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琼 穿三宅一生的私房大厨
2014-08-12侯雯雯
侯雯雯
三宅一生的同款衬衫她有一模一样的几十件,唯一区别是不同的颜色。偏执亦是热爱的一种,就像他们夫妇在香港十余年,将他们那家作者餐馆“四川菜大平伙”经营得有声有色,凡事亲力亲为,15年之久,每一道菜都是她亲自下厨操作, 每一道菜都是他亲自端出招待,两个人一晚上走的路“可以从中环走到铜锣湾”。
崇德里来了对艺术家
崇德里,在成都是一个最能让人产生时空感的所在。
相传,在88年前,有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红石柱横街买下一块地,取名为崇德里。根据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1938年,作家李劼人的嘉乐纸厂在成都的办事处就设在崇德里。74年前,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李劼人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这个地方。
现在的崇德里,由一条60余米的残巷、崇德里1号院、3号院、5号院及一幢老旧教工宿舍组成。2013年,成都将具有厚重历史沉淀的崇德里纳入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中。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造的设计总监是从香港归来的艺术家王亥。
短短一年时间,百年老街崇德里变了模样,部分院落已投用,用作为喝茶、吃饭和住宿,名字简约有范儿:谈茶·吃过·驻下。
走进今天的崇德里,你会发现古建筑没有做任何外观和内部结构上的改变,特别朽坏的部分做了更换,加入了钢结构承力,内部装潢走北欧简约风,家具一水儿全是北欧进口。带着对老建筑最大程度的尊敬尊重,崇德里的老建筑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还完成了过去和现代的对话。
跨入这几个小院落,每一个曲径通幽,每一个循环往复,无不体现出精心安排的混搭和碰撞:过去与现在、高雅与世俗、喧哗与安静、民俗与欧风——碰撞间,时空得以延展和穿越,置身闹市腹地却让市声喧哗全部隔绝于院外,周遭是满满的现世安稳;可当我们楼上的窗户看出去,邻家老房子旧阳台上悬挂的串串香肠又时时提醒你今夕何夕。
每一个见过今天崇德里的人都对艺术家王亥赞誉有加,殊不知古建的改造设计仅仅是他带给这个城市的惊喜之一。另一个惊喜,是他的夫人王小琼。
在崇德里采访当天,何鸿燊的手下打来电话请王小琼去赌王在澳门的酒店做川菜表演,据说他家四姨太可喜欢吃王小琼做的菜了。从1997年底开始,王亥夫妇香港开餐馆15年,金庸夫妇、蔡澜、黄永玉、倪匡、黎智英……你所能想到的名人都曾做过王小琼的座上客,吃过她的菜,听过她的歌。1999年,香港文华酒店邀请王小琼每周一天到酒店做菜,前后一年,相信是酒店有史以来第一次跟家庭主妇签那么长的合约。
这一次王亥回到成都改造设计崇德里,一起回来的便是夫唱妇随的王小琼。
从成都闺秀到誉满香港
王小琼出生于成都的一个大家族,家中几代对于饮食一事都非常讲究,以至于自己从小就对好吃的有兴趣,常在厨房看妈妈做菜,渐渐受到熏陶,做得一手好川菜。那个时候,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十多年的菜。
王小琼在成都长大,少女时期学的是扬琴。四川扬琴,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在成都、重庆等地流传,因演唱时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是唱腔、音乐、文词俱美的地方曲艺。王小琼音韵华美、唱腔细腻婉转,熏人欲醉,十四五岁便考入了四川省曲艺团。
1983年,王小琼因家庭原因移居香港,起初在香港的高级私人会所中国会唱歌,着旗袍,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歌。每天只唱半个小时,其余时间只需要照顾一下她在香港的伯伯,做做家务,更多的时间,王小琼用于思念在成都的王亥。移居香港之前,王小琼因为帮四川美术学院学画画的男生王亥做模特,两个人已经互相倾慕成为了男女朋友。
“他给我画的第一张素描找不到了,后来画的一张水彩至今还在,算起来也有30余年了。刚到香港的时候我们只有靠通信联系,每到周三,算算该收到信的日子没有信来,我就跑去尖沙咀电报局打长途电话或者发电报问他。”冬日的午后,坐在崇德里喝着盖碗茶,阳光从大玻璃窗中照进来,在梳着短短头发的王小琼侧脸投下淡淡的影,看上去有点张艾嘉的感觉,听着她讲自己和艺术家王亥的恋曲,这段情事被岁月沉淀成一段佳话,也如张艾嘉电影里才有的感觉。
异地恋持续了5年,1987年,两人终成眷属,王亥也到了香港。艺术家都好交游,走到哪里都朋友遍天下,王亥也是如此,他们起初常常在家里开party,金庸、蔡澜、倪匡等文化名人都是座上客,众口一词盛赞王太的川菜好吃。后来也正是在这些名流的撺掇下,夫妇二人于在香港开起了川菜馆,取名叫“四川菜大平伙”,没想到一时声名大噪,“当时香港所有的媒体和一些国外的媒体都来采访,周边打出川菜招牌的仿效者一度达到200多家,因为每天只做几台,生意最火爆的时候预约排到了一年之后。”
当然,王亥夫妇俩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们首先是艺术家,无论是开餐馆还是做烹饪,都是以行为艺术的标准在做。餐馆的设计和装潢当然是王亥的手笔:桌子四五张,墙上挂王亥的画作,购自意大利米兰的座椅、德国的器皿、日本江户时代的柜子和我们明朝的烛台、南北朝的石碑混搭在一起。王小琼的菜更是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当辣则辣,绝不会迁就客人的口味而做出一丝半点的妥协。“好多人都会误解四川菜一味求辣,事实上我们四川人才知道川菜的配料有多丰富,为了做出最正宗的川菜口味,像辣椒啊、红萝卜干啊、贡菜啊、花椒啊……大部分调料我都是到四川订购到香港,豆瓣酱和熟油辣子都是我用四川订来的佐料自己调配。真正是把做菜当成了作品。但只一条,不给点菜,我做啥大家吃啥,因为我肯定比香港人和外国人更懂川菜,何必让不懂的人来指手画脚。”
等“最有文化的跑堂”王亥把菜上齐,王小琼把围裙一脱,用最快的速度化妆,穿着她的三宅一生,走出厨房亲自献上她的另一绝:唱歌。一曲四川民歌把川菜的氛围和调性都烘托了出来,甚至有外國宾客直呼“Amazing!”王小琼坦承:夫妇俩起初设置献唱的环节,只是为了让客人在等待买单的时候不至于有冷场,没想到会让人惊艳,久而久之竟成了“四川菜大平伙”的独有特色。
虽外界都称私房菜,但艺术家夫妇俩更喜欢称“作者餐馆”,因为他们一丝不苟地把餐馆本身当成两人的作品。为了这个作品,15年来,王小琼甚至不敢生病,每一天,每一道菜都是她亲自下厨操作,每天从下午四点到餐馆,要到深夜两点才能离开,一晚上走的路“可以从中环走到铜锣湾”,15年间只有两个晚上因为扁桃体发炎失声没有献唱。饶是天天和美食打交道,夫妇俩自己为了节约时间,只能就近吃快餐或者简单的员工餐。王小琼说这便是性格使然,虽然开餐馆起因于无心插柳,但两个人都是要强的个性,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便从头到尾全力以赴。
丈夫爱好广泛,而王小琼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近年来王亥成都香港两头飞,王小琼知道长途飞行的痛苦,再加上她在香港30年,心里还是有晚年能够落叶归根的念想,于是夫唱妇随地收山回到了家乡。
“在香港30年,语言和饮食都还是习惯了,但因为做餐馆十多年精力消耗太多,也牺牲了太多。挣钱是挣不完的,还是想早点退休。开始想的是回来便好好休息了,王亥又做了崇德里,我便也硬着头皮披挂上阵。开始心里还有点虚,你想啊,在香港做川菜是一回事,在四川做川菜又是另一回事。我可以担保我在香港做的是最正宗的川菜,但在四川呢?会不会有人说我班门弄斧?”想来王小琼的担忧其实是一种谦虚,那么多口味刁钻的名嘴都没吃出一点破绽,回成都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