地健康发展,为出版社的集团化发展积累了丰富和积极有益的经验。不管如何多元发展,我们还是以出版为主,重要的资金和人才还是会放在主业上,不能因为多元发展而影响主业安全,不然我们就不是出版社了。
第三,多元发展的收益要反馈出版主业。多元发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通过多元发展是为了支撑主业更好地发展。例如,我们目前在数字出版的开发上缺乏资金,那么就要靠多元发展的利润来支持。这样的做法跟我们以前“以书养书”的学术出版有相似之处。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可以通过贷款、基金、上市等方式融资,而多元发展也是一个途径,这也许是支撑出版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出版广角:在2014年5月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北京昊福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成为“书业新三板第一家”。这个新的发展尝试,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走在国内出版社的前列,请何董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何林夏:多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创新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企业发展。此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北京昊福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福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标志着中国新闻出版业混合所有制经营向资本市场迈出重要一步。昊福公司成立于2005年,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成立,集图书策划、编辑、营销及文化教育投资为一体,是一家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年轻企业。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昊福公司进行股权合作,昊福公司也成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的成员企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此次昊福公司登陆“新三板”,被看作是对中央精神的积极回应;也是国有资本由“资产管理”转向“资本管理”的实践,为国有资产的保本增值提供新的思路。借此契机,昊福公司形成了“董监高”三会管理机制,也获得融资、股份公开转让、资产重组等一系列便利条件,为公司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版广角:刚才何董谈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开发数字出版,目前国内数字出版依然没有盈利模式,更多的是在烧钱,您对数字出版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呢?
何林夏:这么多年来,国内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有一个不是很准确的评价。我觉得国内数字出版的人才、技术和思路,其实与国外并没有太大的距离,但有两个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内数字出版的发展。第一,诚信环境和商业环境。早在2009年的法克兰福书展就有出版商不带纸质图书参展,而只带了电脑。因为电子书都储存在电脑里面。我们国家在描述数字出版的各大板块中,最基础的板块就是电子书。国外的电子书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是因为国外的出版环境比较好。但国内的电子书价格相当低,盗版现象又非常严重,在国外,读者都愿意购买电子书,而国内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第二,内容提供商收益太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在国内当下的数字出版的探索中,话语权基本上是被技术服务商所掌控,技术服务商的积极性远远超过内容服务商。我觉得数字出版生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必须把平面媒体的内容转化成数字化的内容;二是要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而在平面媒体的内容数字化的过程中,在信息碎片化、知识条目化等工作内容上,内容服务商具有相对的优势,如果缺少内容服务商的积极参与,那么数字出版的探讨和其盈利模式将缺乏终极动力。
关于数字出版,我们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迫在眉睫,无从下手”;二是“不做等死,做则找死”。不知道这是不是数字出版现状的真实反映,虽然目前数字出版没有成功的盈利模式,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冒险精神。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在电子书、移动阅读平台、数据库等多个板块进行尝试,但愿这将会成为未来几年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展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