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上的鹅卵石
2014-08-12魏惠玲
魏惠玲
王钢,这是个充满阳刚之气的名字。第一次跃入我的视线时,思想上就毫不犹豫地在名字的后边加上性别:男。无数次在心中刻画他的模样,是如书法家宋华平一样是个高高大大、温文儒雅的男子?还是像李白一样拥有醉酒诗百篇的豪迈和才华呢?.
在焦作净影寺附近宾馆的一次会议上,空旷的大厅里,闭上眼睛可以听见山间的流水潺潺,可以感知一叶知秋的枫叶似顺水漂流的花样年华……她安静的背影,纯熟的指法映照在黑白琴键上,娴静、明亮、简约、大方、柔和,如春风般向我微笑时,我才真切地相信她是一个婉约的女子。她像一个磁场,连我这个同性都会被她吸引而情不自禁地走向她,轻轻站在她的背后,聆听她指尖来自肖邦的天籁,或者一首老歌。那时我就想,她一定是个情商极高的人,要不怎么有那么多人发自肺腑地喜欢她、追随她、崇拜她、又以她为榜样呢?
她是一个极有爱心的人。作家采风团走进郏县时,在王集乡的敬老院里,她走进孤寡老人的房间,亲切地搀扶,仔细地嘘寒问暖。为了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认真地做笔记,然后把笔记送给乡政府领导。她和老人聊天说:“你们虽然没有儿女,但身边的一群人都是你们的儿女,你们年轻时都是做过很大贡献的,如今你们老了,所有的晚辈都有责任和义务孝顺你们,让你们拥有幸福的晚年。”老人们感动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和这个作家交流,有的老人眼眶湿润了,有的老人偷偷用衣袖擦了眼泪,有的老人脸上笑开了太阳花。
有机会进一步了解王钢老师,是在2014年的3月9日,她作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的会长,去参加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的挂牌仪式。3月8日的下午,我们约好三点钟到家里接她,结果我们提前到了半个小时。电话告知她后,我心里已做好等待半个小时的心理准备,没想到才几分钟她就下楼了,笑眯眯地说:“我就是怕你们提前过来,所以早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又增添了几分我对她的好感,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她的成功有偶然更有必然。
在会议期间,一拨一拨的文学爱好者,去她的房间拜访,请教文学创作经验,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和大家交流,直至深夜。她那已疲惫的面容,始终展露着温和的微笑。佛家有云,相由心生。女人三十岁以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容貌却是由自己养出来的,由内而外随着心灵而越来越美,王钢就是这样的奇女子。
王钢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中。在禹州下乡时,由于她长得小巧玲珑,不会干农活,所以被推荐当起了民办音乐教师,教学生手风琴、口琴、排练舞蹈节目。就是那时候,在她的如花青春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琴心”。她27岁开始写小说,31岁调入河南日报社,又做起了新闻媒体人。由于在《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疲惫的“晓庆之夜”》,被刘晓庆误认是男性而出了名,直到从河南日报文化周刊部主任的任上退休。她是热爱新闻的,把大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新闻事业。由于她有新闻和小说创作的功底,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河南省许多重大题材的稿子都交给王钢去写,她被誉为河南省报告文学的一支笔。王钢,我们为你骄傲,女性撑起了半边天,挺起了河南省报告文学的脊梁。
她出版了作品集《天地玄黄》,散文集《昙华林》《命运之手》,报告文学集《如坐春风》,并执笔采写报告文学《中国村魂》等。她的作品还有《线描马国强》《无影灯下,柳叶刀上》《青史笔痕》等。其中与朱夏炎合作的报告文学《英雄不老》,报道了濮阳范县英雄老人李文祥的感人事迹,荣获第二届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的一等奖桂冠,在全国报告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采访到发稿,她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由于李文祥老人80多岁高龄,记忆和思维都无法和年轻人相比,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帮他整理和梳理,帮他找回记忆的碎片修补完整;有时还需要跟着老人的思维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去感受、去体会和理解他的思想;有时老人累了,想不起来了,就要立刻停止采访,让老人休息。为了帮老人回忆参加济南、淮海、上海、福州、平潭岛等战役的片段,她伏案仔细阅读和了解几次战役的背景,记了大量的笔记。为了采写医疗题材的报告文学《无影灯下,柳叶刀上》,写2万字的稿子,她记录了5万字以上的素材。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完整、更成熟,她一篇稿子不知要修改多少遍,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六七个小时,脑袋的天灵盖都是痛的。
她写的《线描马国强》,那流畅、细腻、真实的文风像一曲班得瑞的音乐,让人心甘情愿放下一切,去跟随她的文章一起走近马国强。而读完她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大、大度、热情、血性、才华、低调、执着集一身的马国强向我大步走来,掷地有声而又不留痕迹。
王钢笑道:“毛主席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就是一不怕采,二不怕改。”在采访之前就要做好功课,翻阅相关的书籍和查找相关的材料,首先对采访对象的外围环境有初步的了解。需要采访什么样的内容?表现什么样的主导思想?弘扬什么样的精神?有大概轮廓,并把采访提问列出来,有时需要跟着主人翁的思想走,有时需要引导主人翁的思想走,采访者的思想就像一把钻头,一直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想方设法地钻下去,集中精力不能分心才能钻透,才能一气呵成。从事白纸黑字的文字工作是很辛苦很枯燥的,像煤矿工人,不分白天和黑夜,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又像纤夫,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不停地用力一直向前拉。每完成一篇稿子,先生是他最忠实的第一位读者,他会站在哲理的高度提出客观建议;儿子是她第二位读者,他用年轻的视觉和语言感觉,说出他的读后感。所以王钢的作品里,有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朝气,有一种细腻、一种质朴,还有新闻眼聚焦在文章里面闪光。每完成一篇稿子,像是躺在产床上的母亲听到孩子降临人世第一声响亮的哭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欣喜和成就感,痛并幸福着。能把新闻与文学融汇贯通,下笔如神,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呀,王钢做到了!
她还能写一手让人叫好的书法,有型有架,用笔流畅似行云流水,连我这个不懂书法的外行人,看一眼就感觉舒心和喜欢。
回郑州的路上我在想,上天怎么会这样厚待王钢呢?给了她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令人骄傲的才气,幸福美满的家庭,优秀的孩子,柔美的笑容,让人羡慕嫉妒的亲和力。看到站在楼前迎接她的先生,看到先生看她的眼神,我想起了一首歌词里写的:“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 . . . . . . . . .
是作家王钢、才女王钢、新闻人王钢,还是书法家王钢?我恐慌,我沉淀,不知该用怎样的标题,才能诠释我心目中的王钢。稿子写好几个月,一直睡在我博客的草稿箱里不敢声张,更不敢给王钢老师看,有点丑媳妇怕见公婆的意思。今天鼓起勇气给王钢老师的邮箱点了发送,像是给老师交了考卷的小学生,怀抱着自己突突乱跳的心,等待考分结果。下午时分接到王老师的电话,依然是那亲切柔美的话语:“谢谢小魏,你把我写得太好了。”
她从著名女演员潘虹说起。她说,潘虹年轻时在银幕上,一双大眼睛里的目光,就像阳光下的溪流,从来无法固定,始终荡漾着一种流动的、迷离的、难以言传的柔美。而中年以后,那双大眼睛里的目光已渐干涸,从流水变成了河床上的鹅卵石,明确地表达着自己的意志,结实而坚硬……这种比喻可以用来概括女人一生的变化,她说,她十分惋惜那羽毛一样飞走的朦胧柔美的年轻目光,但在岁月的河床上,无数女人的目光都已变成了河床上的鹅卵石。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这句话给了这篇稿子一个绝美的名字。
河床上的鹅卵石,浑然天成,自成一色,不张扬不奢华,不卑不亢,处变不惊,接受了风雨彩虹的洗礼和河水的冲刷滋润,握在手里有一种质感,圆润而又坚实,向天地万物诠释着一种真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