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中“量”的运用
2014-08-12楚文
楚文
从“量”这一角度讲,在公务员面试中,考生的回答经常出现两个极端——语量过度与语量不足。这两个极端都会不利于考生通过面试。
语量过度是指话语的量超过了所需。体现在回答中,啰里啰嗦,一句话颠来倒去地讲,一个意思翻来覆去地说。曾经有一名考生在回答一道人际关系题时,前面的回答还是可以的,但是结尾毁了一切,一句“领导会信任我的”翻来覆去说了四五遍。回答的时间被拖长了,考官的耐心也被拖没了。
语量过度完全是“求全心理”在作祟。这类考生唯恐自己说的不够多不够好,试图把自己想到的每一句话都说出来。殊不知,人的语言逻辑性是需要后天组织的,把头脑自动闪现的话不经修饰说出来的结果只能是牺牲语言的逻辑性。大多数情况下,未经周全思考说出来的话对整个答题内容不具备建设性,不是重复就是与前面的内容矛盾,称其为“狗尾续貂”也不为过。
我们应当做的是在准备时间内把能捕捉住的思想火花形成条理清楚的层次,回答时如果突然间想到一条很好的答案,比如说一点原因,但这个时候你已经答到对策层面了,那么这时就要学会“舍得”,要放弃这点原因,但是可以将它转化成对策的形式说出来。此外,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一句话能表达的意思不要用两句。
语量不足是指提供的话语量与信息量均不足。有的考生一道题说一句话就答不下去了。其原因很简单——既无积淀,又无思路,也无语言。
无积淀是指考生对一道题目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毫无了解,自然就无从谈起。比如,曾经考过一道 “请谈谈对人肉搜索这一现象的看法”的题目,如果连什么是“人肉搜索”都不知道,语量不足那是必然的结果。
无思路和语言。“无积淀”尚不足以使你出现只能说出一句话的地步,但是无思路和语言便可以让你陷入无话可说的僵局。良好的思路和语言能在缺乏积淀的情况下,使你的回答听起来还像那么回事。因此,平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同时注意面试思路和语言组织的训练,掌握好面试的“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