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根技术培育的3种植物田间长势调查
2014-08-12王贵璜等
王贵璜等
摘 要 陈新独创“旺根技术”能促使植物根系发达,移栽田间后保持强盛生长力,提前投产。测定儋州基地旺根技术培育的沉香、花梨木和斯里兰卡橄榄苗木的树高和地径等指标,结果表明,移栽1.5年的沉香和花梨木的平均地径分别达到(5.84±1.43)cm和(4.04±0.64)cm;而移栽2.5年的沉香、花梨木和斯里兰卡橄榄,平均地径分别为(12.10±1.89)cm,(9.37±1.05)cm 和(15.26±3.18)cm,均已开花结果,且硕果累累。此外,旺根植物间隔3个月的平均地径增大明显,沉香为1.0 cm,花梨木为0.7 cm,斯里兰卡橄榄为1.44 cm,比传统苗木的生长速度提升数倍。该技术为作物超高产研究提供栽培依据。
关键词 旺根技术 ;长势 ;沉香 ;花梨木 ;斯里兰卡橄榄
分类号 S184
Abstract The "Root-flourishing Technique" originally created by Chen Xi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root and keep the vigorous growth after transplanted into fields, resulting in an early harvest. After mounts of visits and investigations in Danzhou base, it preliminarily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off-ground-diameter of 1.5-year after transplanted Aquilaria sinensis and, Dalbergia odorifera reaches (12.10±1.89)cm and (4.04±0.64)cm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of 2.5-year after transplanted A. sinensis, D. odorifera and Elaeocarpus serratus achieves (12.10±1.89)cm, (9.37±1.05)cm and (15.26±3.18)cm respectively with plants flowering and fruitful. Moreover, the average off-ground-diameter of Root-flourishing plants notablely increased after 3-month-intervalwith 1.0 cm for A. sinensis, 0.7 cm for D. odorifera and 1.44 cm for E. serratus, showing the growth speed is several times fas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seedlings. This technique is promising to provide cultivation basis for researches of ultra high-yielding crops.
Keywords root-flourishing technique ; growth ; Aquilaria sinensis ; Dalbergia odorifera ; Elaeocarpus serratus 早在东汉的王充著作《论衡·超奇》中就提出“根茎众多,则华叶繁茂”。植物根系既是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又是多种激素、有机酸和氨基酸合成的重要场所,其形态和生理特性与地上部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均有密切的关系[1-3]。地面茎叶和地下根系二者的强健平衡,在维持植物的健壮生长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但健壮根系是健壮茎叶生长的基础,根系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作物高产稳产[4]。随着人们对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根系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根系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国际上已将根系研究作为进一步提高作物生产力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基础性科研课题,在作物超高产研究中,根系研究很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口[5]。
陈新历经30年独创“旺根技术”,通过独家的肥料配方和管理技术,能促使苗木的根系极其发达,能抵御不良气候、克服土壤不适等。移栽田间后,能持续保持强盛的生长力,病虫很少,提前投产,产量剧增数倍[6-11]。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并对旺根技术培育的苗木移栽1.5年和2.5年的花梨木(Dalbergia odorifera)、沉香树(Aquilaria sinensis)和斯里兰卡橄榄(Elaeocarpus serratus)的树高、冠幅、地径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比传统苗木的生长速率提升数倍。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和对象
海南儋州兰洋镇的陈新旺根基地。沉香、花梨木和斯里兰卡橄榄的苗木来自遵塘镇育苗基地,为一年生实生苗,地径约0.3 cm,树高0.20~0.30 m。利用旺根技术,对沉香和花梨木经过7~8个月的练苗,树高约1.5 m,地径约1.0~1.5 cm;对斯里兰卡橄榄经过将近1年育苗,树高约1.5~1.7 m,地径约1.5~2.0 cm。分别于2011年2月和2012年2月移栽大田,株距和行距约为2.5 m,至2013年8月移栽大田1.5年或2.5年。其中沉香树移栽1.5年18棵,移栽2.5年22棵;花梨木移栽1.5年55棵,移栽2.5年30棵;斯里兰卡卡橄榄移栽2.5年24棵。
1.2 调查方法
2013年5月至9月对所有林木分别进行编号。因树木长势茂盛,地面分支多,故选靠近地面约10 cm的主干做标记,软尺量其周长,再换算成直径(地径)。并随机选取沉香18棵,花梨木19棵,斯里兰卡橄榄15棵,定期测量地径。5月8日和8月10日进行2次普查,记录开花结果情况,并测量树高和冠幅。endprint
2 结果与分析
2.1 旺根植株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
通过全面普查和测量,记录沉香树、花梨木和斯里兰卡橄榄的生长状况,包括树高、冠幅和地径,结果显示,这3种植物移栽1.5年的树高约为3 m,地径超过4.0 cm,并少量开花;移栽2.5年的树高超过4 m,平均地径分别为沉香(12.10±1.89)cm、花梨木(9.37±1.05)cm,斯里兰卡橄榄(15.26±3.18)cm,且均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表1)。
2.2 旺根植物的地径增长趋势
随机挑选15~20棵移栽1.5年和2.5年的旺根植物,连续测量地径大小。结果显示,沉香(图1)、黄花梨(图2)和斯里兰卡橄榄(图3)的地径增加明显,近乎线性趋势,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
此外,由表2可见,从5月8日到8月10日整整3个月时间里,花梨木的平均地径增长超过0.7 cm,沉香的平均地径增长超过了1.0 cm,而斯里兰卡橄榄的地径增幅最大,达到1.44 cm,并且移栽时间越长,地径的增幅越快。
3 结论与讨论
3.1 传统栽培树木和旺根培育树木的比较
3.1.1 沉香
沉香,又称白木香,是世界少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一棵沉香树形成沉香一般要经历7~20年的时间,结香后导致树木死亡,其资源锐减,产量也相应减少。国产沉香严重不足,70%依靠进口。沉香的育苗方法主要实生播种[12],汪腾越[13]对沉香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进行了探索,为其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和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但试验仅限于实验室内,距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沉香的生长在树龄10年前较缓慢,10年以后显著增快,15~30年的树高平均年生长量为0.80 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72 cm[14]。沉香在云南省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苗圃内,定植后4年间年均高生长量达0.81 m,年地径生长量达1.59 cm;定植4年时平均树高3.47 m、平均地径6.73 cm[15]。据调查,海南精心栽培的沉香移栽3年地径约5 cm,4~5年开花结果,7~10年树径约15 cm。
旺根技术培育的沉香树,移栽1.5年,平均地径即可达到(5.84±1.43)cm,移栽2.5年地径达到(12.10±1.89)cm,最大超过15 cm,二者比较可知,地径的年增长值约为6 cm。依据移栽2.5年3个月的平均地径增加值(1.210±0.34)cm来预测年增加值,约为4~6 cm。
3.1.2 花梨木
花梨木,又称降香黄檀,濒危树种,早在明末清初就濒临灭绝,价格居高不下。其心材,俗称格,木质坚硬,是制作古典硬木家具的上乘材料。花梨木的育苗传统采用了扦插育苗[16]、实生播种[17-18]等,生长较慢缓慢,孤立木6年左右开花结果,林木8~10年生才开花结果[19-20]。植后10年内一般仅有药用价值而木材基本没有效益,植后20年心材直径可达12~15 cm[21]。在海南原产地最优林生长量年平均树高0.8 m,平均胸径0.8 cm[22];在广西,10年林平均树高11.57 cm,胸径7.7 cm[23],24年生林平均胸径24.1 cm,年均生长1.0 cm[24]。精心栽培的移栽4年树径3~5 cm,10年树径约10~15 cm,树体少量冒油长格。笔者对海口市龙泉镇的花梨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2年生苗移栽3年的地径大小约为(2.94±0.62)cm;移栽5~6年的野生花梨的地径大小为(4.66±0.99)cm,而农肥精心栽培的花梨木地径可达(7.63±2.15)cm。
旺根技术培育的花梨木,在基地移栽2.5年,地径即可达到(9.37±1.05)cm,已经开始开花结果,比移栽1.5年地径约增加5 cm。依据3个月的平均地径增加值来预测,地径年增长也约3~4 cm。需要说明的是,这批花梨木在2012年曾遭遇台风刮倒,生长严重受损。2013年为防止台风,基地管理员自7月份开始进行部分修剪,同时不定期在根基部不断盖土以保护树桩不动摇,这影响了试验中地径的测量,所以文中会出现个别树木的地径减小的现象。推测3个月的平均地径的实际增加值应大于0.7 cm。
3.1.3 斯里兰卡橄榄
斯里兰卡橄榄,又称锡兰橄榄,属杜英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原产斯里兰卡,60年代初期开始引入我国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省试种。与其他热带作物相比,斯里兰卡橄榄具有耐寒性强、适应性广、速生、早产、丰产及果实营养丰富等特点。但鲜果酸味浓、不适宜鲜食,然其果肉厚而细滑,味略有余甘,可考虑加工成凉果类、蜜饯类等制品[25]。一般种植4年后开始结果,6年后进入盛产期,比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橄榄、乌榄结果早,营养价值比青皮榄更高,可替代青皮橄榄用于加工蜜饯[26]。
旺根技术培育的斯里兰卡橄榄,生长速度十分快速,移栽2.5年,即满树开花并开始结果,其平均地径即可达到(15.26±3.18)cm,最大的为23.85 cm,且根部分2~4个分叉。依据3个月的地径增加值(1.44±0.50)cm来预测,年地径增加值可达到3~7 cm。可惜,目前在海南尚未形成大面积种植和加工产业,也影响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旺根技术”可能为作物超高产研究提供一个突破口
根系的生长活动、分布情况、吸收和合成能力直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结果,尤其旱作农业中,根系的作用更为突出[27]。大量研究表明,玉米、花生、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植物主根大,侧根发达,根系活力高,地上部分则植株高,冠幅大,花蕾多,果粒重,表现为高产稳产。例如,新栽玫瑰植株的根系大量生长之后出现新梢生长高峰[28];棉株根量与产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蕾期根量对产量的效应最大[29]。水稻根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形成[30-35],是制约着高产水稻产量潜力进一步发挥的关键因素[36]。大豆主根干重和根干重可以作为判断大豆产量的重要指标[37]。小麦各个主轴根长度均与叶面积的大小[38],可以通过室内初生根系的测定来鉴定小麦的丰产性能[39]。玉米根系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粒重与气生根条数、根鲜重、根总条数等正相关显著[40-41];不同时期0~60 cm土层内玉米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产量呈正相关[42]。endprint
此外,根系的发达,亦大大提升了作物自身适应性和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水、陆稻苗期根基粗可以作苗期初步鉴定抗旱性的一种指标[43]。抗旱性强的大豆品种发芽很早,主根长,侧根数量多,侧根总长度长,胚轴长,成苗率高;在干旱条件下更为明显[44]。抗旱型品种具有相对较大的根系重量、较大的根体积、较强的根系吸收活性、较发达的主根和侧根[45]。根系发达是PI471938耐萎蔫的重要原因[46]。
由此可见,根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强健程度。国际上认为[5]根系研究很可能成为作物超高产研究一个突破口。对旺根植物的初步研究结果证明,旺根技术培育的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不仅提升生长速度,提前投产,也提高产量,果实品质表现不俗(待发表)。此外,田间病虫害为害较少,或即使少量受害,植株的补偿性极强,也未能影响长势。因此该技术极具有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有可能成为作物超高产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当然,这次试验仅为初步结果,旺根技术究竟如何对各种植物的根系、发育特性、花果特性以及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相对于传统种苗,其品质和产量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提升,有多大的示范价值,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Fitter A H. Roots as dynamic systems: the developmental ecology of roots and root systems[C]. Press M C, Scholes J D, Barker M G.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London:Blackwell Scientific,1999:115-131
[2] Fitter A.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root systems [C]// Waisel Y, Eshel A,Kafkafi U. Plant Roots,the Hidden Half. New York:Marcel Dekker Inc., 2002: 15-32
[3] Inukai Y, Ashikari M, Kitano H. Function of the root system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rown root formation in rice[J].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2004,45(Suppl. ):17
[4] 史晓江,贺德先,詹克慧,等. 作物根系性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6(1):12-16.
[5] 刘晓冰,王光华. 根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世界农业,2001(8):33-35.
[6] 李永金. 海南“农痴”破译植物密码,百年花梨十年长成[OL].南海网,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8/10/16/010338071_04.shtml,2008-10-16.
[7] 李永金. 海南“农痴”培植的棉花一年四季开花结果[OL].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09-02-13/231415159030s.shtml,2009-02-13
[8] 王 晋. 奇!一棵花梨万条根 百年树木十年长成[OL]. 海网宽频http://v.hinews.cn/page-9517.html.
[9] 李永金,杨振东. 培养花梨木有诀窍 海南“农痴”引来高度关注[OL]. 海南新闻网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02/19/010741931.shtml,2010-2
-19.
[10] 韦雪梅. 儋州“农痴”陈新种植橄榄是否真有高招? [OL]. 中新网http://www.hi.chinanews.com/60/2011-10-26/1656.html,2011-10-26.
[11] 许尔生. “种树达人”陈新破译植物生长密码,潜心数十年研制出“气体肥料” [OL]. 南岛晚报, http://
ndwb.hinews.cn/html/2013-03/12/content_9_1.htm,
2013-3-12.
[12] 刘军民,徐鸿华. 国产沉香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04,28(7):627-632.
[13] 汪腾越. 土沉香组织培养体系再生体系的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14] 周铁烽. 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5] 杨德军,邱 琼,文 进. 白木香山地栽培技术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2007,36(4):206-208.
[16] 张淑芬,曾祥全,盛小彬. 花梨萌芽条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热带林业,2007,35(1):18-20.
[17] 丘政兴,谢云玉. 花梨木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09,26(2):132,156.
[18] 朱新传,黄炳坤,李燕山,等. 花梨木引种试验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2011(3):6-8.
[19]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上册)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642-648.
[20]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中国森林:第三卷(阔叶林)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 732-1 737.
[21] 贺海源,黄花梨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188,208.endprint
[22] 蔡道雄,卢立华. 珍贵树种降香黄檀[J]. 广西林业,2004(6):39.
[23] 邱治军,周光益,陈升华. 海南特有珍贵红木树种——降香黄檀[J]. 林业实用技术,2004(6):41-42.
[24] 郭文福,贾宏炎. 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25] 彭 坚,周 畅. 斯里兰卡橄榄系列制品研制初报[J]. 湛江农专学报,1989(2):60-64.
[26] 胡子有. 斯里兰卡橄榄特性与栽培[J]. 云南热作科技,1994,17(2):27.
[27] 宋海星. 水、氮供应对作物根系生理特性及吸收养分的影响[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28] 孙日波. 玫瑰根系生物学特性及对水肥空间异质性响应的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29] 李永山,冯利平,郭美丽,等. 棉花根系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栽培措施和产量关系的研究——Ⅰ棉花根系的生长和生理活性与地上部分的关系[J]. 棉花学报,1992(1):59-66.
[30] 魏雪娇,吴建富,方加海. 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根系生长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 785-11 786,11 788.
[31] 朱德峰,林贤青,曹卫星. 水稻深层根系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429-432.
[32] 何 强,邓华凤,舒 服,等. 杂交水稻苗期发根性状与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及穗部性状的关系[J]. 杂交水稻,2006,21(3):75-77.
[33] 钟旭华,黄农荣. 水稻结实期根系活性与稻米垩白形成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5):471-474.
[34] 李木英,石庆华,许锦彪,等. 不同早稻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后根系生理差异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05-107.
[35] Zhang H, Tan G, Yang L, et al. Hormones in the grains and roots in relation to post-anthesis development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spikelets in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7):195~204.
[36] 刘 学,欧阳由男,王会民,等. 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J]. 中国稻米,2009(4):8-12.
[37] 张志强,严 红,王 帆. 硼处理下大豆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7(1):111-114.
[38] 卢合志. 冬小麦苗期叶面积与根系生长规律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9] 杨经略,芦永兴,裴兰英. 春小麦初生根系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88(3):13-18.
[40] 余先驹,王秀全,何 丹,等. 玉米自交系根系性状遗传初步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4):426-429.
[41] 管建慧. 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D]. 呼尔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2] 姜兴芳,陶洪斌,郑志芳,等.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3,21(02):116-121.
[43] 凌祖铭,李自超,余荣穆平.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3):13-18.
[44] 富 健,刘玉芳,崔殿财,等. 大豆苗期抗旱性与根系生长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1994(04):21-22.
[45] 杨秀红. 大豆不同品种根部性状的比较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0.
[46] 吕彩霞. 大豆耐萎蔫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6.endprint
[22] 蔡道雄,卢立华. 珍贵树种降香黄檀[J]. 广西林业,2004(6):39.
[23] 邱治军,周光益,陈升华. 海南特有珍贵红木树种——降香黄檀[J]. 林业实用技术,2004(6):41-42.
[24] 郭文福,贾宏炎. 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25] 彭 坚,周 畅. 斯里兰卡橄榄系列制品研制初报[J]. 湛江农专学报,1989(2):60-64.
[26] 胡子有. 斯里兰卡橄榄特性与栽培[J]. 云南热作科技,1994,17(2):27.
[27] 宋海星. 水、氮供应对作物根系生理特性及吸收养分的影响[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28] 孙日波. 玫瑰根系生物学特性及对水肥空间异质性响应的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29] 李永山,冯利平,郭美丽,等. 棉花根系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栽培措施和产量关系的研究——Ⅰ棉花根系的生长和生理活性与地上部分的关系[J]. 棉花学报,1992(1):59-66.
[30] 魏雪娇,吴建富,方加海. 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根系生长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 785-11 786,11 788.
[31] 朱德峰,林贤青,曹卫星. 水稻深层根系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429-432.
[32] 何 强,邓华凤,舒 服,等. 杂交水稻苗期发根性状与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及穗部性状的关系[J]. 杂交水稻,2006,21(3):75-77.
[33] 钟旭华,黄农荣. 水稻结实期根系活性与稻米垩白形成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5):471-474.
[34] 李木英,石庆华,许锦彪,等. 不同早稻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后根系生理差异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05-107.
[35] Zhang H, Tan G, Yang L, et al. Hormones in the grains and roots in relation to post-anthesis development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spikelets in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7):195~204.
[36] 刘 学,欧阳由男,王会民,等. 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J]. 中国稻米,2009(4):8-12.
[37] 张志强,严 红,王 帆. 硼处理下大豆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7(1):111-114.
[38] 卢合志. 冬小麦苗期叶面积与根系生长规律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9] 杨经略,芦永兴,裴兰英. 春小麦初生根系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88(3):13-18.
[40] 余先驹,王秀全,何 丹,等. 玉米自交系根系性状遗传初步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4):426-429.
[41] 管建慧. 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D]. 呼尔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2] 姜兴芳,陶洪斌,郑志芳,等.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3,21(02):116-121.
[43] 凌祖铭,李自超,余荣穆平.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3):13-18.
[44] 富 健,刘玉芳,崔殿财,等. 大豆苗期抗旱性与根系生长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1994(04):21-22.
[45] 杨秀红. 大豆不同品种根部性状的比较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0.
[46] 吕彩霞. 大豆耐萎蔫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6.endprint
[22] 蔡道雄,卢立华. 珍贵树种降香黄檀[J]. 广西林业,2004(6):39.
[23] 邱治军,周光益,陈升华. 海南特有珍贵红木树种——降香黄檀[J]. 林业实用技术,2004(6):41-42.
[24] 郭文福,贾宏炎. 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25] 彭 坚,周 畅. 斯里兰卡橄榄系列制品研制初报[J]. 湛江农专学报,1989(2):60-64.
[26] 胡子有. 斯里兰卡橄榄特性与栽培[J]. 云南热作科技,1994,17(2):27.
[27] 宋海星. 水、氮供应对作物根系生理特性及吸收养分的影响[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28] 孙日波. 玫瑰根系生物学特性及对水肥空间异质性响应的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29] 李永山,冯利平,郭美丽,等. 棉花根系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栽培措施和产量关系的研究——Ⅰ棉花根系的生长和生理活性与地上部分的关系[J]. 棉花学报,1992(1):59-66.
[30] 魏雪娇,吴建富,方加海. 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根系生长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 785-11 786,11 788.
[31] 朱德峰,林贤青,曹卫星. 水稻深层根系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429-432.
[32] 何 强,邓华凤,舒 服,等. 杂交水稻苗期发根性状与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及穗部性状的关系[J]. 杂交水稻,2006,21(3):75-77.
[33] 钟旭华,黄农荣. 水稻结实期根系活性与稻米垩白形成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5):471-474.
[34] 李木英,石庆华,许锦彪,等. 不同早稻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后根系生理差异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05-107.
[35] Zhang H, Tan G, Yang L, et al. Hormones in the grains and roots in relation to post-anthesis development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spikelets in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7):195~204.
[36] 刘 学,欧阳由男,王会民,等. 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J]. 中国稻米,2009(4):8-12.
[37] 张志强,严 红,王 帆. 硼处理下大豆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7(1):111-114.
[38] 卢合志. 冬小麦苗期叶面积与根系生长规律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9] 杨经略,芦永兴,裴兰英. 春小麦初生根系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1988(3):13-18.
[40] 余先驹,王秀全,何 丹,等. 玉米自交系根系性状遗传初步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4):426-429.
[41] 管建慧. 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D]. 呼尔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2] 姜兴芳,陶洪斌,郑志芳,等.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3,21(02):116-121.
[43] 凌祖铭,李自超,余荣穆平.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3):13-18.
[44] 富 健,刘玉芳,崔殿财,等. 大豆苗期抗旱性与根系生长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1994(04):21-22.
[45] 杨秀红. 大豆不同品种根部性状的比较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0.
[46] 吕彩霞. 大豆耐萎蔫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