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有“家”雁高飞
2014-08-12赵万华
赵万华
秭归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改进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要求,以全省流动党员管理创新联系点为契机,着力探索动态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初步实现了流动党员“外出有根,流入有‘家”,其成效得到省市肯定。
高点定位 强化组织领导
以解决短板问题、构建体系机制为目标,全面深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工作。全县成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门牵头动态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负责各项工作,协调提供综合保障。明确四大目标,即流动有数,确保流动党员去向明、情况清;管理有序,实现经常联系,跟进教育管理,落实组织生活;尽责有为,引导和促进流动党组织及其党员承担职责,发挥作用;保障有力,形成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在业务指导、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等方面给予综合保障。以流出流入两地协同推动为基础,以动态管理为机制,以结合融和为切入,全面落实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动态统计 核准基本情况
建立并严格落实流动党员动态统计核查制度,防止党员在外出中“隐身”,在流动中“流失”。因需流出县外且时间超过半年的党员,必须事先向所在党组织进行规范性外出报告,说明去向、事由、联系方式,并登记备案。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结合党员外出个人报告情况,每月对所属党员流动情况(含流进流出)进行规范统计,填写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统计表,报乡镇党委汇总。在每季度末月20日前,以乡镇为单位将党员流动情况报县委组织部。组织部综合县内流入党员联络服务中心及驻外流动支部统计报告情况,与乡镇上报数据进行核查比对,并随机进行电话抽查,验证统计数据,保证统计质量。
精准定位 落实“安家立户”
针对党员流动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为县内外流动党员“安家立户”。全县流动党组织达到40个,网络服务流动党员964人,分散挂靠安置党员592人,流动党员安家率达到87%。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对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广东、北京、浙江和省内武汉、宜昌以及县城茅坪等同一区域有3名以上党员的,以秭归籍党员在外经商办企业、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相对独立活动场所的党员、优秀经商务工人员为中心,经双边联系协商,由两地党委组织部门共同组建流动党支部。同时,定期对已建流动党组织进行调查摸排、分类定级。先后在北京大兴、浙江省乐清温岭、广东省深圳东莞和宜昌城区等地新建、整建24个流动党支部,网络服务流动党员651名。对流动党员比较分散暂不能建立党组织的,由各乡镇党委负责向其务工所在地乡镇(街道)党组织发函,将党员详细情况告知当地党组织,争取将其纳入当地参加活动。经双边协商,全县12个乡镇党委向流入地党组织寄达《流动党员挂靠活动函》551份,推动此类流动党员分散安置。
建立机制 规范组织管理
按照流动党组织“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内容、有活动经费、有工作目标”和流动党员“管理有组织、活动有阵地、学习有资料、党性有保障”的“双四有”目标,建立流动党员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建立流出地党组织跟踪管理制度。按照“三个一”要求,规定流出地党组织每个月向流动党员发一条温馨短信、每季度给流动党员打一个亲情电话、每年组织召开一个流动党员和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乡音座谈会,加强家乡党组织与外出党员经常性联系,增强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县委为每个流动党支部选派一名“第一书记”,主要职责是前往支部驻地,看望慰问党员,指导支部工作,帮助筹措活动经费。
整合资源 提供综合服务
按照全县统一安排,在流动党组织中同步开展“五星级”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以流动党支部为依托,面向在外党员群众积极提供服务。建好流动堡垒,提供“前沿式”服务。视流动党组织为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其信息联通“汇集站”、延伸服务“桥头堡”、外出创业“根据地”、流动人员“主心骨”的重要作用,以其就近、及时、直接的优势,面向在外党员群众按需提供服务。
(作者系秭归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